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易離婚的十個面相特徵公開

面相反映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透過觀察一個人的面相特徵,多多少少可以推斷其運數高低,一個女人的幸福又同其婚姻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算命師就傳統面相理論,講解十個容易離婚的女生面相特徵。

易離婚女生面相1:額頭高
額頭大,腦袋則大;腦袋大,智商則高。額頭的高度與個人的分析能力成正比,而額頭的闊度與個人的記憶力又成正比。額頭生得高、廣、闊的女生,丈夫的一舉一動必定難逃「法眼」。
另外,額頭生得好,早年讀書運、事業運亦佳,能幹有才華,有能力獨當一面,若與另一半稍有意見不合或對方運程不太順遂時,由於自信心十足,未必甘心做個「糟糠之妻」,跟另一半共渡時艱。(化解方法:丈夫/男友比自己年長七歲或以上較佳。)

面相2:眉粗毛密
眉毛濃密,代表事業運強,男生性格,粗枝大葉。而當中眉毛齊整而又烏黑者,思路清晰,策劃力強,相對地卻欠缺耐性,事業大過天,與配偶感情較為淡薄,亦同時忽略配偶家人的感受。

面相3:印堂有紋
女生三十歲前,若發見「印堂」位置,即兩眉之間出現三直紋,形成一個「川」字故名為「川字紋」,婚姻運欠佳。

面相4:眼泛桃花
「桃花眼」特徵包括眼睛圓大、眼珠濕潤及黑白分明。水汪汪的黑眼睛,代表其腎水充足,所謂「有之於內形之於外」,水代表思想情緒,桃花眼者感情方面作風感性,容易受到某某頃刻間的刺激或牽動,心如鹿撞。
事事憑感覺,欠缺理性分析,因此擇偶出錯的機會比其他女生大得多,離婚率亦相對較高。同時,這種女生異性貴人多,全因天真好奇的眼神,常令異性誤以為對他有興趣,桃花不絕,婚前婚後如是。(化解方法:宜晚婚,三十五虛歲後才考慮結婚。)

面相5:腮骨發達
腮骨寬大的女生,代表行動力強,事事親力親為,但同時怨氣大,如果有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不停抱怨。嚴重的話,無論男方做的是對或錯,她都諸多挑剔。如果男方辜負他,她會永遠記著。

面相6:眼尾凹陷
有一種講法指出,眼尾凹陷的人,不論男女,肝臟和小腦先天發育不良,影響個人的情感商數,即個人自我掌握以及人與人之間圓融互動的能力或人格特質,婚後大多令配偶飽受精神壓力。

面相7:聲線沙聲
女生若是天生聲音沙啞,儘管容貌出眾,亦大多情路波折,離婚機會頗高。

面相8:耳見高低
兩耳高低不一的女性,容易在婚姻上遇到阻礙,容易出現二次至多次婚姻。

面相9:鼻大有節
女命鼻為夫星,鼻子高大有節的女人,性格自我固執不服輸,甚少站在男友或配偶的立場分析事情,因此感情不穩定的居多。如果婚後「死性不改」,注定「家衰口不停」。

面相10:鼻孔外露
網友或者會問,鼻孔人人都有,甚樣才算是「外露」?標準是正面望向鼻子,能否清楚看到鼻孔。鼻為是「財帛宮」反映財運,鼻孔外露者,就算不是天生購物狂,都大多是愛玩愛享受之人,消費玩樂沒有節制,理財能力完全欠奉,這只會為男友/丈夫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k/beauty/divorce-physiognomy?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3ttbqDU9gEBUke939KOXOMgB6dpHw-CcRn_Hl-FWI_YZabNgZx6RjHgzk#Echobox=1564050558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施永青 介紹卡爾•波普的基本想法

AM730 24/7/2019
香港社會嚴重撕裂,其中一個重要根源是雙方都對未來應該走哪條路有太肯定的想法,因而會把那些站在自己對立方向的人都視作為妨礙歷史進步的人。這種人螳臂擋車,該被歷史巨輪輾碎。自視為歷史推動者的人,會不惜用盡一切方法,把阻礙歷史前進的人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卡爾•波普一生致力批評的就是這種誤以為歷史有必由之路的主義。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候來介紹一下卡爾•波普的理論,對社會應該可以起些清涼作用。


卡爾•波普於1902年出生於奧地利一個猶太血統家庭。父親是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有一間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家裏藏書豐富。卡爾•波普從12歲開始已試圖閱讀父親的哲學書籍。先後涉獵過斯賓諾莎、笛卡兒、康德等人的著作。對一個孩子來說,這些著作當然不容易看得懂;但卡爾•波普認為,這些書籍成功讓他接觸到哲學的真諦──懷疑與批判精神。

卡爾•波普沒有完成中學,因為老師講授的課程沒法滿足他。於是他去維也納大學當旁聽生。當時,他風華正茂,思想活躍。他貪婪地博覽群書,與同學辯論,時宜聽音樂,時宜去阿爾卑斯山徒步旅行,夢想世界會變得健康、樸素與誠實。

在朋友的影響下,卡爾•波普加入了社會主義學生聯合會,一度相信了共產主義。1919年的一次事件令他改變了看法。他目睹一群年輕學生參加一場支持共產主義的遊行時,遭到警方的血腥鎮壓。卡爾•波普並沒有把仇恨投向當權者。他的批判能力令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觀察。他察覺到,當時奧地利共產黨的策略是人為地加劇社會矛盾,用激起當權者的鎮壓來誘發革命,他對任何可能引起流血和恐怖的手段都感到厭惡。這次事件令他轉變了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後來他更發展出一套足以從根本顛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卡爾•波普沒有花氣力去批判馬克思在政治上的論說,而是從哲學層面批判馬克思認識世界的方法。卡爾•波普認為:「證偽」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最為可靠的方法;而「證實」則是不可靠的,無論所用的證據有多確鑿,推論是如何符合邏輯,用詞有多嚴謹,一樣有機會被新的發現所推翻。

人類最初以為天圓地方,後來才發現地球是圓的;最初以為太陽圍着地球轉,後來才知道事實剛剛相反;最初以為光是直射的,後來才知道光會因引力而扭曲……簡單而言,即便你每天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證實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只要有一天出現一隻黑天鵝,就可以完全推翻「天鵝都是白色的」的說法。卡爾•波普認為,只要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必然走向社會主義,就可以證明馬克思的唯物歷史論是錯誤的。

卡爾•波普認為:對人類造成最多禍害的就是理想主義。它會令人自以為真理在手,並企圖把自己的一套加諸別人身上。世上最專制的政權,無不是打着理想主義旗幟的。不會懷疑自己的理想的人,甚麼殘忍的事情都會幹得出。

AM730 25/7/2019
昨天介紹了卡爾.波普的「證偽」法——人類在生活與實踐中,只能不斷發現甚麼想法是弄錯了,這想法原來是行不通的;人類尚不能確定甚麼理論一定是真理,因為今天被認為是對的東西,隨著人類的知識增長,將來或有機會被發現原來是錯的。人類長期都以為太陽從東方升起,到最近五百年才知道這原來是因為地球在自西向東旋轉。牛頓力學初出現的時候,人類曾以為已經弄清楚物質世界運行的一切規律,誰知道後來還可以發現更接近現實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由此可見,人類是沒法肯定自己是否已經找到確實無誤的絕對真理,人類能夠做到的,只是證明之前的那些看法是錯的。我們只有能力「證偽」,沒法肯定已經證實。任何宣稱已在科學範圍找到絕對真理的說法都是騙人的,起碼是不科學的。真正的科學理論是樂於接受檢驗,歡迎來自各方面的反駁的。因為這樣才能不斷「證偽」,令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長。卡爾.波普有一套科學知識增長的進化論,其方程式如下:

他認為科學不是始於觀察,而是始於問題。P代表Problem。而面對P1,人們就會提出TS(Tentative Solution)作為解決問題的嘗試。解決的方案可有n個,透過嚴格的檢驗與反駁,就可排除錯誤,即EE(Error Elimination),找到暫時可行的方案。隨後出現的新問題P2,一樣可以用這個方程式去解決。在各種嘗試性的方案之中(TS1-n),存在着類似達爾文式的優勝劣敗競爭。只有那些能夠通過「證偽」考驗的方案,才能保存在科學知識之中。

卡爾.波普認為這套知識的進化論不但適用於自然科學領域,亦適用於社會科學領域。所以他最反對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他最主要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就是為批判柏拉圖式的烏托邦而寫。

卡爾.波普認為,既然人類不可能掌握絕對真理,人類亦不能確定歷史的必由之路;既然歷史的發展有或然性,那最好有TS1、TS2、TS3……等多元的嘗試方案,這才有利於進化,如果把所有注碼都押在一個方案上,就會一錯全錯,這樣風險太大。所以卡爾.波普提倡用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 (斬件式社會工程)來改革社會。先在小規模的範圍試錯,然後再漸進地作推廣。

所以我亦認為,在香港的政制改革上,無論直選、間選;一人一票,功能組別;公民提名、黨內篩選與中央任命;都可以作嘗試,沒有必要把別人的選擇都看成異端邪說。

香港社會之所以會撕裂,就是因為有人認為自己的那套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終極方案,連分階段循序漸進也不可接受,非要一步到位不可。人一旦自以為真理在手,就會容不下不同意見,就會疾惡如仇,就會覺得用武力對付阻礙歷史前進的人亦不為過。世上的專制政權就是這樣誕生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The whole problem with the world is that fools and fanatics are always so certain of themselves, but wiser people so full of doubts.

news-images


AM730 26/7/2019 政府應減輕人民的痛苦 而不是為人民謀幸福
昨文介紹卡爾•波普的斬件式的社會改革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這個概念源自他應用在自然科學的「試錯」理論。既然人類在自然界只能透過不斷「試錯」與「證偽」,去增加對「甚麼是錯的」的認識,人類在進行社會實踐時,亦應該遵循這個原則。所以,社會科學的任務不是尋求如何掌握社會的整體,以便對社會進行一場烏托邦式的全盤改革工程,令社會可以改頭換面,比較可靠(容易有實效且風險少)的做法是逐個、逐步、温和地治療社會的弊病。

斬件式社會改革工程與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造工程的最大分別是目標不同。後者常宣稱:將「最大限度地增加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前者的目標只是「最大限度地減輕人民的痛苦」。


表面上看來,能過幸福的生活似乎比只能過沒有那麼痛苦的生活更為吸引。如果想爭取人民支持的話,承諾為人民謀幸福當然勝過承諾為人民減輕痛苦。所以大部分政黨都會提出一份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造工程,以誘使人們的支持。

然而,卡爾•波普卻認為烏托邦工程是虛偽的,騙人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個人的感受,只能夠由個人自己為自己的幸福下定義,並透過個人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之。由政府代勞提供的幸福,即使正中下懷,感受也大打折扣。況且,由政府提供的幸福,只能是集體化的幸福,千篇一律,不可能有特殊(政府不可能對你比對其他人更好)。所以,由政府提供的幸福,只是《動物農莊》式的。這樣的生活,單調乏味猶其次,最要命的是政府常會入侵公民的私人空間,現實是一個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的政府,常為人民帶來無法言傳的痛苦。

另一方面,要為痛苦下定義就比較容易。譬如挨餓、受凍、被束縛、缺乏休息、得不到治療等,都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痛苦的事情,不會像幸福那樣因人而異。因此,人們對痛苦產生的原因,痛苦呈現的各種形態,以至消除痛苦的有效方法,都會較容易取得共識。有了共識,才可以制訂相關的政府政策。而政府亦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社會的弊病都一下子治好,而只能按社會發展及政府手上的資源,逐步分批去解決。所以這類改革工程只能是斬件去完成的。要求政府拿出一套全盤性的解決方案是不切實際的;很可能只是反對派企圖人為地擴大社會矛盾的伎倆吧了。

檢驗社會科學理論需在社會人群中進行,而非在實驗室進行;社會環境複雜多變,且拿人做實驗,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傷害,所以應該謹慎一些;小規模斬件式地去做,可以做得更準繩,一錯就可以調整,對社會帶來的風險會更少。

此外,卡爾•波普之所以選擇用斬件式而不是烏托邦式去進行社會工程,是因為前者較能保存文化傳統,而後者則無法避免社會動盪。革命者通常會為了加快速度與做得徹底,而不惜使用暴力。近日香港弄得這麼撕裂,暴力日增,就是因為有人不滿足於斬件式社會改革工程,想用革命的方式一勞永逸地去全盤改革。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投資人常犯的七宗罪 美股隊長

股神拍檔蒙格(Charlie Munger)的最高心法,是「我只想知道將會死在何處,那我就永遠不去那裏!」 「我們從不試圖成為聰明人,而是持續避免成為蠢貨。」不論升市跌市,減少犯錯都是求存的第一步。《從本能交易到紀律交易》作者Michael Batnick,與同事將投資人常見問題,歸納成「七宗罪」,值得引以為戒:

1.傲慢
拒絕承認事實,繼續「創作」符合一己想法的情節,以保護自尊免受傷害。

世事不停轉變,即使昔日的金科玉律,也可能有過時一天。例如1930-50年代,投資界的信念是當股息率高於債息率,便是買入時機,反之應該賣出。做法一直行之有效,卻在1950年代末脫軌,頑固不願檢討者,除曾失1960年代升市,且一直沒能見到「重回正軌」,只能望「股」輕嘆。

2.嫉妒
眼紅別人的交易及回報,是投資人一大死穴。首先這反映其缺乏自信,亦顯示情緒失控。如果眼紅的是身邊人,特別是認為其能力遠遜自己的對象,情況將更為嚴重,會引起多種不當行為。

蒙格曾稱,嫉妒是唯一沒有樂趣的罪行。投資以外,嫉妒也影響個人財務,因與別人攀比時,會將消費水平提升至遠超健康水平,實際上卻未必享受,徒然浪費。

3.憤怒
復仇式交易:投資市場一大迷思,是「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翻身」,死咬上回失利的資產不放,一定要在該處賺回來。又或純因討厭某人某事,故意下單與其對賭。資產本身對投資人,不會有任何感覺,復仇式交易只是作弄自己。投資特別之處,是並非多勞多得,勉強在同一位置加大力度,隨時出現反效果。

4.怠惰
恆常地拖延應做之事,如「下次加薪我就開始儲蓄」,明日復明日,永遠有藉口,不去執行改善自身財務狀況的行動。

另一種怠惰,是對投資組合疏於照料,如忘記定期買賣、再平衡資產類別;嫌煩不去檢視交易紀錄,汲取教訓等。更嚴重的是「頭條操作法」,跟隨媒體起舞,自己不加思考、研究,勢難有好結果。

5.貪婪
一次幸運地大獲成功後,自覺不可一世,認為自己的技巧,可將這單一案例不停複製。或明明資產已升抵目標/觸發獲利機制,卻認為自己值得賺更多,便將計劃拋諸腦後,繼續死守。又如認定市場「應份」提供某一孳息率,不足時便動用槓桿搭夠,或轉入不適合自己的高風險資產。

6.暴食
過量交易:交易宗數大增,卻明顯沒有提升績效;對某表現優越投資,不斷加注,忘記任何好事都有盡時,在逆轉時重倉受創。

7.色慾
迷戀倉位或其故事,不能自拔;沉溺於「早知」之中(他們戲稱為「財務色情片」):不停幻想$10買Amazon(AMZN)、$100買比特幣,因不想再錯失,情緒高漲,進而失去理性,沒有計劃下亂衝。

投機之王的八大心魔 美股隊長

猶記得初讀《股票作手回憶錄》,為2002年,隊長時二十有七。投機經典初接觸,似懂非懂,但當中情節,峰迴路轉,看得年青的我,熱血沸騰,拍案連連。過去十數年,翻讀《股》書無數遍,每次總有新體會、新領悟。無怪《市場怪傑》(Market Wizards)四部曲一眾受訪的神級交易員,絕大部份視《股》書如經如典。

外國名投資博客Steve Burns,曾撰文總結《股》書主人翁、「投機之王」利弗摩(Jesse Livermore)平生的八大壞習慣。正如利弗摩於書中不斷自我提醒:「一個股票交易員,必須跟諸般導致大破財的心魔爭鬥 (A stock operator has to fight a lot of expensive enemies within himself)」,隊長特地翻譯,好等大家能夠多加提防:

1. 任由虧損惡化:利弗摩曾多次不肯止蝕,據其自述:「我絕對犯了錯。棉花虧損,我繼續持有;小麥有利潤,我卻平倉。投機失誤中,少有比攤平損失更嚴重者。永遠要將失利交易平倉、持有獲利部位。」

2. 過度交易:「我的敗因,是沒能堅守自己的計劃:只在出現符合慣例,滿意的情況下才入市。」

3. 跟「貼士」:據利弗摩回顧被棉花大王「老點」一役:「一步一步地,我開始接受(棉花大王)的理據與數據,漸漸恐怕原先的倉位是個錯誤。既然是錯,當然不能不平倉。平倉之後,由於(棉花大王)令我認為,早前的方向是錯,我自然反手買進。這就是我的思考過程。」「(跟隨棉花大王的貼士)害我損失百萬美元,方才學到,交易者另一危險大敵,就是當碰上看似精明、個性極具吸引力的人時,會否被其感染,犯下大錯。」

4. 破產風險:從利弗摩「爆倉」、申請破產的次數可見,他對基於勝率、每宗交易損失金額的破產風險機率,並無概念。

5. 注碼控制:由利弗摩數次於關鍵時刻,賺得鉅額利潤,反映他並沒有以注碼控制,去控制風險的機制。他多會將資金全押,再加上槓桿(保證金融資),大注大贏;但無可避免地,此舉亦同時埋下爆倉的伏筆。

6. 紀律:從利弗摩的行文可見,他每每暗示自己未能跟隨自己設下的規則、建議,及屢因不跟隨自己的交易計劃,而損兵折將。

7. 生活奢華:利弗摩生活一擲千金,大手筆購買豪宅、外遊,盡買天下名物。他沒有設定目標金額,去讓自己真正退休,好好享受財富;反而畢生持續滿倉操作,一直狂熱地投機,最後一敗塗地。

8. 精神抗壓力不足:一代天驕,最終選擇自我了結生命,實際原因眾說紛紜。然而可以肯定,進行過量大金額、大上大落的投機,帶來的操作壓力;大手大腳花費,及屢次破產帶來的財政壓力;及與妻子、家人間的感情煩惱,都是利弗摩患上抑鬱,走上絕路的推力。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八十後投機客】炒股獲利要學「三法」 - 灝昇

在QE後的世界,物價飛升,唯有工資無升,更多了資訊渲染股市中瞬間賺幾球,引了不少人投身於股市一博。可是事實上,在股市中一下子就成功奮鬥少十年的人少之又少。

在股市中追求暴富是刻舟求劍,於是開始追求自己所認定的聖杯,甚至把價值、指數投資、技術分析、殼股等處於對立面。事實上,大道相通,股市不外乎看法、方法、心法三樣。散戶把看法放第一位,所以亦經常見到吸睛的「中中中」,有咁上下股齡的朋友都明白,命中率不是唯一令交易者賺到錢的因素,即使最強的交易員,命中率也只有6、7成。

要長期在市場中獲利,不能只有看法,更要有一套方法,不論是以基本因素長線投資,或是以市場因素找出買賣時間,實乃大道相通,以持續和可重複的分析方法加上足夠長的時間在市場生存,令獲利優勢浮現,勝多於敗。但建立方法時,最重要是了解方法中的利弊,及記得交易中並無聖杯,只有適合自己的破劍式。

人性使然,心法最難,心態是伴隨交易者對自己的交易方法的了解和信任度而生,以技術入市的你們可以多勇敢去追破頂股,然後嚴守止蝕?以價值投資入市的你們,在價值和價格出現大幅差異時能否堅守原則?

說到尾,要持久獲利是一條漫長的路,在爐火純清之前正確的內功心法和技能配置十分重要,所以最後厚臉皮賣一賣廣告,小弟今年出的《投資101+1》作為中階的投資書會全面地在看法、方法及心法中淺談各門精粹,希望成為各股民提升到下一階段的一個指南針。

19/7/2019 蘋果日報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嚴苛媽媽

「訂立上床時間」充足睡眠對小朋友身體成長腦部發育都一樣重要。講好幾點上床就幾點熄燈上床瞓,冇情講。做好人偶一為之冇所謂?一次心軟次次心軟,叫極不肯上床瞓,最後喊打喊殺有鬼用?第二日要起床上學又是另一場災難,日日如是,怨聲載道,怪得了孩子頑劣嗎?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不肯起床遲到不會花錢搭的士、忘記帶功課不會幫忙送學校,留堂扣分是應該。答應要做的不管大小即使幾無傷大雅的也好,必須要完成。不可以貪口爽講過就算,小至一啖飯半杯果汁,總之一切後果自負。

「為自己發聲」遇上不平不管甚麼人或事,回家哭訴我不會出聲出手。被老師錯罰?對老師做法有意見?自己找老師爭取解釋或者要求平反,忍氣吞聲亦是個選擇,不過之後没資格憤憤不平。

「錯要認打要企定」敢做敢錯敢認敢改是勇氣可嘉,是學習必經階段,只要不是重覆犯相同錯誤,當然値得被包容原諒;講大話找藉口推卸責任錯而不知悔改,絕不輕饒。

「對潮流說不」人家的孩子玩的所有電子遊戲機,我家2T一部都未曾有過。手機是我換機把舊的給大T,大T再給小T,所以大小T最想我換新手機。潮流興甚麼,追來幹什麼?近來興頹廢Hea,難道又要追?

「不信運氣」天底下没有僥倖這回事,考試成績不好,只關有沒有用功温習事,關運氣甚麼事?原來運氣不好捉錯題目,所以一時失手!這種所謂理由,除非我老人癡呆,不可能過得了骨。

忽周(勁辣媽)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