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百萬Blogger】菱形不可有直角?

上次講到,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完全無幫孩子贏在起跑線,只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好多人聽完後,覺得我滿口歪理,小朋友怎可以唔教,這點我絕對同意,但不是用口去教,而是要用身教。
試問一個沒禮貌的父母,怎能叫孩子有禮貌呢?試問你自己讀書不是年年考第一,為何要迫孩子做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呢?其實你口中話教孩子的時候,只不過想他們去滿足自己未能完的夢吧!對嗎?
我一向是以植入式教育法,例如我不會叫他們努力讀書,但我會從小(注意:一定要從小)帶他們去圖書館,由一些有趣的圖書開始,建立他們的閱讀興趣;我口頭禪是「多謝」和「唔該」,在小孩子最喜歡模仿的階段已把這些口頭禪植入,不用教他們有禮貌,已養成了一種習慣。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做「問題爸爸」,像小孩一樣每事問,整天就問他「點解」,當孩子唔識答,就和他一起找答案,建立他的解難能力。
我最着重訓練孩子獨立思考,因為香港一直以家長式教法教育學生,只有老師講,沒有學生問,在學生心中老師永遠是對的,不能質疑,不能反對!這是香港教育的悲哀。
去年小女讀小二,有一次數學功課要繪畫一個菱形,女兒畫了一個有直角的菱形,亦即轉了45度的正方形,結果被老師打了個大交叉,我覺得很奇怪,問女兒知道為 甚麼老師打交叉嗎?她說老師說菱形不可有直角,但在我理解菱形是可以有直角的,當我跟女兒說,她沒有錯的時候,她說老師話錯就是錯!你們有遇過孩子常把 「老師話」掛在嘴邊嗎?
於是我跟女兒在網上找了很多菱形的定義和資料,亦指菱形可以有直角,但同時竟被我發現,原來教統局的二年級教學指引是「菱形不可以有直角」,當時我想,莫非現在定義不同了?可能我太Out吧!怎知當我再看看其他年級的教學指引時,竟又發現在四年級教學指引是「正方形是菱形的一種」!OMG!即係點?
一樣在二年級說是錯的事,到四年級竟然又岩,學生真係會精神分裂!可能當時有好多家長和朋友都覺得我執着,但我其實只想告訴女兒知,老師不一定是對的,要有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去信教統局問個究竟
故事當然未完結,我奇怪為何這麼多家長、這麼多小二數學教師,竟沒一個跟我有着相同疑問呢?或者,老師始終要為份工,不可以去質疑指引;亦有家長怕質疑老師後,會被標籤為麻煩家長。所以我沒去質疑老師,以免令對方難做,我惟有直接去信教統局。
結 果我得到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數學教育組的回覆,大意是:「在來信中引述有關『四邊相等和沒有直角』的資料,是二年級的教學進度建議,原意是建議老師在此階段不宜討論正方形是菱形的一種,惟內文引起誤會,故此,我們稍後會將有關內容在網上發布:由『認識菱形的概念(四邊相等和沒有直角)』更改成為『認識菱形的概念(四邊相等。不宜於此階段與學生討論正方形與菱形的從屬關係)』並於日後與老師解說。」
雖然現在好多爸媽都忙於工作,話無時間陪子女,但是否真的不可改變呢?其實又回歸返理財問題,如果緊縮一點消費,不單多陪孩子,還可以灌輸理財知識給他們。希望大家忙碌時,千萬也要珍惜與孩子一起的黃金十年,因為無論你工作或投資點叻都好,他們將會是你最大的成就。
曾經有人找我搞兒童理財班,我第一時間拒絕,因為要教的不是小孩,而是父母。
作者:財叔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3%80%90%E7%99%BE%E8%90%ACblogger%E3%80%91%E8%8F%B1%E5%BD%A2%E4%B8%8D%E5%8F%AF%E6%9C%89%E7%9B%B4%E8%A7%92%EF%BC%9F-042145657.html

桃花源——法律與人性

台北一個小女孩當街被「疑似」精神病人斬殺,台北市民當街追打「疑兇」,民意沸騰,人神共憤。

  為何「疑似」和「疑兇」要特別用引號圈出?「嫌疑」二字,是為了保障人權,尊重司法——法庭一日未判,旁人不得妄論。即使如此,也不代表社會整體沒有價值判斷:否則不需要常識、倫理和道德,如果善惡正邪是非一概只能交由法官判斷,則全世界的法官即使可以由工廠流水線量產,也供不應求。

  案中「兇手」,不錯,因為閉路電視證據確鑿,還有目擊證人,絕無嫌疑。但是傳媒為求免責,甚至受害女童的母親,在傳媒鏡頭前也沿用「疑兇」二字。

  但是對於有常識的人,可用的詞彙其實有很多:暴徒、狂漢、惡棍、人渣或者人魔。這些詞彙存在,不是為了佔據道德高地,而是符合基本人性的表達而已。英文是理性的語言,適用於辯論和思考,不代表普通英國人也要板起臉孔,使用冰冷的專家詞彙,英文也有Thug、Scoundrel等字,專門辱罵人格破產,心理扭曲、精神崩壞的敗類,表達蔑視,即使Murderer,殺人兇手這個字,本身就是包含貶意的批判。

  「疑兇」兩個字用得多,對一個社會有長期的精神麻痺作用,令人對暴力、兇殘之邪惡,感到隔膜疏遠,以為事不關己,稀釋人性中本來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性情,長此以往,人會變得怯弱、麻木。因為「疑兇」是術語,背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執法與司法系統,疑兇令人聯想到西裝骨骨的律師,跟檢察官講數,還有陪審團的一臉肅然,默不作聲,疑兇在庭上是假設清白,依然保持正常的尊嚴。

  保障人權固然是文明進步,但人權伸張的同時,邪惡也變得猖狂,倫敦三年前當街砍殺士兵的一個恐怖份子,雙手沾滿鮮血,凶器還在滴血,對着鏡頭滔滔不絕,宣揚「使命」。這個恐怖份子被判入獄後,曾經被獄警打落兩顆門牙,竟也提出控告,向監獄索償。這宗怪聞,本來不必流出,但是「人權至上」鼓吹至今,如此人渣,雖然絕不會懺悔罪孽,卻對自己少了兩顆門牙,也認為是人權受到侵犯——嚴格而言,他並沒有錯。但是為何絕大多數人(當然,不能排除總有人會同情這種貨色),不會認同監獄應該為他遭受的「傷害」,賠償高達兩萬鎊的?

  這就是法律不外人情的地方了。人非草木,一個社會不可能事事仰賴法律制度,尤其與邪惡對抗,如果每一個人都軟弱、膽怯,或者麻木,邪惡就會步步進逼,台北市民喊打兇徒,不是野蠻,而是正義的沸騰,殘殺小女孩的人渣,既已挑戰所有人的底線,應得下場如此。

  邪惡是人性與生俱來的一部份,正邪不兩立,但正也未必能勝邪,所謂「正」的力量,不完全來自愛和寬容,還要有勇,愛可以戰勝很多,但不是一切。這個世界不缺少愛,也需要拿出勇武的精神,敢於憤怒,敢於仇惡。

陶傑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7/20160331/439030/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李光耀的“五张面孔”

撰稿人:黄朝纵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今日辞世。从今年2月因肺疾入院以来,他的病情一直牵动新加坡乃至全球的注意力,如今终于走完一生。自1965年领导新加坡独立并出任总理之后,他担任总理25年之久,卸任后继续担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直至2011年,对新加坡的影响力可谓无人能及。
新加坡“国父”、强权者、周旋于大国之间的两面派,世人加诸李光耀的标签很多。这些标签反映了人们对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方式和结果的解读:美誉之下亦有指责之声。

“国父”:开创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一城即一国,可谓“弹丸之地”。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强敌环绕的小国,在李光耀担任总理的数十年间,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耀眼的经济奇迹。
凭借这一奇迹,李光耀不仅在新加坡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被视作建国元勋、立国功臣,而且在国际社会也赢得了不少赞誉,其“新加坡模式”的经验也成为各国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称赞李光耀是“20世纪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1年曾刊文称,李光耀给新加坡留下的遗产使新加坡成为了真正成功的后殖民国家,而这样的国家屈指可数。当阿拉伯国家逐渐分崩离析,东南亚其他国家还在第二世界苦苦挣扎时,借用李光耀所著长篇回忆录中一卷的题目来说,“新加坡已经从第三世界国家一跃跨入了第一世界梯队”。


实用主义者:大国均势中周旋

在缔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李光耀还在外交政策方面为新加坡赢得了与其微小幅员和有限人口极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和威望。
处于强敌环绕以及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外交问题关乎新加坡的生存。而李光耀的求存之道就是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在大国均势中左右逢源,“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这一现实主义理念渗透其中。
面对虎视眈眈的邻国,李光耀对所有大国“开放门户”,加强新加坡与大国之间的依赖关系,提升新加坡的国际敏感度,以牵制邻国。而当处理大国关系时,李光耀并不完全依附于某一方,而是着力确保不同大国之间展开竞争,新加坡则在这种大国竞争的均势中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苏争霸时,欢迎苏联介入亚太如此;中国崛起,希望美日制衡中国亦是如此。

中国的老朋友:交好又提防中国

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李光耀成了许多人口中的“两面派”,而这也体现在了他对新中关系的处理上。
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以来,李光耀已先后访华30余次,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接触。中国政府也将李光耀称作“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的老朋友”。而正是这位中国的老朋友,在积极发展新中关系的同时,还不断在国际场合大谈提防中国:希望美国继续制衡中国,告诫日本、印度警惕中国成为强国,提醒东盟中国想让它们成为附庸。
李光耀这种两面周旋的做法还体现在其发展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上。与别的国家不同,新加坡与中国大陆和台湾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1993年,李光耀作为中间人还促成大陆和台湾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汪辜会谈”。李光耀还曾批评曾经的好友李登辉搞台独和过于媚日,然而同时,李光耀还在一直保持着与民进党的接触。一方面,李光耀不希望台独破坏地区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加坡,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快速统一会打破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平衡。

强权者:美誉之下也有争议之声

李光耀一手缔造的“新加坡模式”带来了新加坡的繁荣,建立起高效廉洁的政府,为他赢得了不少美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在称赞李光耀时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称李光耀是“世界级领导人”,其智慧和判断力无人能及,“他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卓越领导人,还以其强大的战略洞察力被公认为一位思想家”。
然而同样是这个“新加坡模式”让李光耀背上了“强权者”的帽子,新加坡长期一党独大、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担任总理,以及用严刑峻法严格控制社会,这些都给李光耀惹来了不少非议。许多西方媒体指责这是不民主的体现,人权组织指责他限制政治自由,通过起诉反对者诽谤对他们施加恐吓。2004年李显龙接任总理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还曾发表指责文章,最后李光耀威胁要诉诸法律,迫使该杂志公开道歉和赔偿。
面对“不民主”、“威权主义者”甚至是“独裁”的帽子,李光耀拒绝接受批评,因为他对民主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要民主,但我们要适合新加坡、对新加坡有利的民主。李光耀认为,西方在践行大众民主的时候,为了选票向选民们许诺好处并不断加码,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把债务留给下一代人,让它们承担”。他坚定地认为:“法治原则会讲自由权、结社权、言论权、集会权和和平示威权,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权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如果盲目行使这些权利,有可能毁掉一个有组织的社会。”

自画像:“务实的自由主义者”

当世人给李光耀贴上各种标签的时候,李光耀也进行了自我审视。他曾在《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一文中全面剖析自己的思想、性格还有权力观。
李光耀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他觉得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而是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之中。他自称是个务实的自由主义者,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关于治理世界、治理社会的理论。他不认为有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能够征服全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因而在治理新加坡的过程中,他没有一味照搬西方式民主,而是选择他认为的最佳方式。
而李光耀的这些思想理念来源于他的性格,还有他的一些生活经历。在日本人赶走英国人、侵略新加坡的三年半时间里,李光耀看到了日本人的残暴,他们“用残暴的方式对待我们,包括我本人也遭受过日本人的虐待”。在《李光耀自传中》,他如此描述,“他们的残暴让人联想起古代匈奴族的侵略者。大概成吉思汗也没有日军的残忍。我丝毫不怀疑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的正当性。”李光耀骑着自行车,看见市区高级住宅的墙外有200多名日军在排队,标识牌写着“慰安所”。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在强权政治下陷入困局的人们为了生存会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李光耀认为日本人的侵略还给他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课。从英国人那里,李光耀学到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人民,但对权力的意义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日本对新加坡的侵略让他“在听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之前,就深刻地知道了什么是权力”,明白了权力、政治和政府的密切关系,也见识到了日本人是如何运用权力的。
当然,面对外界的评价,李光耀坦承,他所做的一切并非都是正确的,但他认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李光耀说,“我必须做一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以及把某些人未经审判就关起来。”“我能做的只是确保当我离开时,各种制度还是好的、健全的、清廉的、高效的,确保现有的政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搜罗高素质的下届政府人选。
http://news.sina.com.cn/w/z/lgy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