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投資者的五個「決策剃刀」

投資者的五個「決策剃刀」

黃國英專欄 (18/10/2023)

投資者每日都面臨各種選擇,到底寶貴的資金和時間,應該如何投放?博客Gurwinder在近文中,就分享了他的「決策剃刀」,用於迅速削減選擇,簡化決策。他指出不需追求不可能達到的「最佳選擇」,而是讓花在決策的時間更有價值。以下是其最常使用的五種工具:

1. 上坡的決策:當無法在兩個同樣困難的選擇間作決定,就選短期內更困難/更痛苦的路徑。

人們往往有「時間折扣」的問題:高估短期的痛苦、回報,而低估長期的痛苦/回報。因此,如決策時判斷為短期內痛苦,程度很可能被高估,應選擇它而非遙遠而看來微不足道的長期痛苦。

2. 兩分鐘法則:若某任務只需時不到2分鐘,應在當下立即完成。

保留小任務於待辦事項,讓其佔據記憶,並因未完成而產生焦慮,比現在就做好它更耗費精力。

未解決的決策會不斷帶來困擾,浪費時間、注意力和內心的寧靜。小決策應馬上解決,去除負擔,為更重要的事騰出空間。

3. 所羅門悖論:當無法做出決定時,假裝你在為一個朋友下決定。

我們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多於自己的問題,因有超然態度,才能客觀。但研究發現,以第三人稱角度看待自己,也能產生同樣的超然和客觀。所以當陷入兩難,考慮當你最好的朋友面臨這個情況,你有甚麼建議。 

4. 猶豫啟發法則:如無法作決定,答案就是否定。

每一選擇都有機會成本,如一直勉強接受不熱衷的機會,就會錯過原本會毫不猶豫應允的機會。

此法則最好在其它法則皆失效時使用,且另一前提是你有眾多選項。如情況相反(欠缺選項),則法則亦相反:「如無法作決定,答案就是肯定。」

5. 最小化後悔:最應該關心的,是未來的自己的意見。

落實的方法之一,是使用10:10:10策略:考慮一個決策對你10分鐘、10個月和10年後的影響。如果決策可能引致的失敗,只會帶來短期的痛苦,而沒長期影響,不嘗試反而日後會後悔,那就可以一搏。當然,若該失敗的影響,是長期且不能逆轉,則宜審慎處理或需放棄。

新聞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195366/

新聞來源: 橙新聞


伸延閱讀: 研究顯示:有「選擇困難」的人其實更聰明?心理學4題自測


拖延、推遲、恐懼決策,通常沒人喜歡這些特質,但其實這些挫折感,可能是你的優勢。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 透過一張量表,了解你是否優柔寡斷

2. 容易困於矛盾的人,決策偏誤也較少

3. 從練習「丟硬幣」開始改善拖延壞習慣

在電視劇《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中,主角之一的奇迪・阿納貢耶 (Chidi Anagonye)是個極度猶豫不決的人,從最簡單的選擇吃什麼,到表達對靈魂伴侶的愛,在他做出決定的當下,常常會嚴重胃痛,讓他一直陷入「分析癱瘓」的情境裡。

「你知道叉子在垃圾處理器中發出的聲音嗎?這就是我的大腦一直發出的聲音,」他在某集中對朋友說道。奇迪對自己的判斷缺乏信心,除了讓自己被負面情緒包圍之外,也讓周圍的人抓狂。

有些人很快就能做出判斷,但有些人則難以權衡選擇,甚至試圖避免做選擇。雖然奇迪的猶豫程度略顯誇張,但其實優柔寡斷並不盡然是壞事。

自評1到5分,做決定對你來說有多難?

要怎麼知道你優柔寡斷的情況嚴不嚴重?心理學最常見的工具之一是弗羅斯特量表(Frost Indecisiveness Scale),旨在評估個人延遲決策的傾向。其評分範圍為1(強烈不同意)至 5(強烈同意),題目像是:

1. 我曾經嘗試推遲做決定

2. 我很難規劃我的空閒時間

3. 我經常擔心做出錯誤的選擇

4. 即便是最瑣碎的事,我也要花很長的時間考慮

心理學家利用這個量表檢測大多數人的決策情境發現,人之所以會優柔寡斷,往往來自於心中的完美主義作祟。完美主義者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及錯誤選擇背後可能帶來的恥辱或遺憾,因此經常推遲決定,直到他們確信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一再拖延,會帶來莫大的挫折感,極有可能成為你感受到幸福的障礙;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拉辛(Eric Rassin)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來說,一個人在上述量表得分愈高,在生活滿意度指標上的得分就愈低。

所以他們多數都不會贊同,像是「我的生活過得挺不錯的」、「就算能重來一次,我幾乎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這樣的論述。

選擇困難症也有好處:避免思維偏誤

從這些結果來看,優柔寡斷似乎是一種完全不受歡迎的特質。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保護人們免受一些認知偏誤的影響。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博士研究員加納-瑪麗亞・霍恩斯貝恩(Jana-Maria Hohnsbehn)和社會心理學教授艾瑞斯・施耐德(Iris Schneider)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專注於研究「矛盾心理特質」,它更具體地考察某人的決策(或缺乏判斷和決策)背後的想法和感受。

其評測的題目如下:

1. 我的想法常常是矛盾的

2. 我經常在問題的兩端,感到左右為難

3. 當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左右擺盪

「如果以上這些論述,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的矛盾心理特質可能很高,」霍恩斯貝恩說。

但他們也發現,矛盾心理特質較高的人,雖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出決定,不過他們也不太容易出現偏見。

這個發現很重要,因為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是我們最常見的認知偏見之一,而矛盾心理則有助於保護我們,免受這種過於簡化思維的影響。

例如,施奈德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矛盾心理特質的人,不太會忽視某人行為的背景因素,也不會直接將任何失敗或成功的原因,直接歸因於某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滑倒,確認偏誤可能會讓我們認定他們天生就很笨拙(內部因素),卻未考量到地板很滑(外部因素)。

如果您曾因無法快速做出決定而感到不耐煩,那麼霍恩斯貝恩的研究結果是個好消息。正因為你的猶豫不決,才能夠看清事情確實很複雜,需要更仔細地思考。

2招逼自己做決定:設死線、擲硬幣

持平而論,並非所有決定都值得我們費盡心思。

倘若你經常受選擇困難症困擾,建議你為每個決定都設下一道死線,或是將目前要做決定的情境,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霍恩斯貝恩舉例,你可以在做決定之前,和自己約定花2個小時來搜尋新資訊,蒐集完畢後,就依據現有資訊下判斷。

另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如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史蒂文・萊維特(Steven Levitt)的建議——丟硬幣。

他曾做過一項調查,建議所有參與者,描述各種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決策困境,從紋身到搬家、重返學校或辭職等等。

這些人都被萊維特要求,用丟硬幣決定「要不要做出任何改變」。幾個月後,萊維特對參與者進行追蹤,發現採取行動的那些人,比起那些完全不動作的人更有機會改變生活。

我們可以猜測,在參與研究之前,大多數參與者,已經仔細考慮了眼前的情況,只是擔心做錯選擇,因而阻止了他們冒險。這枚硬幣只是發揮了一點點推動的作用,最終克服了他們的矛盾心理。

這項研究的寓意,並不是鼓勵你靠著拋硬幣,隨機做出任何決定;而是只要你願意突破懷疑,做出改變,你有更高的機率會比想像中更快樂。「好的經驗法則是,每當你無法決定該做什麼時,就選擇改變。」萊維特總結道。

其他參考來源:《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

文章來源: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689&page=1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