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投資者的五個「決策剃刀」

投資者的五個「決策剃刀」

黃國英專欄 (18/10/2023)

投資者每日都面臨各種選擇,到底寶貴的資金和時間,應該如何投放?博客Gurwinder在近文中,就分享了他的「決策剃刀」,用於迅速削減選擇,簡化決策。他指出不需追求不可能達到的「最佳選擇」,而是讓花在決策的時間更有價值。以下是其最常使用的五種工具:

1. 上坡的決策:當無法在兩個同樣困難的選擇間作決定,就選短期內更困難/更痛苦的路徑。

人們往往有「時間折扣」的問題:高估短期的痛苦、回報,而低估長期的痛苦/回報。因此,如決策時判斷為短期內痛苦,程度很可能被高估,應選擇它而非遙遠而看來微不足道的長期痛苦。

2. 兩分鐘法則:若某任務只需時不到2分鐘,應在當下立即完成。

保留小任務於待辦事項,讓其佔據記憶,並因未完成而產生焦慮,比現在就做好它更耗費精力。

未解決的決策會不斷帶來困擾,浪費時間、注意力和內心的寧靜。小決策應馬上解決,去除負擔,為更重要的事騰出空間。

3. 所羅門悖論:當無法做出決定時,假裝你在為一個朋友下決定。

我們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多於自己的問題,因有超然態度,才能客觀。但研究發現,以第三人稱角度看待自己,也能產生同樣的超然和客觀。所以當陷入兩難,考慮當你最好的朋友面臨這個情況,你有甚麼建議。 

4. 猶豫啟發法則:如無法作決定,答案就是否定。

每一選擇都有機會成本,如一直勉強接受不熱衷的機會,就會錯過原本會毫不猶豫應允的機會。

此法則最好在其它法則皆失效時使用,且另一前提是你有眾多選項。如情況相反(欠缺選項),則法則亦相反:「如無法作決定,答案就是肯定。」

5. 最小化後悔:最應該關心的,是未來的自己的意見。

落實的方法之一,是使用10:10:10策略:考慮一個決策對你10分鐘、10個月和10年後的影響。如果決策可能引致的失敗,只會帶來短期的痛苦,而沒長期影響,不嘗試反而日後會後悔,那就可以一搏。當然,若該失敗的影響,是長期且不能逆轉,則宜審慎處理或需放棄。

新聞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195366/

新聞來源: 橙新聞


伸延閱讀: 研究顯示:有「選擇困難」的人其實更聰明?心理學4題自測


拖延、推遲、恐懼決策,通常沒人喜歡這些特質,但其實這些挫折感,可能是你的優勢。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 透過一張量表,了解你是否優柔寡斷

2. 容易困於矛盾的人,決策偏誤也較少

3. 從練習「丟硬幣」開始改善拖延壞習慣

在電視劇《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中,主角之一的奇迪・阿納貢耶 (Chidi Anagonye)是個極度猶豫不決的人,從最簡單的選擇吃什麼,到表達對靈魂伴侶的愛,在他做出決定的當下,常常會嚴重胃痛,讓他一直陷入「分析癱瘓」的情境裡。

「你知道叉子在垃圾處理器中發出的聲音嗎?這就是我的大腦一直發出的聲音,」他在某集中對朋友說道。奇迪對自己的判斷缺乏信心,除了讓自己被負面情緒包圍之外,也讓周圍的人抓狂。

有些人很快就能做出判斷,但有些人則難以權衡選擇,甚至試圖避免做選擇。雖然奇迪的猶豫程度略顯誇張,但其實優柔寡斷並不盡然是壞事。

自評1到5分,做決定對你來說有多難?

要怎麼知道你優柔寡斷的情況嚴不嚴重?心理學最常見的工具之一是弗羅斯特量表(Frost Indecisiveness Scale),旨在評估個人延遲決策的傾向。其評分範圍為1(強烈不同意)至 5(強烈同意),題目像是:

1. 我曾經嘗試推遲做決定

2. 我很難規劃我的空閒時間

3. 我經常擔心做出錯誤的選擇

4. 即便是最瑣碎的事,我也要花很長的時間考慮

心理學家利用這個量表檢測大多數人的決策情境發現,人之所以會優柔寡斷,往往來自於心中的完美主義作祟。完美主義者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及錯誤選擇背後可能帶來的恥辱或遺憾,因此經常推遲決定,直到他們確信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一再拖延,會帶來莫大的挫折感,極有可能成為你感受到幸福的障礙;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拉辛(Eric Rassin)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來說,一個人在上述量表得分愈高,在生活滿意度指標上的得分就愈低。

所以他們多數都不會贊同,像是「我的生活過得挺不錯的」、「就算能重來一次,我幾乎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這樣的論述。

選擇困難症也有好處:避免思維偏誤

從這些結果來看,優柔寡斷似乎是一種完全不受歡迎的特質。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保護人們免受一些認知偏誤的影響。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博士研究員加納-瑪麗亞・霍恩斯貝恩(Jana-Maria Hohnsbehn)和社會心理學教授艾瑞斯・施耐德(Iris Schneider)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專注於研究「矛盾心理特質」,它更具體地考察某人的決策(或缺乏判斷和決策)背後的想法和感受。

其評測的題目如下:

1. 我的想法常常是矛盾的

2. 我經常在問題的兩端,感到左右為難

3. 當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左右擺盪

「如果以上這些論述,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的矛盾心理特質可能很高,」霍恩斯貝恩說。

但他們也發現,矛盾心理特質較高的人,雖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出決定,不過他們也不太容易出現偏見。

這個發現很重要,因為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是我們最常見的認知偏見之一,而矛盾心理則有助於保護我們,免受這種過於簡化思維的影響。

例如,施奈德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矛盾心理特質的人,不太會忽視某人行為的背景因素,也不會直接將任何失敗或成功的原因,直接歸因於某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滑倒,確認偏誤可能會讓我們認定他們天生就很笨拙(內部因素),卻未考量到地板很滑(外部因素)。

如果您曾因無法快速做出決定而感到不耐煩,那麼霍恩斯貝恩的研究結果是個好消息。正因為你的猶豫不決,才能夠看清事情確實很複雜,需要更仔細地思考。

2招逼自己做決定:設死線、擲硬幣

持平而論,並非所有決定都值得我們費盡心思。

倘若你經常受選擇困難症困擾,建議你為每個決定都設下一道死線,或是將目前要做決定的情境,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霍恩斯貝恩舉例,你可以在做決定之前,和自己約定花2個小時來搜尋新資訊,蒐集完畢後,就依據現有資訊下判斷。

另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如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史蒂文・萊維特(Steven Levitt)的建議——丟硬幣。

他曾做過一項調查,建議所有參與者,描述各種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決策困境,從紋身到搬家、重返學校或辭職等等。

這些人都被萊維特要求,用丟硬幣決定「要不要做出任何改變」。幾個月後,萊維特對參與者進行追蹤,發現採取行動的那些人,比起那些完全不動作的人更有機會改變生活。

我們可以猜測,在參與研究之前,大多數參與者,已經仔細考慮了眼前的情況,只是擔心做錯選擇,因而阻止了他們冒險。這枚硬幣只是發揮了一點點推動的作用,最終克服了他們的矛盾心理。

這項研究的寓意,並不是鼓勵你靠著拋硬幣,隨機做出任何決定;而是只要你願意突破懷疑,做出改變,你有更高的機率會比想像中更快樂。「好的經驗法則是,每當你無法決定該做什麼時,就選擇改變。」萊維特總結道。

其他參考來源:《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

文章來源: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689&page=1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3192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上,你值得睇嘅人,應該有四個特質:贏到幾倍,買得夠大,有長期嘅往績,同埋夠真。仲有,請你試下分清楚skills同埋luck

[思考文]投資上,你值得睇嘅人,應該有四個特質:贏到幾倍,買得夠大,有長期嘅往績,同埋夠真。仲有,請你試下分清楚skills同埋luck

今日聽呢個話睇好,又好合理。聽日聽呢個話爆煲,又好合理。咁點好?
知道聽乜人意見,識分辨真假,識分低質同高質內容,先係最重要


值得你睇值得你信嘅人,要有四個特質


第一樣:賺幾倍。你冇一隻賺過幾倍嘅股票,係唔使討論,功力未夠


第二樣:「拜仁慕尼黑測試」。中過幾倍都冇用,仲要買得夠大。


但,如果只係一舖買到大一大然後又幾倍回報,一樣係靠運


第三點:要有長期嘅成功紀錄,講緊十年八年


掟銀仔大賽:我連中買中十舖公仔,仲唔係專家?有長期紀錄喎


所以第四點:最好嗰個人你知佢同你真心分享


火燎森碌完卡買中石油賺大錢後,就唔再咁玩了。點解?


「但如果有條友真係連續十舖訓身家買大細中晒仲好真心呢?」


Skill versus luck,點分?其中一個例子,睇下有冇得  特登輸


最後補充:行業,學歷,同埋媒介


1. 個貼現窗後記仲未得閒寫,但會寫,可能都會兩三篇。


2. 當然亦會寫下市況,其實星期四嗰篇(即係上篇再對上一篇)都係講市況,講唔好高估自己等等。


3. 昨日中途係插咗另一個課題,但短短地,今篇會完。


今日聽呢個話睇好,又好合理。聽日聽呢個話爆煲,又好合理。咁點好?


4. 話說上篇講過,嗰啲停不了嘅「索羅斯又咁講」「畢菲特又咁講」,呢間又話增持嗰間又話爆煲,呢啲過去廿年同未來廿年你都不停會遇到嘅情況。而我上篇答咗你,請你用自己嘅腦去思考,而唔係聽人講。


5. 我再講一次,呢個年代,最重要嘅能力,係你分辨真假嘅能力,係你識分高質同低質內容嘅分別。呢度繼續講,嚟緊貼現窗後記都會講。


6. 上一篇講過,畢菲特索羅斯甚至叻人勁人我都未必會信。因為佢根本唔識你,冇必要將心底諗乜話你知。如果你真係知佢地心中諗乜,或者知晒佢做緊乜,都仲有啲用。否則就冇乜用(但講過了,畢菲特算係比較知行合一嘅人)


知道聽乜人意見,識分辨真假,識分低質同高質內容,先係最重要


7. 咁所以,連呢啲「大師」嘅言論同舉動我都唔會特別關心。更何況啲垃圾網友意見?


8. 上篇文我提過,值得你睇嘅人,應該要符合四個條件。呢度齋講投資,但其實可能其他事情都類似係咁。即係你大學揀乜科,移唔移民,買唔買樓,離唔離婚之類,應該問乜人意見?


9. 問阿爸阿媽?但可能你心目中佢係廢老,「就係人人睇垃圾KOL」,唔似你咁識竹睇Ivan Patreon咁有品味。認真,你阿爸阿媽,都未必知道而家嘅職場生態,係咪?咁你問老師?但,「老師自己成績都未必好叻」。然後你問你個狀元表哥,但可能佢都係入錯行。之後你問你個好富貴嘅舅父,但其實佢只係好早借盡錢買樓成功咗。你問你嘅好朋友好姐妹,但原來佢由細到大都妒忌你,恨不得你離婚 — 見到冇?聽乜人意見,都係一個好深嘅問題。你身邊嘅人未必幫到你,但同你三唔識七嘅人又唔了解你,亦冇義務幫你。「成功」嘅人可能只係好彩,又未必識教人。你信任嘅人,又未必係想你好。呼。


值得你睇值得你信嘅人,要有四個特質


10. 不過講返投資,咩人講嘅嘢你應該認真看待?留意不代表你一定要同意,但我意思係,其他人嘅講法你更加理都唔使理。以下講下嗰四大條件:


11. 賺幾倍,買得大,重覆到,真


12. 睇落去之前,你再諗下點解,同埋諗下點解真係四樣都最好齊。


第一樣:賺幾倍。你冇一隻賺過幾倍嘅股票,係唔使討論,功力未夠


13. 第一樣,佢要買過啲升幾倍嘅股票。嫌10倍要求太高嘅,咁至少5倍。嗰啲咩賺20%嘅,根本唔好拎出嚟討論。「我買隻8號仔兩年收息都20%」(其實係真的)


第二樣:「拜仁慕尼黑測試」。中過幾倍都冇用,仲要買得夠大。


14. 第二樣,齋係中過5倍10倍,唔夠。講過了,拜仁慕尼黑測試。買一千蚊波一晚贏五千,有乜難度?大把人做到。但,因為你只買一千啫。你敢唔敢買100萬?所以買得細嘅,一樣可以不理。點大先叫大?真係好難定義,因為好視乎佢本身有冇錢,年紀幾大。如果佢只係30歲,咁佢有隻嘢買咗兩三萬蚊然後升到十倍,就已經相當叻。但如果佢係富二代,咁佢買幾廿萬,都唔係咩大錢。


15. 其實,咪又係之前講嘅「買得大」「坐得耐」「食盡佢」。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嘅,就係做到「買得大」「坐得耐」嘅人啦。不過只係呢兩點都唔夠,因為仲會有啲痴細佬去買100萬波,但真係贏。


16. 有幾出奇?你入賭場,1000條友,就會有一個連中10舖大細(唔計圍骰之類,唔好煩)。亦即係話,1000條友入面,就會有一個10舖後中咗幾百倍 — 咁然後你就會當佢大師(現實生活中,往往啲人中過一兩次你都當大師)。呢種謬誤亦係畢菲特成日提(但唔係佢第一個講),亦係一種好易中招嘅人性缺憾。記住,唔係你唔夠經驗或唔夠叻,呢個係人性。亦冇可能完全避免,但即係我耐唔耐講一次,你會警惕下


但,如果只係一舖買到大一大然後又幾倍回報,一樣係靠運


17. 當有個痴線佬,佢拎成副身家(你當幾十萬好未?)去賭一舖,可能真係畀佢中幾倍喎。咁咪符合咗頭兩個條件?但佢痴線架喎,又或者只係好彩。


第三點:要有長期嘅成功紀錄,講緊十年八年


18. 所以,去到第三點:佢要可以有長期嘅成功紀錄。畢菲特係股神,唔係因為佢某一年特別勁 — 今年你嘅表現勁過佢都唔係太難。但難在佢長期都交到貨。我相信呢度唔少讀者今年表現都好過佢,你齋買一隻Nvidia就勁過佢啦,我亦信有啲咁嘅讀者,我亦信有人成副身家買。但,你要持續交到貨,就好難。


19. 留意,如果講投資,真係要講返十年八年。至起碼都五年。2020年3月之後,你夠狼夠好彩嘅,要連續兩年狂升不難(例如Cathie Wood),但你見到,其實只係泡沫。


掟銀仔大賽:我連中買中十舖公仔,仲唔係專家?有長期紀錄喎


20. 但,呢度仲有一個問題:喂,咁樓上講嗰個,連買十舖大細都中喎!十次嘅track record都唔夠咩?


21. 的確好似係咁,你有個基金經理,連續十年估中美股或港股升跌,一定係神。但其實佢可能只係搵屋企隻狗占卜(即係類似搵八爪魚估波咁)。


22. 咁,點spot到呢啲人?答案係:其實好難。特別係,痴線佬就好似真係有樣睇,講嘢都神神地。但基金經理, gel個頭,著套披,上電視講英文,講de-globalization ,講disinflation,包你覺得好似識嘢。


所以第四點:最好嗰個人你知佢同你真心分享


23. 於是,去到第四點:最好,嗰個人係同你真心嘅。咁呢個 test就大多數「網友」「專家」都fail —亦真係賣花讚花香,我就係一個做到咁嘅人。你可能會唔同意我某啲投資嘅想法,甚至覺得我係錯,當然有可能 — 但你唔會覺得我唔相信自己講嘅嘢。我做嘅,我講嘅,就係我相信嘅。


火燎森碌完卡買中石油賺大錢後,就唔再咁玩了。點解?


24. 亦即係,行動代表一切。火燎森嘅例子,碌卡買中石油嘛,聲名大噪。好難判斷佢係好彩定有料,但首先至少佢真係賺咗錢。買得大,賺得多。不過,就只此一次。佢亦都醒目。你諗下,一個正常人,在賭場連贏幾舖,點都收手啦,點都袋起少少,唔會不停咁叠上去的,因為佢都知係靠運氣 — 佢冇講你知,但佢嘅行動己經話你知。火生一樣,佢冇再玩碌卡買股票,因為佢明知係有好大風險 — 況且有咗第一桶金,又有咗名氣,使乜再冒呢啲險?


25. 咁佢自己都知不能重覆,所以冇去再玩。但你仲走去跟佢嘅舊玩法,當然會出事。


26. 不過呢,「都仲係有個問題」。


27. 我地再返去嗰個「連贏十舖公字」嘅痴線佬。佢瞓身家,一路all in 上市,回報倍數夠大,金額亦夠大,甚至仲有「十舖」嘅紀錄 — 唔止,第十一舖佢都仲瞓身家,佢真心咁同你講佢覺得自己知道開乜 — 然後你當有個全知嘅上帝,都可以證明佢真心相信,因為佢係傻的。


「但如果有條友真係連續十舖訓身家買大細中晒仲好真心呢?」


28. 於是問題嚟啦喎,點樣去分skill versus luck?呢啲先係永恒問題。你要諗要研究嘅,諗呢啲。而唔係研究阿根廷披索。


29. 在呢個例子,你當然知道,估大細係運氣(姑且當冇得聽骰)。但你點解咁覺得?又或者,其實股票,係咪都有相當高嘅運氣?似乎係。但係咪完全運氣?又肯定唔係。


30. 咁仲有,賭波呢?其實你問我,運氣成份照計同賭大細唔會爭太遠—但買嘅人肯定唔同意,佢覺得自己有「分析」


Skill versus luck,點分?其中一個例子,睇下有冇得  特登輸


31. (但,其實有用的嗎?以前講過個例子,就係華泰講座,歐聯決賽前夕,讀者問我點睇。咁除咗答佢用NowE睇外,我仲正經咁反問佢,佢係指我覺得邊隊會贏,定係應該買邊隊。佢話一樣啦。我話錯,完全唔一樣。你可以諗下點解。但,一個好簡單嘅比喻:曼城基本上對每一隊都係熱門,但唔通我場場買熱門?)


32. 又講得太長,但結尾一句。其中一個skill versus luck嘅測試:就係睇下,你能唔能夠「特登輸」。你同人打乒乓波,當然可以特登輸,證明個遊戲有唔少嘅技術成份。你同人打麻雀,亦可以特登輸(要特登出銃就有啲難,雖然都係得嘅)。但,你同我掟銀仔估公字呢?你有冇「必輸」把握?應該冇。所以,呢個係一個冇乜技術嘅遊戲。


33. (我廢事有人拗話可以特登就住掟。我係講「估」嗰下,你就當係部機擲銀仔吧)


34. 於是乎你諗下,如果估股市下年升定跌,其實,都好大程度係luck—因為你未必可以特登輸 — 是真的,因為如果你可以特登輸,亦即係你可以必贏。你話好肯定下年港股仲會跌?咁點解唔瞓身沽期指?你見到了,你嘅「肯定」,不堪一擊。


35. (不過認真答你,其實想特登輸,咁你年年估美股跌啦,多數都輸。亦即係,美股係多數升嘅)


最後補充:行業,學歷,同埋媒介


36. 最後補充,好快講。首先,我講左四大條件,你亦可以諗下有乜嘢「唔係好關事」


37. 我會答你:嗰條友做乜職業,其實唔係好關事。我從來唔相信做金融嗰啲人嘅意見你就更值得聽,更多只係想昆你水,或者佢地自己都呃埋。


38. 當然你見我成日在Facebook 恥笑啲KOL,銀行都未返過,學人講貼現窗。但,又係思考時間:佢地嘅問題,唔係佢「唔識呢樣嘢」—而係佢要走去曲解。傳統媒體嘅記者,一樣唔會乜都識,但佢地會去問人。真係唔識嘅,亦唔會亂寫。所以見唔見到個分別在邊?


39. 當然了,呢啲嘢同學歷,都真係冇乜關。即係極端啲嘅,你搵個唔識字或晤識英文嘅,同我解聯儲局議息內容,當然係搞笑。但一般嚟講,佢嘅學歷,同你應唔應該聽佢講,係冇乜關係嘅。


40. 最後,媒介。你估到了,我又係重覆返以前嘅嘢。某啲媒介,係特別多垃圾的。之後詳解,但話定你知,例如收費嘅鬼媒,Economist Financial Times Bloomberg news之類,質素當係高啲。又或者,傳統紙媒還好。去到傳統媒體嘅網上版,就會差少少,但還好。


41. 之後,就會係啲免費網媒。因為佢地只係靠流量,所以越垃圾越好。


42. 至於你講KOL之類嘅,Simon Lee同我討論過:YouTube嘅質素,應該係幾個社媒中最低嘅。你諗下同唔同意,同埋點解,同埋點去分。提示:你留意下啲人拍乜,同埋啲留言係乜(唔知嘅幫唔到了)

43. Facebook嘅,反而會仲比YouTube好少少,因為始終都要有堆字。況且,「啲人年紀大啲」,唔係啲股災都未見過嘅小朋友。


44. 不過呢,又畀我發下勞蘇。不停有讀者,叫我推介睇乜好。但我發現,我你叫你去訂明報信報,都係冇人理我的。咁其實我好想問:咁你問我,問嚟做乜?


19/8/2023

文章來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i-kao-wen-tou-87915297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原來有一種窮,叫「精緻窮」; 不是真正有錢,只是活得假精緻

人在職場浸得久,才發現原來窮也分等級,因為有一種窮,叫「精緻窮」。身邊總有幾位朋友,明明月薪不達入息中位數,卻活得非常「有品味」,白T也要穿Prada、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沒問題,只要實際上負擔得起,確實是處處活出生活品味。不過深究之下,發現不少在IG、Tik Tok上活得精緻的人私下竟是小資一族,低收入高物慾,外表像貴族,户口卻落魄甚至長期入不敷支,這種新世代「精緻窮」也說中了你的處境嗎?

有一種窮,叫「精緻窮」

#再窮,也要買名牌

「精緻窮」的第一大特色,就是重度名牌主義者。像以上所説,內褲要穿CK、洗手液是Aesop、香薰當然就是Diptyque,東西好不好用是後話,但牌子一定要夠好夠出名,最好能順手在IG打個卡。台灣 YouTube Channel 「就是嘟丟笑欸」以前就拍過一條影片「月光族的誕生」,揭露「落魄貴族」的花錢習慣。當中問道「落魄貴族郭妖」CK的內褲穿起來有甚麼不一樣嗎?她説:

「一樣啊,就是帥而已。」

其實這行為在「精緻窮」心理是可以解釋的。心理學裏有個概念稱為稀缺俘獲大腦(Scarcity mentality),即稀缺心態。這個概念指出人們會因為越稀甚麼,而越在意甚麼。因為「落魄貴族」實際上缺錢,也在意財富,所以便在日常中最愛用可以更被人「看見」他們富有的單品。難怪「精緻窮」中愛流傳金句:

「不管户口再怎麼窮,生活也要過得閃亮亮!」


#你永遠、永遠也猜不到「精緻窮」買東西的價錢

「精緻窮」除了愛露名牌之外,其實身上沒Logo的單品,價錢也是非同小可。舉一個最小的例子,同一件白T,在你我身上可能是百元的Uniqlo或無印(更時不時來個瘋狂減價),在「精緻窮」身上,那可能便是不講求質地風格,只一味追求貴和潮流,最好大大個Logo印在身上,好讓你在social media上能夠大曬特曬。

就算不是大品牌,也絕對、絕對是一些小眾但有Taste的設計師品牌,而你千萬不跟他們談實用性或價錢,因為「限量」、「小眾」、「有Taste」這幾個字已是值回票價。


#外出一定是坐Uber、最愛叫外賣

你可能會覺得坐Uber、叫外賣等小習慣應該不算假精緻,但事實上「小數怕長計」之餘,當中更藏了「精緻窮」的最大心理特徵。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出出入入基本上一定是Uber (最好不搭的士),就算10多分鐘的路程或車程也不會選擇走路或巴士,就算落樓行兩步路已能買到餐點,「精緻窮」也偏偏要享受這一種便利,因為像「落魄貴族郭妖」所説,「既然我都要花錢了,不如就再多花一點吧,省時間也不用人擠人。」但事實上,這種「貴族」雖然沒有秒秒鐘幾十萬上落,不過依舊堅持用錢買時間,營造更「閃亮亮」的生活。


#為了追求生活品質入不敷支

有些人可能會愛計「婆仔數」,每次消費也都精明得很,但「精緻窮」的主要Mindset是:「既然都花錢了就多貼一點錢升級有什麼不好?自己開心,別人也會覺得你很有質感。」「精緻窮」的基本心態便是反正都花錢了何不升級要最好?例如 iPhone 永遠都是買新款(即使很多功能實際上對他們來説沒用)、喝咖啡 Starbucks也嫌cheap,來杯Blue Bottle精品咖啡才顯得精緻; Uber最好選Tesla,種種的生活習慣就是「一係唔用,要用就要用最好!」


#有100個正當理由説服自己洗錢

「精緻窮」金句往往都是:「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斷用100個正當理由,去解釋不理性的衝動消費。把這種花錢的理由掛在嘴邊,以 「錢再賺就有了,限量款一去不復返」自我洗腦。除此之外,更非常會找理由慶祝,以慶祝為名,買東西吃飯犒賞自己為實(根本就沒甚麼值得犒賞的!)而當然「精緻窮」的最大特徵便是表面富貴,但實際上卻是比月光族還淒慘的落魄貴族。


「精緻窮」、假精緻文化為何當道?

大花筒歸大花筒,但近年卻多了在社交網絡中更常見的「精緻窮」、假精緻,明明「精緻」與「窮」兩個在意義上完全相反的概念,在這世代卻能夠完美融合,甚至成為一種新的 Lifestyle ?

在社交媒體主導的世代,比起真實生活,人們更喜歡看IG KOL的精緻生活,,加上大品牌 「高深」的marketing,讓平凡小資族紛紛被洗腦,認為人人(係人人)都應該要活得「精緻」。的確這世代事事以「視覺」行事,有心理學家就指出,這樣會導致年輕人更注重行頭、打扮,他們開始產生想要在社交媒體上好好展示自己的「實力」,製造「美好」的假象。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解釋為相對剝奪感,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明明我也有能力可以獲得關注,為什麼別人不注視我?於是他們就想去就想要找方法去解決自己的「相對剝奪感」,唯有用普通師奶也知道的名牌去營造這種生活氛圍。(即使她其實負擔不起)

筆者有朋友唔貴唔買,全身行頭加埋比起人工超出好幾倍,可是到生活上真的出事要用錢,卻 Literally「身無分文」,正正就是所謂的落魄「貴族」。是的,生活已經很艱難,而如果購物可以讓你稍稍感到快樂,那也無妨。但如果不自量力地把錢花在錯的地方,只求他人認同的話,倒不如把錢花在自己真正享受的地方吧,畢竟世上有一萬種方式讓你活得精緻,不必只活在IG的世界,又或是別人的眼光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www.madamefigaro.hk/wellness/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交易四階段:大賠、小賠、小賺、大賺

1. 大賠的投資人

綠色雖然給人一種清新潔淨的感覺,但如果看到交易帳上一片慘綠,不免有種「唉,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心情,是哪裡出錯才會陷入如此的窘境呢?

處於大賠階段的投資人,很大的原因出自於缺乏獨立思考與分辨、判斷行情的能力,因此很容易聽信明牌就跟風追買,買進股票後就開始期待行情往上飆漲,稍微上漲的時候就已經在刷餐廳、訂飯店,準備要去狂歡度假了,用過度樂觀的心態去看待未來的行情走勢。

「樂觀」與「希望」本是能克服困難的正向信念與力量,但放在金融交易上有時卻是最毒的毒藥。因為投資人在買進後,會傾向堅信行情將會朝著美好的方向開展,即使現在不漲,不久的將來也會漲;即使現在小小的套牢,也不足為懼,只要堅持長期持有,把股票抱好、抱緊、抱牢,將來有一天一定會獲利。

這份樂觀容易使人失去戒心,而過度的預期美好更會蒙蔽雙眼,多數這類的投資人在買進股票前根本不會預想停損點,也不會考慮萬一行情開始下跌,導致股票被套牢,又該如何處理。

因此在虧損的過程中,眼睜睜的看著未實現虧損的數字越賠越大、虧損成數越來越誇張,直至心情已經難以負荷、心如刀割,才恍然驚覺這筆交易不過是場世紀大騙局,你對媒體和報明牌的人開始破口大罵,但最後會發覺這根本無濟於事,緊接而來的是從憤怒轉為無止境的後悔,懊悔自己一開始沒有想清楚就衝動進場,更伴隨各種自責、內疚,到最後陷入無止境的絕望。

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往往走到這一步時,帳面上的虧損已經大到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甚至連面對的勇氣也早已蕩然無存,而此時的大絕招就是「長期投資」,心態上更會開始自我安慰:反正都套這麼多了,只要不賣出,就「還沒有」賠,等行情將來「漲回來」,拿回成本後,再出清賣掉就好,我還沒有輸,沒錯!我還沒有輸……

自古以來驕兵必敗,認清自己在市場上的渺小,是進入市場前必備且重要的心態,通常會大賠的人總是過度預期美好,而且越是不服輸,通常輸得越慘;因此,大賠階段的投資人必須先想方設法讓自己不要受重傷,進場前先想好停損點在哪、停損的金額是否可以承受、價位打到停損點時是否能如實地停損出場,如果能確切做到以上三點,脫離大賠的階段就不遠了。

重點結語: 處於大賠階段的投資人,要突破的關卡為:先學會「停損」,並且嚴格執行。


2. 小賠的投資人

小賠與大賠之間,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小賠的投資人已經開始懂得停損,並且深刻知道投資操作絕對不能讓本金消失殆盡,在買進股票後,會先設好停損點,真的到了要停損時,也能果決出場。常見的停損方式有:

1. 固定虧損百分比停損法,例如:進場後虧損20%即出場。

2. 固定虧損金額停損法,例如:進場後虧損10萬即出場。

不管是哪一種停損方式,只要願意在進場前先想好停損,且嚴格執行停損計畫,就能開始遠離大賠的慘況,只要能遠離大賠,就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不會輕易被市場無情地掃地出門,「戲棚下站久了,有一天舞台就是你的」,先想辦法在市場上存活,才有餘力去思考如何賺錢,乃至於賺大錢。

不過,市場上有些投資人明明懂得停損,也會執行停損,但最後還是把本金輸光光,原因就是累積太多次的小賠,過度頻繁交易,於是積少成多,最終把無數次的小賠累積成了大賠,賠掉太多手續費、交易稅、股票價差等等,即使每次都是小虧收場,但耗損大量的交易成本,最終仍擺脫不了大賠的噩夢。

因此還在小賠階段的投資人,可以檢視自己過去的交易狀況,如果懂得嚴格執行停損,現階段只有小虧損,恭喜您,只要搭配更好的選股方法,找到更好的標的,並調整買進股票的時間點,找到更好的進場點去切入,便有機會漸漸邁向獲利之路。

因為小賠的投資人,已經可以嚴格執行停損,若只是因為過度頻繁交易,導致耗費過多的交易成本,只要想辦法提高勝率,並降低出手的次數,就有辦法慢慢地獲利累積起來。

重點結語: 處於小賠階段的投資人,要突破的關卡為:增進自己的分析能力,提高交易的勝率,並且在有把握的行情下才出手買賣。


3. 小賺的投資人

交易幾年下來還能維持小賺的投資人,其實已經算是市場上的贏家了,能在市場上維持獲利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小有獲利的投資人可分為兩種:

1. 長期投資績優股,領取穩定配息,用時間創造出利潤。

2. 短線操作,不貪多,只要有賺就跑,持續來回賺小利潤。

若是屬於第一種長期投資型的人,是用時間去換取金錢,並且會有錢滾錢、利滾利的效果,只要標的選得夠好,假以時日便能累積出可觀的利潤與豐厚的報酬。

若是屬於短進短出、有賺就跑的人,則不一定會邁向大賺,因為有賺就跑的方式,雖然看似不貪心,獲利也有機會積少成多,但實際上要維持高勝率的一直小賺是非常困難的,這當中只要做錯幾次,萬一又稍有猶豫而不肯認錯停損,很快就會侵蝕過往的獲利,甚至轉盈為虧,績效遊走於賺賺賠賠間,浮浮沉沉,難以累積成大賺。

大多數的短線投資人都會落在小賠與小賺之間,載浮載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輩子都深陷其中,主要原因大都是缺乏完整且有效的交易邏輯,以及對金融市場運作本質沒有深入理解,因此會以自己本身的想法為主,用單一且慣用的交易方式去應對所有走勢。

一般最常見的交易方式就是看到行情上漲就去追高,突破就買進,但從不考慮停損點,當帳戶上發生虧損了,卻沒有合理的停損邏輯,因此很容易在虧損到心理受不了時,認賠殺出,但一賣又賣在短線上的低點。

如果使用「創新高追價」的交易策略,應用在大多頭行情時,尚可累積利潤;但假若行情已經轉入整理格局,或者下跌趨勢格局,那麼「創新高追價」這一招顯然就不適用。大多數人無法分辨趨勢方向,自然也就無法找到漂亮的進出場點,往往下單有賺,就賣出跑掉,完全不想後續的走勢,導致目送後面一大段的行情。此時更應該去思考,賣在哪裡是對的,目的是在保護獲利或是減少虧損;賣在哪裡是錯的,為何太早離場導致目送後面的大行情。

重點結語:

處於小賺階段的投資人,要突破的關卡為:學會認清趨勢,同時累積做對的次數並且嘗試做得更完美,更加要求進出點位置的精準性,建立一套合理的交易邏輯。


4. 大賺的投資人

既然已經可以獲利了,為什麼卻還沒大賺?通常是對買賣的進出點位不夠精細,隨意買進,一有獲利就亂跑,缺乏一套合理且具系統的交易邏輯。當在小賺階段積累一段時間後,大概就可以摸索出一套可以穩定賺錢的方法,這時只要再能建構出一套合理且具系統的交易邏輯,獲利率自然就會提高,由本來只能賺一根K線幅度的利潤,慢慢往一段甚至整個趨勢波段的獲利邁進,漸漸走向大賺之路。

確立好交易邏輯與獲利模式,重複的事一直做,錢就會越滾越大。然而,當資金部位大到一定程度時又會有新的問題產生:

1. 操作單一點位,增加張數:複製成功經驗、利潤放大化。

2. 分批進場,部分資金加碼:利潤放大化、風險再縮小。

若是以第一種方式操作,複製過往做對的經驗,並且將資金放大,賺取的利潤就會跟隨資金部位的大小而倍數成長,達到大賺的結果;不過原本設立的停損,也會因為資金放大而導致虧損增加,此時要將做對大賺的錢保留下來,就會相對困難,不僅是對技術的要求更高,還要看市場行情願不願意賞臉,倘若有突發狀況或是壞消息出籠,仍有機會受到重傷。

用第二種方式操作的投資人,不僅具備複製成功經驗的能力,更是將「先想守,才出手」的必勝心法融會貫通,只要在市場上能立於不敗之地,離成功就不遠了,除了原有的停損設計外,利用分批進場的方式來降低風險,以縮小看錯行情時停損的金額,相較第一種方式更為穩健。

使用這兩種方法的投資人都有大賺的機會,但是側重的目標不同。

第一種方法是以獲利為考量:「我今天買一張能賺三萬,十張不就是30萬了嗎?」

第二種方法則是以虧損為考量:「我今天一次買十張,看錯要虧30萬,但若我分批買進,萬一看錯行情,不就可以少賠了嗎?」

很明顯的,使用第二種方法的投資人長期下來,比較有機會把賺來的錢守住,不會因為不小心看錯太多次,又回到大賠的階段。

重點結語

處於大賺階段的投資人,要精進的關卡為:如何才能將大賺的錢守住,不讓自己因為資金放大而失去對虧損的控制程度。


下圖是交易的四個階段,及每個階段要突破關卡的整理,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目前處於哪個階段,以及要突破的問題,精進自己的交易技能,穩健地往大賺的方向邁進。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8467

本文摘錄自《走進K線女王的交易室(隨書附贈台股動態觀測表):從20萬資金到千萬身價的獲利思維》,今周刊出版  作者:鄭雅瑄

建構屬於你的交易金三角
她將自己十七年來的交易經驗,濃縮成交易金三角,幫助投資人建立「心態觀念」、確立「技術技巧」、增強「資金控管」,重點學習一次到位!唯有找出問題所在,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改正錯誤,精進自己的操作,漸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交易哲學。

想求獲利,先學會面對失敗
股市正值多頭,常有人問她是否可以全職交易,似乎人人都可以成為下一個股神,但想在市場存活下去,不能只看幾次暴賺,而是持續大賺小賠,才能站穩腳步,因此,她將過去重要的挫敗化為文字,不要只想著如何贏,要知道如何不要輸,才能邁向穩定獲利。

K線女王的獨門心法
正因為股票市場沒有勝率百分百這回事,想要大賺小賠,你必須學會:
「敗中求和」:看錯行情的時候,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虧損盡可能地降低,活下來就有翻身的機會。
「弱中求勝」:當大勢已漸漸不利於己,就要想辦法實現已得的戰果,小小虧損也要果決離場。
「勝者更勝」:當行情如預期走出漲跌幅度,要想的不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而是要想著如何擴大戰果,更上層樓。

很多投資人都會認為只要擁有了分析的「技術技巧」,分析出買賣的進出點位就是致富的保證,其實不然;因為最終的買賣點位、進出時點,仍需由「人」來決定,當你克服了自己的弱點,大賺的道路即將為你開啟。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批注: 對身邊的人, 對國家, 又何嘗不是。一些人以為自己聰明, 笑別人蠢, 其實反映自己水平。

要小心: All talk, no action; sounds good, doesn't work. It won't happen.  

文章來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2528225

[情人節感言]唔一定要好識玩,就是堅定做好自己。

今日係2月14情人節,本身上星期個市大跌我都諗緊今日要再講一講個市,但係星期五果集錄音基本都中左個大方向,所以係咁大鑊既情況下,都仲有空間等聽日先Update。而且今日會有個閉門會議傾傾會唔會再加快加息,我認為可能睇埋今日先都唔係冇道理。所以唔會少左篇文,明天會講,今日情人節大哂啦好嘛?

今年我諗都冇諗過比上年更差,真係街都冇得出,飯都冇得食。都幾考驗剛一齊既情侶既感情。我同窮太一齊過左12個情人節,當然對我地影響不大,係屋企煮一餐好既已經好滿足,呢2年,冇野重要得過齊齊整整了。我成日都強調,唔好想像得我地太好,太恩愛,冇呢回事。呢個世界冇乜野童話式好多年既情侶,行得長久既,無非就係習慣左大家既缺點,知道對方係自己生命中既地位,堅定行落去。唔係一直好幸福快樂咁生活落去,想睇呢d去睇白雪公主。

我唔係一個咩好成功既人,邊一個方面都唔係。但我個人覺得,都so far so good啦!雖然我唔係,但我身邊唔少人都好成功,我都會總結下佢地經驗,學下野。我自己係理財blogger,好多野個mind set都同投資班財掛上左,不論愛情同投資,有好多人,提供左好多套路同方法令大家達致成功。但我咁多年自己經驗又好,觀念又好,就係2個要素,「真誠」同「堅持」。一個人唔洗好識玩,太識玩反而注定不能享受一切。

其實不論係咩都好,呢點都好重要。就係有愛,你要搵到錢,你要愛上你賺錢既果一範,你要投入。唔好當佢係duty,否則你會好痛苦。愛情會易明d,就係你唔好覺得做一d野,係你作為男/女朋友要做既。你一咁諗,你唔enjoy。到你一嘈交,你就會話之前自己為左對方點點點,人地又唔服,你又唔甘心,何必呢?我知道兩個畢竟係兩個個體,但兩個人係唔係可以行到長久,好大程度上係睇你地係互相較勁,還是合作應付「出面世界」?係諗「我」,定係「我地」?

其實我慶幸自己係後生果陣就開始左呢段感情,果陣我同窮太都係19-20歲。未係一個好識玩既年紀。其實人大左,如果你跌跌撞撞經歷過數段感情,你難免會識玩左。但一方面你以為自己識玩左,冇咁玩傷,其實同時都代表你冇咁意幸福快樂,因為你怕左投入,怕左付出。不是金錢,而是真感情。一段關係好大程度上建基於信任,你先保留,對方係會feel到,自然就後退。你可以不傷,但一段失去了都不痛既感情,係一段乜野感情呢?

身邊識我地既人,都覺得我地好難得,可以keep到咁多年,關係穩固。冇錯!恩愛我唔敢講,堅固既感情係真既!有時有朋友叫我分享心得,我都好怕,因為我一講會得罪好多人,因為呢個同你既價值觀有關。其實我會希望大家反思下,每一次既失戀係咩一回事。好多朋友會唔夠緣份,呢個係我覺得係好多人失敗既原因。其實緣份好夠,因為緣份能你地兩個相知相識。緣份令你地果刻撞到,互相欣賞。緣份好work架喇已經!你地行唔到落去,係你地唔夠盡力,唔係錯!只係唔夠盡力而已。點解?因為而家分開,再識過另一個人既成本太低,太易識人了,一刻既好感太易。反而對而家既人黎講,要堅持投放心機係同一個人,先係考驗。你可以唔要你面前呢個人,感情世界冇對錯,話唔定真係下一個更好。但係你唔好懶係冇緣份,係你地自己揀唔繼續。兩個人係埋一齊,多少係有一點傻的,因為冇人知未仔係點。好似搵工一樣,你永遠可以搵到更好。但愛情唔同,就算窮太下一個可能更好,我下一個可能更好都好。呢個唔係我地要考慮既野。我地要考慮既,就係我地點樣一齊更好,好過搵下一個。

所以,我看下見到keep得耐既關係,都係互相提升。以前後生我地好習慣討好另一半。但咁係冇用,係冇提升,只係投其所好。你扮得一時,扮唔到一世。呢個唔係你本性,你可以扮到熱戀期,過唔到磨合期。所以成日有人話,喂!佢以前唔係咁。係呀!因為以前係熱戀期,果個佢都唔係真,而家呢個先係真既。點解咁多人拍一年左右會分手,就係呢個原因。你因為求愛,向市場發布錯誤訊息。你溝到返黎既果個人,本身就唔係鍾意真正既你。咁到你有日唔扮野,佢咪會覺得你變左。咁你只係會累積到失戀既經驗,而無其他。因為呢次呢個鍾意呢d野,下一個就唔會。姐係下一次你又會扮過第種人。另外,其實我睇返上一代既人,點解好似冇我地咁易散?我最後得出既結論就係,社會文明左,我地比以前另加「尊重」個人,當我地太過諗自己,就會少左去諗「我地」。有問題,諗自己多D,自不然諗走,多過諗捱。

如果係咁,我會建議你努力變成一個,你自己想成為既人。完善而家既自己,咁你吸引到既人,本身就係欣賞你既人,就算冇,起碼有你欣賞你自己。我自問唔係一個愛情專家,我唔浪漫,唔溫柔。我識女仔好簡單,就係真誠。喜歡就說喜歡,想去一個地方就開口問。冇技巧,冇套路。一直都係出直拳,呢個世界永遠唔係最好打果個贏,係最後仲企係台上果個先係贏。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老派過年之必要:過年自救「親戚稱謂全百科」

 「世界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是誰。」—文化銀行。

過年什麼的,每年總要上演一次親戚大亂鬥。是否永遠記不得姑丈的弟弟要叫什麼?表哥的岳母又要叫什麼?今年,文化銀行貼心的為你整理了親戚稱謂全百科,許久不見的親戚、素眛平生的姻親,手到擒來一次搞定!

親戚稱謂全百科 

長輩

父        爸爸

母        媽媽

父之父      爺爺、阿公

父之母      奶奶、阿嬤

母之父      外公、阿公

母之母      外婆、阿嬤

祖父之父     曾祖父

祖父之母     曾祖母

祖母外公婆之父  外曾祖父

祖母外公婆之母  外曾祖母

祖父之兄     伯公

伯公之妻     伯婆、姆婆

祖父之弟     叔公

叔公之妻     叔婆、嬸婆

祖父之姊妹    姑婆

姑婆之夫     姑丈公、丈公

祖母之兄弟    舅公

舅公之妻     舅婆、妗婆

祖母之姊妹    姨婆

姨婆之夫     姨丈公、姨公

外公之兄     外伯公

外伯公之妻    外姆婆

外公之弟     外叔公

外叔公之妻    外嬸婆

外公之姊妹    外姑婆

外姑婆之夫    外丈公

外婆之兄弟    外舅公

外舅公之妻    外舅婆、外妗婆

外婆之姊妹    外姨婆

外姨婆之夫    外姨公、外姨丈公

父之兄      伯父、阿伯

伯之妻      伯母、姆母

父之弟      叔叔

叔之妻      嬸嬸

父之姊妹     姑姑

姑之夫      姑丈

母之兄弟     舅舅

舅之妻      舅媽

母之姊妹     阿姨      

姨之夫      姨丈      


同輩

兄         哥哥

兄之妻       嫂嫂

弟         弟弟

弟之妻       弟媳、弟妹

姊         姊姊

姊之夫       姊夫

妹          妹妹

妹之夫       妹夫、妹婿

伯叔之子(長於己) 堂哥

堂兄之妻      堂嫂

伯叔之子(幼於己) 堂弟

堂弟之妻      堂弟妹

伯叔之女(長於己) 堂姊

堂姊之夫      堂姊夫

伯叔之女(幼於己) 堂妹

堂妹之夫      堂妹夫

姑舅姨之子(長於己) 表哥

表兄之妻      表嫂

姑舅姨之子(幼於己) 表弟

表弟之妻      表弟妹

姑舅姨之女(長於己) 表姊

表姊之夫      表姊夫

姑舅姨之女(幼於己) 表妹

表妹之夫      表妹夫


晚輩

子        兒

子之妻      媳婦

女        女兒

女之夫      女婿

兄弟之子     姪、姪子

兄弟之女     姪女

姊妹之子     甥、外甥

姊妹之女     甥女、外甥女

子之子      孫子

孫之妻      孫媳

子之女      孫女

孫女之夫     孫婿

女之子      外孫

外孫之妻     外孫媳

女之女      外孫女

外孫女之夫    外孫婿

姪之子      姪孫

姪之女      姪孫女

姪女之子     外姪孫

姪女之女     外姪孫女

甥之子      外甥孫

甥之女      外甥孫女

甥女之子     外甥孫

甥女之女     外甥孫女      


姻親

夫        老公

妻        老婆

夫之父      公公

夫之母      婆婆

夫之祖父     祖翁

夫之祖母     祖婆

妻之父      岳父

妻之母      岳母

妻之祖父     岳祖父

妻之祖母     岳祖母

夫之兄      大伯

夫兄之妻(妯娌) 大嫂

夫之弟      小叔

夫弟之妻(妯娌) 小嬸

夫之姊妹     大姑、小姑

夫姊妹之夫    姑爺

妯娌之父     姻世伯

妯娌之母     姻伯母

妯娌之兄弟    姻兄、姻弟

妯娌之姐妹    姻姐、姻妹

妻之兄      大舅

妻兄之妻     舅嫂、姻嫂

妻之弟      小舅

妻弟之妻     舅弟婦

妻之姊妹     大姨、小姨

妻姊妹之夫(連襟)襟兄、襟弟

連襟之父     姻世伯

連襟之母     姻伯母

連襟之兄弟    姻兄、姻弟

連襟之姐妹    姻姐、姻妹

夫兄弟之子    侄

夫兄弟之女    侄女

夫姊妹之子    甥、外甥

夫姊妹之女    甥女、外甥女

妻兄弟之子    內姪

妻兄弟之女    內姪女

妻姊妹之子    妻甥

妻姊妹之女    妻甥女

姻兄弟之子    姻侄

姻兄弟之女    姻姪女

姻姐妹之子    姻侄

姻姐妹之女    姻姪女

 

小時候不懂事,覺得為什麼親戚要分這麼多稱謂好煩,長大才知道,稱謂分得細,是反映了華人文化中對於「親族」的重視。

隨著時代演進,脫離農業社會後,過年的氣氛也漸漸消失。有時也會緬懷小時候過年,穿新衣服、想拜年賀詞、一整個家族聚在一起,跟表堂兄弟姐妺一起放炮討紅包,熱鬧滾滾的傳統過年。

你呢?有哪些稱謂已經好多年沒有叫到呢?

FB: 文化銀行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黃國英專欄】勿過度貼市 (30/09/2021)

對於交易心理,較普遍的看法是若能維持良好的思維模式,就可避免受貪婪恐懼、衝動等影響,作出較佳決策。然而,據交易員教練史坦伯格近文解釋,心理與操作的關係是雙向而非單向,良好的操作模式同樣可正面影響思維。他列出三方面的例子。

第一是妥善管理獲利交易,重視程度一如虧損管理。史坦伯格指部分交易者在利潤出現後,沒有好好保護,反而再加注希望放大利潤,或持有搏取更遙遠的目標。他指這種取態的結果,通常是回吐盈利以至由勝轉敗,導致壓力與失望叢生。

相反,另一些交易者肯按原訂計劃先獲利,再按情況重新建構風險/回報比例合理的倉位。他們的心理不致受到上述打擊,狀態自然較好。簡單例子是期權有利潤後,先將原本倉位平掉,再按最新市況、風險/回報,重開另一適當的新期權或組合,而不是期望原倉位能再走更遠,甚至大手加碼。

第二點是分散持倉。短線操作者可能會分散於走向不一的題材操作;較長線的投資者則會配置於不同的資產類別。風險分散的組合,一定不會得出最大回報,但卻可避免爆倉風險,存活至潛在回報出現的時間。史坦伯格提到,組合的盈虧波動與情緒波動成正比,故此中道曝險水平,也可讓思維保持平衡。

第三點是離開市場的時間與質量。史坦伯格指,過度貼市、雙目不離螢光幕,容易引發衝動、不理想的操作。當時間都花在憂心每一下的跳動上,一來沒餘暇好好計劃交易、注碼、調整持倉;二來休息不足,也未能更新對大勢的觀點。

他身邊表現較好的操作者,交易日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收集與交流有用資訊、研究新點子上。避免過度貼市,可以同時減慢能量被耗盡,因為看得太緊,自尊心會隨盈虧不斷浮沉;而理想的操作環境,卻是不受自尊左右的時間。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12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