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資料 資訊 知識 智慧

資料 資訊 知識 智慧

人們與外界接觸,主要透過處理不同的訊息,例如眼睛接觸不同的光線,耳朵接觸不同的聲音,然後作出反應。

人們將訊息可以四類:資料(Data)、資訊( Information)、知識( Knowledge)及智慧( Intelligent/Wisdom)

如果放進有關強積金的情景,可以成為:

資料-know-nothing-為事實的記錄及描述,例如基金價格、供款金額等,主要來源為短訊、基金便覽。

資訊-know-what-經過分析處理的資料,例如強積金營辦人市場份額、半自由行的成立經過等,主要來源為報章雜誌。

知識-know-how-通過實際操作而獲得的,綜合多方的資訊,並且切合對象、時間或場合,例如基金轉移的操作、回報波幅的計算等,主要來源為經驗及教學傳授。

智慧-know-why-創造價值及新事物,解決問題、引領方向、進行決策及回饋,例如強積金投資策略、退休儲蓄計劃等,主要來源為個人的反思及對真善美的追求。

當我們收集了投資的低階資料及資訊後,便要轉化為高階的知識及智慧,引導自己作出明智的投資的決定及行動,明白自己的專長及不足,制定自身適切的計劃及定期反饋。

轉化的過程需要獨立思考,近日觀賞了一些很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推薦給大家學習如何思考。

http://www.mpfdiy.com/2017/07/%E8%B3%87%E6%96%99-%E8%B3%87%E8%A8%8A-%E7%9F%A5%E8%AD%98-%E6%99%BA%E6%85%A7/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見樹不見林

政治和宗教也是如此...

懷疑疫苗的家長 可能只想被理解 2017-07-03

六月廿四日TVB播出的時事專題節目《新聞透視》,選了一個我一直沒有勇氣碰的題目:疫苗戰。數年以來,正反雙方偶有筆戰,筆鋒銳利兼勇猛,但作為讀者的我,看得頭痛欲裂,完全不能消化雙方的論點。因此,知道電視台會播映這個主題之後,當晚便在電視前坐直直收看。

「在一個開放資訊的年代,(只要)你很勤力地用一星期看完網上的資料,我認為你也可以做專家。」節目中一名沒有替香港出生的兒子接種疫苗的家長如此說。聽了之後,我十分訝異:她的自信哪裏來的?

  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人類學、歷史及社會醫學系主任Sharon Kaufman,是醫學人類學學者。數年前,她放下手上的研究項目,以26個月的時間,探究懷疑疫苗家長背後的想法,2010年寫成論文(Regarding the Rise in Autism: Vaccine Safety Doubt, Conditions of Inquiry, and the Shape of Freedom〉(付費以購買全文)。

  她2009年接受《Wired》雜誌訪問時表示,人們對待風險的觀念已轉變。以往他們視風險為外在的威脅,無能力改變(例如遇上空難與否);到了今天,他們認為只要判斷正確,某些結果完全可在掌控之中(例如吃少點脂肪便可活久一點)。其他生活範圍例如診斷方法的改良,又或消費者態度的改變等等,在在強化這種想法:減低風險,關鍵由我。

  在「信自己」的年代,就算其他意見明確指出兒童因交通意外或玩棒球等活動而死亡的機會率,遠比接受疫苗的為高,也不一定能說服一些對疫苗抱懷疑態度的家長。我能想像他們會這樣回應:「那可是我的子女啊!我會想盡辦法讓他們免受傷害的。」上述時事節目中另一名被訪者所說的話,反映著他們內心的恐懼:「可能是百萬分之一當中只有一個受害,但對受害者而言,這是百分之百(受傷害)。」

  跟坐飛機不同,飛行安全很大程度依賴機師及其他機組人員,但對這些家長來說,打不打疫苗卻完全可以由他們話事。所以,我會看到那些替第二名子女做到了「零針小孩」(即出生後一次疫苗也沒有接種過的兒童)的家長,如何自豪;與此同時,卻反襯他們對第一名子女的愧疚,一種深感當初沒有「認清疫苗本質」而讓長子或長女接種後飽受不良反應的愧疚。

  作為科學傳播者,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讓我知道,「懂英文」與「讀懂英文科學研究報告」,是兩回事。要做到後者,必須發掘及理解更多背景資料。直接翻譯或直接理解,恐怕不妥。

  舉個例子,去年曾為香港腦科基金會撰寫腦科疾病「多發性硬化」共12條問與答。當寫到第六題「麥克唐納診斷準則」(McDonald criteria)時,遇到兩組名詞,令我相當困惑,一是dissemination in time,另一是dissemination in space。如果直譯作「時間上散播」或「空間上散播」,簡直不知所云。

  後來不得不請教基金會的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搞清楚此病的一些背景資料,才能寫出來:「醫生會依據「麥克唐納準則」(McDonald criteria)作為診斷標準,主要指兩次或以上的病發日子有明顯區隔(即dissemination in time)―每次病發持續最少24小時,兩次發作相隔最少30天,並在中樞神經系統最少兩個部位造成損傷(即dissemination in space),例如其中一次影響視力,造成失明,另一次影響脊髓,動彈不得。」

  過去廿多年來,我經歷了無數這樣的例子,深信科學傳播要做到準確且達意,絕不是直譯甚至自行解讀那麼簡單。

  此外,醫學研究報告是讓科學家了解其他人的研究進展。有些報告要訂戶才可見,有些則可免費讓公眾瀏覽。須知道,這些報告每次所寫的,恐怕只佔整個課題的一小部分。記取這一點,然後再了解其他,有助免去「見樹不見林」的弊病。

  閱讀對疫苗抱懷疑態度的人的文章,令我認識到目前科學傳播的方式,未能呼應他們的需要。美國獨立醫療記者Tara Haelle,曾在福布斯網站列出15種坊間對反疫苗者的謬誤(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當中第三篇第十三點提到,舖陳事實,未必令他們回心轉意。她引述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研究疫苗懷疑者的Brendan Nyhan說,一味駁斥這批家長根深蒂固的看法,只會令他們更加固執己見。唯有找出他們心中對疫苗恐懼的原因及價值觀,並在不加重他們的恐懼下,把疫苗融入他們的價值觀之中,才能找到出路。

  也許,懷疑疫苗的家長,只是希望被理解罷了。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amily/healthreporthk/47587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八十後投機客:不爭輸贏,只爭對錯

八十後投機客:不爭輸贏,只爭對錯

最近個市可以用專係殺叻仔形容,在上篇專欄見報之時,恒指剛跌穿RSI超買區,而且更是跌破上升軌,所以時值人心惶惶,如果叻唔切急急腳離場減倉,轉個頭又會見市場未淡,甚至見到科技股、銀行股等板塊相繼破頂。相反之後見到恒指又看似企穩便急急腳再入市,又會因指數的震盪而離場,最終恒指只是一如上篇所講,以磨市偏好的方式運行,貪勝入市,怕輸而沽,結果只會「兩頭唔到岸」。

呢種情況在牛市和熊市的中段最容易出現,因為整體市場上長時間維持同一趨勢,雖然波幅並不明顯,但一直單邊運行,而這種情況下如果對自身的投資工具不了解,最容易質疑自身的投資工具,例如當RSI指標長期處於超買區,而又單單因為超買而離場,但又見跌唔落而重新入場,或是因為MACD經常在正數牛叉和熊叉之間穿插,而不停買入賣出,便很容易因為短時間的輸贏而令自己迷失方向。

在這市況中,更加唔應該跟車太貼,而是把目光定遠一點,避免front run,為自己的策略設立一個合理的threshold,為自己營造出心理準備令自己不急於求贏,亦不會怕輸,影響出入市場決定。簡單一點的可以以恒指最近的區間26,090至25,565為threshold,上破則加注,下穿則離場。
如果要以技術指標制訂策略,可以考慮以反應較慢但確認趨勢能力較高的MACD作參考,但可忽視MACD的正數熊叉,而是以恒指MACD的0線,即MACD的牛熊分界區作為threshold,只要恒指MACD仍然維持在牛區之上,反映市場仍然未大散繼續維持窄幅上落之時,繼續在強勢股中尋找機會,為手上已有盈利的股份take profit並轉入其他待爆的強勢股中,為組合加入散打策略,但不加大注碼或減少注碼,直到指數MACD走入熊區,便要大刀闊斧減倉,否則繼續散打策略。這種打法雖不至於進取,但為操作上帶來一套規則為自己定下看對看錯時機,同時配合現時窄幅市況。

黑客思維:畢菲特的5/25法則

黑客思維:畢菲特的5/25法則

大家都知道訂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性,但股神畢菲特就說要懂得捨棄人生目標,才可以成就大事。

故事是這樣:有一日畢菲特留意到他的私人機師已為他工作多年,覺得不對勁,問:為何你仍在這裏?不去追夢?畢菲特續叫他列下25個人生目標,然後從中選5項最重要的出來。寫下後,機師自作聰明,說等我做完首5項,之後有時間再完成餘下的20項吧。畢菲特說大錯特錯!不是有時間再做,而是要有一張清單,記下那20項目標,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可以做。

訂目標的時候,我們總是太貪心,覺得越多越好,好像有無限時間,可以滿足所有願望。但研究指出,單單要做某範疇的專家,就需要一萬個小時「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即每星期花20小時,持續10年才夠。依此推算,要達成全部25個大目標,恐怕壽命要有250歲才行。所以一定要小心選,問自己有哪5項是真正重要、非要不可。對「次要」重要的事項,警覺要特別提高,因為這些事往往看似重要,令人難以抗拒,但其實又不必要,只會令我們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少了。例如,如果你想創業、想建立美滿的家庭、想有健碩的身形,就不要再同時想着要做一個出色的演員、去工作假期、寫暢銷第一的小說。這樣最後只會甚麼也做不成,或者每件事都做得很平庸。當你決定創業,對你來說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算有靈感寫小說,都要阻止自己,因為一旦分心,就會「蝕」了時間達成真正重要的目標,而不是「賺」多了成就。

我們公司以前都會定很多目標,但今季只有3個,寧可花多點精力去做好幾個,都比漁翁撒網好。


猶太父母的智慧教養

猶太父母的智慧教養

媽me些牙: 鄧明儀

當大部分家長與孩子仍在參與那場歷時年半的「搶直資私小」、「大抽獎」、「叩門」爭奪戰時,另一邊廂走國際路線的家長亦未見可置身事外,最近馬不停蹄的出席將於今明兩年落成的國際學校,像Malvern College 、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 Spanish Primary School、Dalton School HONG KONG、Chinese Academy Primary School、Stamford American School等家長會。

稍有經濟能力的尋常人家都希望子女能愉快學習,何況一眾名人對國際學校的活動教學更是趨之若鶩,早前就有報道指,千嬅為獨子Torres選定老牌名校英基,而陳豪更走非主流中的另類,為大仔Aiden選了香港猶太教國際學校。於是,猶太教學忽然成了家長群熱話:到底猶太人如何教出兩成諾貝爾得主,以及愛因斯坦、馬克思、佛洛伊德等數學天才及大思想家?

猶太人在經歷多次民族遷徙、種族屠殺後,仍能掌握全球經歷命脈,不僅因為他們從小給孩子灌輸理財力,而是從小給子女培養思考力。他們認為理財是必備的素養,知識是生存的力量,所以與其給孩子金錢,不如教子女獨立思考。

他們會從孩子一歲開始舉行「甜吻書」儀式,植根書能帶來甜蜜生活,既是智慧也是財富的觀念。猶太爸爸的生活日常,離不開跟子女一起閱讀、討論問題、引發思考、鼓勵發問;猶太媽媽則會從生活中教理財,讓子女從小格價、採購、記帳,甚至在六、七歲開始做點小生意,從而學習能吃苦、不浪費、負責任、守信用等美德。

可惜現代不少華人父母都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因此炒貴刁不能辣,學校不能有石級,跌痛了要呵,書包工人揹,錯了父母爭道歉,八達通一「嘟」更是要風得風,漸漸養成一班長大後不能受氣、不善理財、不懂惜福的傢伙。然而,正如猶太法典有段名言:「對待子女,永遠要用左手把他推開,用右手將他拉近。」與其授之以魚,何不學習猶太人授之以漁?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7%8C%B6%E5%A4%AA%E7%88%B6%E6%AF%8D%E7%9A%84%E6%99%BA%E6%85%A7%E6%95%99%E9%A4%8A-84463

新加坡校長給家長的一封信

新加坡校長給家長的一封信

媽me些牙: 鄧明儀

網上瘋傳一封新加坡校長給家長的信,道盡亞洲家長對成績的執念,「在這些即將面臨考試的學生當中,裡面會有一位完全不懂數學的藝術家,會有一位對歷史毫無興趣的企業家,會有一位對化學毫無感覺的音樂家,會有一位視體力比物理重要的運動員。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試中有好成績,那很好;但如果他們考得不好,請告訴孩子:沒關係,那只是一場考試,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


現代不少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期望粗暴地強加於孩子身上,要下一代作為執行者或補償者,因而剝奪了孩子的天賦與夢想,當孩子變得和你的期望有落差時,便不禁露出失望或厭惡的眼神,在不知不覺間打擊他們的信心及尊嚴。


像我有個好友,自小家境貧窮、讀書不成,幸運嫁得好,口頭襌是:「我要給女兒最好的,她要天上的月亮,我都會給她。」她給女兒讀最貴的國際學校、跟最好的鋼琴老師,每次有親友到訪,都要女兒給大家演奏,可女兒總是不情不願。結果女兒在考畢演奏級那天,用搥仔發狂打爛家裡那台名貴的鋼琴。


又認識一位傳媒前輩,開口埋口:「我所做的都是為他好。」他扭盡六壬為兒子爭入名校,迫兒子學這學那,最終能文能武十八般武藝考入牛津大學法律系,成為其經常展示的勝利品。兒子卻在畢業那天留下畢業袍,並附上字條:「這就是你們想要的!」從此消失在父母的生命中。


父母對子女的愛,本該是無條件的,無論他們考幾分,父母依然愛他們,正如新加坡校長在信中最後的叮囑:「成績並不代表一切,請不要以為醫生或工程師,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而作為父母的你,只須持續的陪伴,陪伴孩子去征服世界上任何的困難,陪伴孩子了解這個千奇百趣的世界,陪伴孩子慢慢長出一對堅強的翅膀,陪伴孩子朝著自己的夢想直綫前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96%B0%E5%8A%A0%E5%9D%A1%E6%A0%A1%E9%95%B7%E7%B5%A6%E5%AE%B6%E9%95%B7%E7%9A%84%E4%B8%80%E5%B0%81%E4%BF%A1-79423

讓孩子跟隨自己的天賦走

讓孩子跟隨自己的天賦走

媽me些牙: 鄧明儀

要麼把她埋在井底,要麼讓她做個名垂千古的非凡人?「那我寧可把她弄得蠢一點,把她當個孩子,有朋友、有快樂,做個好人就夠了!」這是新片《天賦的禮物》,送給老師及家長們最當頭棒喝的答案。

故事影講述隱世的大學助理教授法蘭,在天才數學家姊姊不堪壓力自殺後,獨自竭盡所能撫養七歲姨甥女瑪莉。當其他同學仍在學習2+2=4的時候,瑪莉已能破解大學教授不能破解的微積分,其數學天賦不經意被發現的同時,平靜生活亦逐漸被破壞。多年沒見的外婆認為法蘭否定瑪莉的天賦,把事件鬧上法庭,誓要爭回孫女的撫養權,並給她最好的智囊團去培養;法蘭卻為了守住已故姐姐「希望女兒過正常的生活」的承諾,決定抗爭到底……

電影英文名字《Gifted》改得真好!正如《聖經》詩篇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孩子的生命,不過是一份上帝託付給父母管理的禮物,他們該擁有無憂無慮的快樂,該從容不迫的吃喝、玩樂、睡覺,該被父母無條件的愛着,該有無限的想像力及好奇心,該知道怎麼笑、怎麼鬧、怎分享。

可悲的是,全城都在追訪「神童」沈詩鈞的父母,吹捧其「不准看電視及每晚讀《三國演義》」的育兒法,甚至近日有家長狠罵測驗不及格的兒子,一段話在FB被瘋傳:「你唔好諗住自殺,你死咗,我都燒幾個老師和一大疊練習落去俾你做。」此刻,我很想送美國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一段話給大家:「世界上確實會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助你我,只要你跟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迹原已存在。」

每個孩子都該有尊嚴地學習,每個孩子都該有希望地生活,像片中法蘭反駁母親的一句:「愛因斯坦也會騎單車!」因為,聰明是一種天賦,快樂卻是一種選擇,請尊重孩子由心而發的快樂!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8%AE%93%E5%AD%A9%E5%AD%90%E8%B7%9F%E9%9A%A8%E8%87%AA%E5%B7%B1%E7%9A%84%E5%A4%A9%E8%B3%A6%E8%B5%B0-76790

做相反理論者

做相反理論者

自強不息: 曾錦強

我不肯定自己是否屬於相反理論者,但我回顧大半生的決定,一些最重要的,最滿意的決定,往往都是跟主流想法相反。

我雖然考了兩次大學,但第二年考得非常優異的成績,學校老師叫我報醫科,但我堅持報讀成立了只要三年,全班只有20個學生的統計系。我當然沒有預見大數據的前景,更想不到統計的訓練,原來對我在管理和經營上有很大幫助。如果當年真的聽從老師的指導報讀醫科,相信對市民的安全會構成很大的威脅。

大學畢業後,同學們大多做和統計相關的工作,就只有我一個做廣告,成了中大統計系第一個做廣告的人。當然,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不及我的同學優秀,他們都能找到相關工作,而我就只有廣告公司願意聘請。

在投資上,我實踐得更多相反理論。回顧過去十多年的投資,最成功的都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才累積到創業的資本和生活費。我記得2002年買樓的時候,當日橫風橫雨,整個樓盤的示範單位就只有我一個買家,而樓市在不到一年後便見底。

五年前創業,也是違反主流想法。以我當時的年紀和職位,相信大部分人選擇做到退休,或做到被退休,但我卻選擇在被認為是夕陽行業的廣告業中創業。當時除了我太太外,所有人都反對,而自從她嫁給我以後,我便很相信她的眼光。

我們不需要堅持做一個相反理論者,但可先從主流想法的相反方向去想,如果找到理據支持的話,大概就是不錯的決定。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81%9A%E7%9B%B8%E5%8F%8D%E7%90%86%E8%AB%96%E8%80%85-84890


沒泡沫不等於必升

沒泡沫不等於必升

自強不息: 曾錦強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連升19周後首次回落,當然這不等於樓市開始調整。事實上,坊間的評論仍是以看好樓市為主,但在眾多看好的理據中,最令我不安的是認為現在樓市遠不及97年瘋狂,所以下跌風險低。

97年的時候,我大學畢業了8年,入世未深的我,首次體驗到樓市的瘋狂,還成為之後樓市連跌6年、下跌七成的受害者。我同意現在樓市遠不及97年瘋癲,但沒泡沫不等於必升,因為從來沒有人說得準樓市在甚麼水平回落。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樓市在現水平轉勢的話,調整的幅度和時間,一定沒有97年一役那麼嚴重。這有如鐘擺效應,當鐘擺向一方幅度愈大,回彈的幅度也愈大。現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樓價貴,只是鐘擺的幅度不算很大,但不能說一定不會回彈。

而且世上還有很多不能預知的黑天鵝,97至03年的跌市,從亞洲金融風暴揭開序幕,隨後有「911」和「沙士」等危機出現,誰也說不準短期內不會有新的危機出現。

事實上,從03年開始的這一升浪,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樓市曾經下跌約三成,只是因為當年樓價仍不高,加上後來全球量寬才重組升浪。現在樓價已經是當年的兩倍多,租金回報率下跌了超過四成,利息正在上揚,如果再有危機出現的話,樓市未必這麼快恢復元氣。

我認為投資要以猜不準的心態做決定。當事實與預期相反時,仍能立於不敗之地,仍有能力守下去才好落注。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B2%92%E6%B3%A1%E6%B2%AB%E4%B8%8D%E7%AD%89%E6%96%BC%E5%BF%85%E5%8D%87-84298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自強不息: 曾錦強

最近接受親子網站訪問,訪問結束時,網站負責人問我總結為父17年,最大的體會是甚麼。我頓了一頓,湧上心頭的想法是,學懂尊重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子女不是父母的戰利品,也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更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最終要獨立生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優缺點,投射到子女身上,他們未必遺傳到你的優點,當然也未必避免到你的缺點。但好消息是,他們總有優點或長處,我還未發現有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作為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第一個伯樂,發掘和肯定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並鼓勵他們充分發揮這些強項。


父母不要將自己的遺憾變成對孩子的期望。例如自己小時候很想學琴,由於家貧沒有能力學,現在自己有能力,便強迫孩子學琴,並且要考到甚麼級數,還要得甚麼甚麼獎。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沒有責任幫我們圓夢。


父母也不應強迫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做醫生的不要期望孩子做醫生,做生意的不要奢望孩子繼承家業。我們廣告人比較好,一般不太希望孩子繼承衣缽,據我非正式統計,大部分廣告人都後悔入了行,他們還是比較喜歡孩子做醫生。


當然我們也不應阻止孩子做任何行業。每個人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情,只要能養活自己,每天充滿熱情地上班,便是美滿人生,不要被世俗定義的成功所矇騙,白過了一個人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AD%A9%E5%AD%90%E4%B8%8D%E6%98%AF%E7%88%B6%E6%AF%8D%E7%9A%84%E9%99%84%E5%B1%AC%E5%93%81-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