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英專欄>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一)
資深交易員、曾任Broadsword Capital總裁的Jon Boorman近日病逝,不少美國的財經博客都視他為好友,紛紛重溫數年前,Boorman入行30年時寫下的30項教訓。當中不少甚有參考價值,選錄如下:
1. 愈相信某件事為真 就會收集愈多證據去支持它
來自交易教練van Tharp的說法,Boorman在職涯中多次目睹、親身體驗。van Tharp指人們並非交易市場,而是按一己信念買賣,所以交易系統也只是一堆信念的結集,提防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2. 高買更高賣
上升時以更高價買,有時風險反而較低,未必須低買高賣。相反跌者常愈跌愈多。Boorman指他會聚焦於具上升動力的價值股。
3. 小注拉長交易時間更易獲利
不論投資或交易,都需要(相應時框)的趨勢來獲利。操作較長線的可以較小注,讓趨勢逐步持續發展。日內交易則要與時間競賽,頻繁交易、動用較大注碼或槓桿操作。Boorman指初學者第一步就大手日內交易未必有利;已有一定經驗的作手,才會慢慢進軍該領域,不少甚至選擇不去踏足。日內交易並非解決資金不足的好方法,增加儲蓄、擴大組合才是可行之道。
4. 限價盤影響表現
Boorman曾有一客戶常用限價指令(limit order),往往未能成交,長時間後仍留存於交易桌上,股價早絕塵而去。Boorman認為「一係買一係唔買」,一檔跳動的差別不大,不值得因而錯失良機。他回顧自己的交易時,發覺早晚一天、一周,開市或收市價買進,分別並無決定性影響,一般散戶不是巨型基金,簡單地進場便行。
5. 沽空股票無法持續獲利
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好奇心前,新手可暫時放棄沽空。即使專業作手,也大多只是在危機時,沽空期貨搏取超額回報,不能純靠空方圖利。個股則更為困難。
6. 最好的策略就是你會遵循的策略
當然能符合個人目標也是重點。有效的方法有一大批,可先選有證據支持,又符合自己目標、時框、風險承受程度。例如買入持有雖好,但如抵受不到50至60%浮動虧損,可能在最不利時忍不住逃走,那就不是適合自己的方法。
7. 何時加注
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如果未有持倉,還會否買入及進場時機,就是加注的指南。盡量像最初未開始買入時一樣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反應。
篇幅所限,下周繼續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1001.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二)
8. 有關交易最好的電影
《華爾街》(Wall Street)、《顛倒乾坤》(Trading Places)等等
9. 社交媒體上的多數爭拗皆可避免
只要雙方一開始就說明各自的時框(timeframe)。兩個看法矛盾的人,可以(先後在各自的時框內)雙雙賺錢。
10. 再多的模擬交易,都不能讓你體驗實戰的熱度
回測告訴你在87年、08/09年應如何如何交易用途有限,始終當時流通性成疑,你會否相信見到的價格成疑,有沒有價亦成疑。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能體驗。
Boorman由87股災中傻更更亂炒;到日後逐次安然渡過LTCM爆煲、亞洲金融風暴、科網爆破、九一一事件、金融海嘯,及近年的閃崩。他認為這些經驗是一種優勢,是別人買不到也搶不走的。
11. 大家都預測不到市場。
12. 進場、離場、注碼控制。
多數交易軟件都聚焦於進場訊號,可能令人認為這是最重要一環。Boorman卻認為離場訊號更為重要。好的離場訊號不只適時引領交易者逃生,更重要是真正好的訊號,教大家沒事時留在趨勢中,盡量坐足全程,不會輕易觸發。
如上回所述,Boorman回顧成功、持有一段時間的交易,進場點的精確度真有那麼重要嗎?實際上如何捱過途中的波動,成功在高於現水平出脫,搏取大勝才最重要。這方面離場訊號及注碼控制的貢獻遠大於進場。
當然無進場不成交易,但勝負卻由離場決定、多少則由注碼決定。進場訊號主要決定交易的頻率。
13. 看好科技股,就買板塊ETF,不要獨選Apple(AAPL)
同理,看好石油就直接買,不要買油股。擁有從上而下的宏觀看法,卻從最微觀的角度切入,是非常困難的事。雖然Boorman也有這樣做而獲利的經驗,但他謙稱純屬運氣使然。很多例子中,人們看法全中,卻因操作方式、工具不當反而虧損。選擇最接近原訊號的對象,不要考慮隔兩重的選擇。前者是分析,後者較像斷估。
14. 想擁有最強勢的股票,就買最強勢的股票。
買入已在發生你希望出現的走勢的股份,也就是上升中的股份。
15. 有關交易最好的書籍
《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這是顯而易見、廣為人知的大路選擇,不過事出有因。無疑主角最終自殺身亡,文筆又相當老派,不過正是近百年前的故事,對Boorman來說最為吸引:故事的教訓跨越時代,歷久常新。引用書中說法,股票、公司與作手常變,但人性永恆不變。所有投資者,包括千禧世代,最終都是人。
篇幅所限,下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1673.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三)
16. 投資時間愈長,可將股票部分較多配置於被動策略,相反亦然。
Boorman本身是主動型操盤手,為何會有此看法?他認為年輕人(20多歲),大把時間,可能還會在投資世界數10年,最初20年大可好好生活工作、儲蓄,在準備好應急現金後,善用低成本指數基金操作。每次市場出現20至30%跌幅,就投入更多資金。
到投資者年近半百,以至退休在即,就難以如此撇脫。一來經多年工作、投資,累積資產跟初入職場新鮮人不可同日而語,半生積蓄不見三成,大部分人都難以忍受;而且能收復失地的時間亦愈來愈短,未能追回損失就要應付退休,機會愈來愈大。所以投資生涯中後段,主動型操作佔比應隨時間增加。
一般人常誤解,被動操作是低風險;主動操作是高風險,Boorman的看法剛好相反,因被動操作承受100%的大市跌幅;主動操作的其中一環,則是風險管理。對於不能大輸的資本,主動操作反而不可或缺。
17. 減倉比對沖好,後者有時反而增加風險。
建立適中倉位,或減持至舒服水平,可降低對沖需求,也保留求更多資金投入其它機會。
18. 財經界怪論:「真有這麼好,為甚麼要拿出來賣?」
這項主要針對收費股評的批判,Boorman認為有欠公允。只要簡單推算,就可知道這些服務可為很多身兼交易者、評論者的作手,提供被動收入,平衡交易而來的收益。所以反而是「真有這麼好,為甚麼不拿出來賣?」正如優秀的基金經理,也會為客人服務,以看法和技能賺取費用。
Boorman對評論收費並無惡感,雖然收費會受這項怪論抨擊,但免費放送人們亦不見得珍惜,那倒不如「應賣則賣」才合理。
19. 分析報告多半不值一哂
不少分析師確有精闢見解,為讀者創造價值,可Boorman認為報告評級機制頗為多餘。一來在商言商,賣出評級始終較少;二來部分不合邏輯,例如Boorman指有時券商將評級由賣出升至持有,既已賣出又如何突然持有?他認為除非報告是將板塊股份,依分析員認為的吸引度排列,才有意義,也可從中比較分析員的功力。
20. 目標價亦用途不大
目標價似乎只是方便分析員,在不調動評級下,為客人偶爾更新或重申報告,對其他人用途有限,反而可能出現定錨效應,被影響而沒跟隨原訂計劃操作。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2374.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四)
21. 收市價最為重要
收市價最為重要,因為很多投資者、交易者據此作為日終交易訊號。Boorman指每一交易日,都像是對當日股票值多少錢的裁判。先有開庭陳述,日中高低位反映雙方的辯論,而收市價則是判決。今日股票就值這價錢,記錄在案,基金價格與新聞都按此運轉。
日中高低位雖可視為支持、阻力,但成交遠不及收市,故Boorman認為後者更能反映人們聚集、心理定錨的水平。有道是散戶決定開市、職業作手決定收市,Boorman認為,最好以收市價作為訊號,而於之後開市時找機會操作。
22. 高淨值投資者不必持有債券
Boorman承認因30年經驗都在股市,或許看法有偏誤,不過對於不需直接現金收入的投資者,實不必配置注碼於債券、國債。要捕捉債市趨勢,可用期貨策略操作,使用不同年期以至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債券期貨。
他認為高淨值投資者可將一半組合配置於股市,按年齡決定被動與主動操作的比例,可以兼具動力型與價值型投資。另一半可用趨勢跟蹤策略,透過參與不同市場,分散風險。
23. 要取得與指數不同的表現,就要投資於與指數成份不同的對象
24. 股票並非跟隨經濟理論,而是按社會經濟學(socionomic)理論運行。因此股價愈升,人們愈想買更多;下跌卻會引發人們拋售。這與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法則不相符。當貨品加價時,人們不會急著買更多;打折時人們更不會逃離商店。
消費者在超市非常理性、合邏輯;但股市沒有消費者與廠商,只有投資者,大家都有羊群心理,既情緒化又不理性。
25. 價格反映市場情緒
Boorman指,對於價格有很多說法:「價格就是真理。」、「只有價格能提供利潤。」Boorman的說法,則是價格準確反映現行情緒。有些人認為價格是供求關係,他則認為是群體氣氛。不過無論如何,如果一隻股票現價100元,而只有你認為這是錯價、「合理值」是50元,對大局而言無關痛癢。當你要下單交易,就只能用100元進場。你可以堅持認為是錯價,但就反映市場情緒來說,股價永遠是對的。
30年30教訓系列下周將進入尾聲,下周再續。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3092.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五)
已故交易好手Jon Boorman,入行30周年時寫下的深刻教訓,最後數點見下:
26. 不論未來如何,我已準備就緒
Boorman指他並不清楚大市明天走勢如何,亦猜不到下期公布的就業數據,或聯儲局何時加息。老實說,他也不太著緊,因他認為新聞純屬雜音,無論如何他都會按計劃而行。這是他用了頭25年才學會的慘痛教訓,故與大家分享。
27. 為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負責
所有事情不論好壞(尤其後者),Boorman都會負起責任。當績效不振,他也不會怪罪聯儲局、量寬、高頻交易,或訴諸各種陰謀論。所有結果,都是自己的決策所致,選股、買賣、用哪家經紀行,都是一己決定,出了問題,也只能自責何以讓自己置身於那種境地。所有事情都有風險,但最終責任一定要由自己負起。
28. 人們實際上很欣賞誠實
當Boorman認為自己不知道時,會有意識地說出「I don't know」,反而更有自信。當他在提社交媒體提及過某些交易,而事後發展不利,他也會繼續跟進。這十分困難但卻是正確選擇,始終不能只在成功時自吹自擂。
交易低潮時Boorman最不想寫作分享,但卻是最需要動筆的時候,因為一直跟進的讀者,亦在那時候最需要他的聲音。
29. 所有殘酷都源於軟弱
社交媒體是非常嚴苛的環境。有時Boorman也忍不住與人爭執,但即使「獲勝」,短線的滿足感很快會被後悔蓋過,情願罵戰沒有發生。
駕駛時,如果對前面的車主不滿,他會嘗試想像自己認識前面那個人。之後自己的行為,會出現奇妙的轉變。Boorman後來在社交媒體上,也會採取一樣的做法,想像自己在與對方面對面傾談,盡量保持和善。因為每人都有失落的日子,你不知道別人生活中發生了甚麼。
30. 年輕時,大把時間卻永不夠錢;年老時,有了錢卻不夠時間
人生中對時間與金錢的評價會多番改變,不過到最後只有一項是想要更多,而任何價錢都買不回來。當仍有時間,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