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港股聞雞起舞 林Sir股市賺錢秘笈

【利財筆記】港股聞雞起舞 林Sir股市賺錢秘笈 (林本利)

iMoney – 2017年2月23日

...

恒指日前升穿24000點,成交破千億。林Sir說,如前所述「雞飛狗走」,留意成交何時下跌,適時沽出一些。沒持貨者,現階段只能觀望,「現在恒指PE(市盈率)近12倍,等(3月)業績公布再算。」他坦言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恒指約22000點水平是最佳入市時機。

林Sir向來堅持在恒指22000點水平或以下分段入貨,平均持貨位在21000點水平,「至少贏六七成人,而且進可攻、退可守,十分安全!」選股遍及不同板塊(見表二)包括地產收租股、本地銀行股、公用或防守股、綜合企業股等等,各板塊比重由一至三成不等,而沒有物業的人士,地產收租股可佔四成。

自製ETF 買盈富
值得一提,林Sir向來有一批「程式股」如中國石油(00857)股價(港元)應為國際油價(美元)十分之一才合理;港交所(00388)股價與港股成交額成正比,每100億元成交額折合港交所股價值20元。這些「程式股」可佔組合零(即高於合理價便完全不買)至兩成。

另外, 林Sir又建議自製H 股ETF,因他去年發現恒生H股ETF(02828)「食水深」,股息率低於國企指數,故寧願自製ETF,「買兩三隻內銀股、一隻內險股、一隻能源股、一隻汽車股,走勢應與H股ETF應差不多!」至於盈富基金(02800),林Sir視為買大市走向,「去年很多學生也這樣做,有學生在恒指19000點、即19元買,23元走,大賺20%!」林Sir常將每年賺10%掛在口邊,首先是股息,每年約3%至4%;其次趁高沽出組合三成股票,再多賺2%至3%,同時他不斷物色優質股的入市機會,目標再多賺2%至3%。若該年恒指不變動不大,整體至少賺7%至10%,遇上大升市則賺更多。

大跌市時撈低好機會
若大市明顯向上,他會增持權重股,令持倉增至100%。即買入佔恒指較大比重的建設銀行(00939)、中國移動(00941)及友邦保險(01299)。至於騰訊控股(00700)則因為看不透科網股,從不沾手。

但當大市明顯向下,林Sir只會減持約三四成股票,「這是退休人士做法,不會買晒賣晒,我後生時才會買晒賣晒。」即使遇大跌市,也不要恐慌拋售,可預留資金趁低吸納。同時,他會增持防守股如中電控股(00002)、電能實業(00006)、載通控股(00062)等,回想2015下半年大市由高位大跌,林Sir推薦的抗跌組合——包括中電、電能、載通、港鐵(00066)、領展(00823)、長建(01038)、大快活(00052)及大家樂(00341),在一年間(由2015年7月中至2016年6月底)平均賺了11.8%(連股息),同期恒指則大跌兩成。但林Sir坦言以上抗跌組合他自己也沒有買足,只買其中5隻。

沒有人擁有水晶球,能夠百分百看準後市,林Sir在表二公開了令他損手的股票如國泰航空(00293)、利豐(00494)、中國海洋石油(00883)及內地電力股等。「一定有機會睇錯後市,若買的是優質股可以暫時收息,但若果是揀錯股,自問回升無望,即未來兩三年連股息也沒有機會每年賺10%,便要毅然沽出!不論是高價買或低價買也沒關係,記着過去買入價是Sunk Cost(沉沒成本),別浪費了資金買其他股票的機會!」

作者:林本利

文章來源: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供唔起令樓價下跌

供唔起令樓價下跌

湯文亮博士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2017年2月10日

雖然有很多人認為市場上的業主大多數沒有欠債,即使有都不是欠太多,他們防守力強,樓價根本沒有下跌可能性,只會節節上升,即使唔升,最多只是保持平穩,所以,買樓是差不多可以說是必贏,就算唔係賭仔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必贏賭局,最多是贏面較大而已。

  無可否認,現在的業主防守力相當強,但亦只不過是大部分,一定有小部分業主出現財務困難,最大可能性是供唔起,被迫出售他們的物業,這些與大部分業主有極佳防守力無關,只要連續有多個低價成交出現,評論員便會改變他們對樓市睇法,認為利息,供應是壓冧樓市的主要原因,其實,利息,供應的影響根本沒有變化,歸根究底是有部份小業主供唔起樓。

  任何人買樓,能夠付得起首期是重要,但確保以後能夠供得起亦同樣重要,否則,因為供唔起而要將物業賣走就會遭受重大損失,比沒有買樓的損失更大,在以往,只需要準備大約三年供款便可以買樓,因為三年之後,可以要求銀行加按,所得貸款可以用作供樓,只要樓價保持平隱,銀行是樂意循環再借,但現在就不能,就算供了十年八載,銀行都不會為物業加按,這令到不少供樓人士失去預算,即使他們的借貸比率很低,表面來看,他們的防守力甚強,但供唔起樓,才是致命傷,到最後,始終要賣樓才能解決問題,除非,銀行可以根據樓宇升值,已還貸款總額來加按給有需要的業主,令到他們在未來幾年可以輕鬆供樓,樓市才不會受到那些供唔起的人所累,否則,借貸少又如何,供唔起就要賣樓,如果太多人供唔起而要賣樓,樓價就會下跌。

文章來源: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2&type=&com=&id=50528

租金點解有升冇跌

租金點解有升冇跌

湯文亮博士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2017年2月17日

昨日TVB「樓市點睇」同我做了一個訪問,將於下星期一以及再下一個星期一晩上7點半在J5播出,主播問了很多問題,其中一條是點解報章話租金爆升,而我話租金下跌,我反問主播,如果她的租客現在續租,提出條件是租金不變,她會怎樣,主播話當然續租,如果租客要求一個月免租,她又會如何,主播話一樣會續租,換句話說,如果租約是一年,即是減了8%租金,兩年租約就減了4%,但外人從租約上又如何知道租金跌了幾個%,做成市場上租金不會下跌。

倘若續租的時候加了10%租金,結果大家都是很容易睇到,因為,業主與租客不會因為要維持現有租金,而在一年或者兩年之內付超過12個月以及24個月租金,只會按月加租金,到最後,大家會發覺到租金只會上升,不會下跌,最多只是平穩,不過,當租金繼續下跌,租客離開,業主要簽訂新租約時,大家就會知道真正的市值租金,亦會很奇怪租金點解下跌得如此急速,其實,租金可能已經下跌了一段時間,只不過被隱藏,新租約將市值租金揭露出來,而租金與樓價有榮辱與共關係,屆時,樓價下跌,大家又千祈唔好覺得奇怪,主播明白,還有很多好問題,大家準時收睇就會了解多一些樓市情況。

文章來源: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type=&com=&id=50665

新港兩城管治理念截然不同

新港兩城管治理念截然不同
2017-02-22
C觀點: 施永青

昨文指出,香港由於在起步時行錯方向,現在已沒法在房屋問題上改行新加坡模式。不過,除了「途徑依賴」的原因外,香港現時的管治理念,亦不容香港仿照新加坡。

新加坡在60年代初已全面推行自己的房屋政策。當時新加坡已獨立,但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不知道中國會何時收回香港,所以在制訂政策時,並沒有作太長遠的打算,加上英國並不把港人視作自己的子民,所以考慮問題時,只考慮英國的利益,而不是港人的需要。

從英國的利益來看,香港的高地價環境,對經濟發展未見有太大的妨礙(當時香港的增長經常都快過新加坡),但高地價卻可以令政府的財政收入有較好的保障,只是市民的居住環境比較狹窄一點吧了。英國人不覺得這是甚麼一回事。於他們來看,香港的華人生活已比內地的中國人好很多。他們覺得,自己在整體上已做得不錯,港人應該感恩。

另一方面,李光耀卻視自己為新加坡的國父,有強烈的家長意識,好處是他肯全心全意為自己的子民著想,希望新加坡可以長治久安。壞處是他以為自己比人民高明,要安排人民按他的主意去生活,他曾公開表示:民意並不值得重視。因為民意大都缺乏理性,不可能替社會作出明智的選擇。要求人民必須聽話,不可胡亂作自己的選擇。

在這套威權主義的管治下,新加坡的行政效率遠勝香港。新加坡政府要廣建組屋,可以收地,可以填海,可以重劃郊野公園。新加坡政府不容社會有太多的反對聲音,即使有,新加坡政府也有辦法滅聲。新加坡政府常把傳媒告上法庭,小則罰款,重的可引致傳媒被查封,主事人要坐牢。早前,就有一個名為「真正的新加坡」的網媒,因散播不利種族共融的言論,被政府告上法庭,主事的兩夫婦都被判監禁。這種事情不會在香港發生,所以香港人也不要寄望有得住組屋,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其實,在英國人未知道中國鐵定在97年要收回香港之前,港英政府行的一套與李光耀的差不多(應該說李光耀也是學英國人的)。港英政府同時掌控行政與立法的權力。港督同時任行政局與立法局的主席,局裡的成員皆由港督挑選,服從港督的意願。司法雖相對獨立,但在重大問題上,亦會自覺配合殖民管治的需要,直到八十年代初,英國知道中國要收回香港後,才引入民主理念,立法會才增加民選議員,港督才不再任立法會主席,以三權分立代替行政主導。

這種改變,令八十年代成了一個分水嶺。在這個年代之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價值觀。他們視個人的權益高於一切,國家的、民族的需要都得讓步。他們認為立法會的功能就是監察政府,即使會妨礙施政,亦在所不惜。他們視民意為絕對權威,政府決策都應該有公民參與。

這些人民應有的權利,我基本上都認同,亦不會輕易放棄。但世事總有兩面,對立亦需要有平衡。個人自己不能沒有社會的制約,三權分立不應變成三權對立。現時香港的發展,已令政府的管治效益大減。過去,香港只是在房屋問題上不及新加坡強,現在卻是在整體上都不及新加坡。我最擔心的是,極端民主只會走向極端獨裁。這在歷史上已屢試不爽。香港的民主派可不要令自己變成獨裁的催生婆。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96%B0%E6%B8%AF%E5%85%A9%E5%9F%8E%E7%AE%A1%E6%B2%BB%E7%90%86%E5%BF%B5%E6%88%AA%E7%84%B6%E4%B8%8D%E5%90%8C-66820

新加坡靠填海造地

新加坡靠填海造地
C觀點: 施永青

新加坡能夠把國民的住屋問題解決得這麼好,除了靠政府願意撥出財政資源,去興建組屋外,還得成功地覓得大量土地作興建房屋用途。新加坡的面積比香港還要小35%,他們主要靠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香港政府有豐厚的財政儲備,亦願意撥出更多的資源去興建公屋和居屋,所欠缺的只是土地,如果能學新加坡那樣大量填海造地,要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應不會有太大問題。

新加坡在立國的時候,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這些年來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不過,新加坡政府並不打算停,而是準備繼續填海。因為新加坡政府有意把新加坡的人口,從現在的五百多萬增加至近七百萬。

為了增加人口,新加坡除了提供大量優惠政策鼓勵高質素的國民(大學學歷)生育外,還向海外吸納優質人才。新加坡民間對此有抗拒情緒,擔心分薄新加坡的資源,以及會對其造成負擔。但新加坡政府並沒有順從民意,反過來批評這種意見缺乏視野,堅持政府施政以國民的長遠福祉為依歸。反觀香港政府,卻沒有這份勇氣,對那些缺乏視野,毫無見地的民意,完全缺乏反擊能力。如果民意一定正確,我們又何須選議員?選特首?多搞幾次公投與民意調查,不是更省氣力?有逆民意的判斷力的人,才配當特首、做議員。凡事只曉得順從民意,又怎能發揮領導功能。

新加坡要容納七百萬人口,還需填海50平方公里以上(接近要填出一個澳門一樣大的面積)。新加坡政府要這樣做,內外都有不少阻力。環保人士認為這樣會破壞海洋生態,剝奪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又會影響水流,改變原有的自然海岸,甚至會妨礙排污,威脅城市居民的健康。

此外 新加坡的鄰國都反對新加坡填海。馬來西亞與印尼都擔心新加坡如果不斷填海的話,總有一天把領土擴大到貼近他們擁有的鄰近新加坡的島嶼,損害他們的領海權益。馬來西亞在2003年的時候,已為此事把新加坡告上國際法庭。印尼亦在2007年開始禁止向新加坡輸出泥沙與石頭。新加坡願意加價,印尼也不為所動。

新加坡地勢平坦,不能學香港那樣,移山去填海,連填海用的泥沙也要向外國購買。最初向馬來西亞買,但馬來西亞政府很快就制止地方政府這樣做。後來轉向印尼,現在連印尼也不賣了,唯有轉向越南與柬埔寨。由此可見,新加坡填海亦非沒有困難,只是新加坡政府為了人民的福祉,沒有向困難讓步吧了。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有利用填海造地。皇后大道中就是在海旁開闢出來的。皇后大道中以北的都是填出來的。此外,銅鑼灣、小西灣、荃灣、觀塘、沙田……等,都有大量土地是靠填海造出來的。可以說,香港有今天的發展,全靠有填海。但現在我們忽然說不能再填海了,我們以後可以在哪些土地上發展?香港人可知道不發展的後果是甚麼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96%B0%E5%8A%A0%E5%9D%A1%E9%9D%A0%E5%A1%AB%E6%B5%B7%E9%80%A0%E5%9C%B0-67016

投訴無極限

投訴無極限
說三道四: 黃蓮

香港在近十年間冒起的投訴文化,而且氾濫和無理程度,已經令我城被封為「投訴之都」,加上香港人齊心合力,整日乸口乸面,亦贏來「黑面城市」這個稱號,「黑面」、「投訴」雙重加冕下,香港人醒覺力量非常微弱之餘,反而令原本已經喜愛挑剔者,更加不以為然,這類人的囂張程度,也開始令人懷疑這些行為的真正動機,和背後的原因。文、圖:黃蓮

投訴的基礎,不論發生在社會任何一個層面,萬一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希望藉著這個渠道去表達訴求和意見,從而討回公道,或改善一些固有卻不妥當的制度和狀況。


投訴變成習慣
可惜的是,雖然在大約十年前已經有人嘲笑香港是「投訴之都」,香港人有事沒事都愛投訴,這個因,沒有因為時間而枯萎,反而還蔓延到廣泛的範疇,不論公營或私營機構、服務行業、旅遊、學界、傳媒、小店,野豬、猴子、小貓,甚至青蛙叫和木棉絮,都可以成為本世代的經典笑話,可謂創意無極限,投訴是等閒。


當不理性佔據大多數時
這些大大小小的投訴,譁眾取寵,瑣碎無聊和創意之多已經氾濫良久,並掩蓋了真正想改善的問題,反而目標清晰的投訴,例如垃圾堆積、樓宇滲水、雜物阻街、空氣、水源或光害等情況,往往無辜被掩蓋了。而那些甚麼某店舖的職員不微笑,那棵大樹飄來的落葉,那碟切雞飯沒有雞味,某個商舖的優惠不涵蓋平日消費等,逼顧客周末購物等等,已經漸漸令投訴的作用變質,有些人甚至濫用開放討論的平台,作出自私不負責任,而且煽動民粹的宣洩行為,有的不只要求被投訴的一方道歉,還要對方淪陷、賠償等,設法贏盡所有便宜,最後還給對方一個大黑面,或粗言穢語把事件終結。


這些置人於死地的作風,近期的「特首御廚」事件便是一例,更極端還有前幾天在湖北發生,因為吃了三碗麵的價錢爭議,食客竟然發難把麵店老闆的頭顱砍下來,並丟進垃圾桶。雖然發生在不同地方,但同樣的都是食客發飆,同樣都是野蠻的極端行為,目的都是妄想被害,並要找別人來宣洩。


一切源於自私
這些盲目而且歇斯底里地爭取認屬於自己的權利,卻失去了承擔和理性的思考。要認真的投訴,就別玩匿名,把玩內容含糊的文字遊戲,真心想改變現狀的話,如果對方有意跟進事件,就倒不如明確指引,坦然面對。最可惜的是,太多隨心隨性,無的放矢的投訴,接收投訴的一方,不論是公職人員,企業員工或教師,可以由起初的虛心聆聽、熱心跟進,一旦制度被濫用到破了底線,從而催生了一種不做不錯,一遇到投訴就亂砍腳趾的敷衍,和消極方式處理。最終,真心和反智的投訴,都會同時間變得激進,但問題卻依舊解決不了惡性循環,然而,我們好像已經走進了這個漩渦裡,到處都是嬲嬲嬲,投訴投訴投訴,昨日的我,投訴後天的你,明天的你,投訴兒時的我。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6%8A%95%E8%A8%B4%E7%84%A1%E6%A5%B5%E9%99%90-66989

城中話題大雜燴

城中話題大雜燴

這幾天實在有太多城中話題,雖然政治味不淺,而平日少談政治,也希望八卦地點評一下。不想長篇大論,只想精簡地點出近期所聽所聞與個人所想的重點。

七警案,七警同被判兩年,個人認為重點不應在於判罰與否,因為這實在太明顯了,若不能入罪也只是靠程序。例如過程中,七警要求認人時要求戴上口罩與浴帽、指影片經刪剪而不應被呈堂、抬著的七位警員不等於暗角的七位警員、證人本身不能成功認人、部份警員沒有在當日當更等,若靠這些程序手段使最終不能入罪,反而經典。

來這裡的blog友可謂什麼人都有,身邊朋友群亦然,藍、黃也有,有佔過中的,有做紀律部隊的,我發現不少深藍、深黃的,提出觀點時都有點被情緒影響了思維,做出了雙重標準,思想太極端,接受資訊偏頗了,難對事情作客觀判斷。其實,我從少也是街童,也知道警察是如何對付流民的,但今次真的被拍到了,錯就是錯,越不承認只會令整件事越難看。

另一邊廂,兩年刑期是否太重,這值得斟酌,我不是律師專業,不過看新聞指嚴重傷人不能入罪,而入罪的一條被判兩年好像太重,拿這個來討論也算合理吧。而作為同袍,見伙計被定罪而捐款互助也情有可願,這又不宜過份解讀。

被打者又是否好人呢?他的挑釁行為也的確值得譴責,對著記者時把自己說成像受害人一樣,指他被告代表政府要利用政治法律去迫害他似的,感覺他也絕非正人君子,若他最終不能被定罪,也會是經典。

題外話,七警案後有不少聲援他們的人,當中似乎出現了一些社團代表人物,而七警當中有反黑組員,細心想想,這個情景奇怪之餘,更令人有點不寒而慄。


曾蔭權案,被判20個月,電視中看著這位72歲老人家,前特首,成為階下囚,聽到他與家人落淚分手的情景,令人心酸。始終覺得,他是貪小便宜的,但不算是大奸大惡,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有一個有趣現象,在眾多求情信當中,可謂粒粒皆星,不少前高官也出手。值得留意的是政黨人士之中,民主派的何俊仁與李柱銘都有寫求情信,但民建聯就只有陳克勤,工聯會與其他建制派人士呢?好像沒有。真是人情冷暖,還記得當年曾蔭權提到「親疏有別」,當年的「同路人」,原來只是有共同利益的同路人。


無線電視有個節目《有樓萬事足》,當中談及買樓的風氣,節目內有不少「吸睛位」,包括「有樓有高潮」、「不需要太大,2000多呎夠住了」、「靠家人男友支付日常支出,每月儲蓄105%,3年買樓」、「老闆每日花50元,10年儲夠300萬買樓」。當中還有1% Anthony與King Sir加入點綴,令整個節目更加推動買樓為人生目標的概念。

身邊朋友都瘋狂地罵這個節目,指不應灌輸這些錯誤思維給觀眾。其實,這個節目的編劇不是第一次了,以前都有不少代表作,有講盛女的,又有講怪獸家長的,都是出自她手筆,論切合社會話題,她的確有一手。不過感覺其思維有如蘋果日報的黎智英,少了一份社會責任,認為節目應該迎合社會口味,觀眾帶著節目走,而不是節目帶著觀眾走。

講真,觀察身邊朋友,大多人到中年,以這些電視節目的概念,朋友的思想受其影響近乎不可能,所以又不要看得這些節目的影響力太高,當然,對入世未深的年輕人可能未必吧。

已入世的,把這些節目當成娛樂也頗有趣,平常心一笑置之,與朋友討論有這些有趣話題,也不錯。奇怪的是,不少人看到火起,總說要關上電視,但偏偏整個節目都看畢,在臭罵時能說出不少細節,一面看,一面在fb洗版式鬧,其實正在幫這類節目宣傳,日後只會一個接一個地推出。


特首選舉,手上無票,無得參與,其實都沒什麼好關心。不過,選情還未到黑材料出動階段,已經看到不少笑料。如八達通事件、廁紙事件、乞丐事件、情信事件、「突然明白佔中論」等,每天製造笑料,令朋友間食飯時不缺乏話題。

不少小道消息指中央本身也有多端勢力,更有人指曾蔭權是否最後一個坐牢特首,也要看今次選出來的特首是誰,因此誰最後跑出來也說不定。看來今次選戰有機會比上次更好看,三月前也會日日新鮮,買定花生。香港人,輕鬆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22.html?m=0

智取大市: 一個圖表定港股生死

智取大市:
一個圖表定港股生死

呢頭星期二短線資金畀人當落水狗咁打,隔一日資金又嚟衝過,沽家市場又即刻變番買家市場,但沽完又嚟衝過就等於賭博,贏面唔大。眼見長線投資購買力罕有勝過短線客,又有唔少人講緊港股重拾長線升浪、坐定定就冇錯之時,成件事更需要拉長嚟睇,去量度究竟升市去到邊個stage,同埋研究真升市機會有幾大。
話明拉長嚟睇,所以連周線圖都嫌短,要睇月線圖,成個picture似乎清晰晒。

首先,用保歷加通道去睇升市去到乜嘢stage。原來恒指早於去年8月,已經收復中軸,目前已經幾接近上軸24747點,而過多4個交易日,去到3月份上軸會大概收窄到24200點左右,即係話,下個月幾可肯定hit到條上軸,反映港股已升到一個長線頗高嘅位置。如果hit唔到,仲使問?自然係跌市。
恒指hit到保歷加上軸,通常會有阻力而整固,但更重要嘅係,要睇埋恒指hit到保歷加上軸之時,通道係擴闊定係收窄當中,就知升市係龍係蟲。觀察過往30年恒指走勢,如果恒指hit到上軸時,通道係擴闊(圖表長方形個案,唔好意思請畀少少眼力),恭喜你!呢個係真升市,最多整固幾個月,就會發力,仲要係升得勁,2003年10月突破上軸然後步入四年牛市,或2014年7月突破上軸然後翌年進入港股大時代,就係典型例子。

如果hit到上軸時,通道並非擴闊中(圖表中圓圈個案),唔好意思,多數係見頂訊號,過往30年出現4次,其中一次,少則2013年中嘅錢荒跌市級數,多則當出現訊號後幾個月便進入2011年歐債危機,甚至係即時爆發8964股災!唯一能擺脫跌市命運,只得1999年5月嘅科網股熱潮之前,但都要呆返幾個月先再開車,而呢個特殊例子,喺指數整固期間,保歷加通道要由收窄變為擴闊,由劣勢變強勢嘅訊號先能夠確立,大家到時要辨別,唔困難。
圖表話你聽,未來幾個月最叻就係橫行市,押注主流股份,只有幾百點量度升幅,但量度跌幅可能去到二萬點甚至更低,咁仲值唔值得博主流股份?就算要博1999年翻版,亦大可以喺未來幾個月輕倉觀望。信30年圖表,定係信得把口去演繹升跌嘅基本因素?自己決定。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23/19936762

公義與慈悲

公義與慈悲
博極醫源: 梁卓偉

「七警案」和前特首曾蔭權的官司在過去一星期都先後被判刑,輿論普遍以「公義得到伸張」為主調,而部分論者繼續對他們口誅筆伐。

法庭已經作出了判決,旁觀者還有必要繼續鞭撻罪人嗎?所謂的「大快人心」,有時不啻於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站在道德高地,落井下石,有時確實會令人自我感覺良好,滿足自義的心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各大宗教都從來否定自義,宣揚寬恕與憐憫。基督教認為世人都是罪人,無一例外。新約聖經有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約八7):一班人正要按摩西律法處死行淫時被拿的婦人,耶穌卻反問「你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先用石頭砸她吧!」,他們聽見這話便出走了。佛經中也有一個關於寬恕的故事(增壹阿含經.卷十六):舍衛城的長壽王被敵人梵摩達王俘虜處死,臨死時囑咐王子不要為他復仇,因為「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佛教的寬恕意義更包括忍耐與慈悲,因為眾生都在輪迴中不得解脫,根據《六祖壇經》:「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筆者不敢說教,只希望點出,秉公執法,不等於法中無情義的餘地。理性之間,總可以容納一點人性。正如醫生從不會認為一個煙民患肺癌是活該,又或酗酒者肝硬化是自作孽,甚至歧視高風險性濫交人士染上愛滋病為天譴。不問因由,一律視病猶親,乃仁醫懸壺濟世不二之道。

美國黑人律師Bryan Stevenson的自傳「公義與慈悲的救贖」(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道出:公義不僅依賴鐵面無私的司法機制彰顯,更藏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仁慈和悲憫。憐憫罪人,絕不等於認同他們的過失,而是諒解人性的局限,並且謙卑的承認人誰無過。

寬恕的精神超越時空和國界種族,是人最可貴的品性。生而為人,不僅應該相互憐憫、原諒,還要將慈悲之心推及所有生靈。英國詩人蒲柏(Alexander Pope)的詩句“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總結得最為精妙:凡人皆有過錯,唯寬恕才能超凡入聖。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85%AC%E7%BE%A9%E8%88%87%E6%85%88%E6%82%B2-67031

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反擊

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反擊
2017-02-22
媽me些牙: 鄧明儀

上周接兒子66放學時,老師跟我說:「佢今日好似用硬物掟同學……。」我相信,遇到老師的溫馨投訴,一般家長會有兩極的反應,一是即場責難並要求孩子道歉,二是第一時間找理由去包庇孩子。而我,當下只冷靜地跟老師說:「對不起!給你們麻煩,我會好好跟他談一談。」

然後,我邀請兒子留在學校,母子倆躲在小木屋促膝而談,「放心,媽me信你,我只係想你將成件事同我講一次?你有冇信心做得到?」他沒有猶疑,點點頭說:「嗯,我冇掟同學,我只係掟地下之嘛。」幸而他比同齡三、四歲孩子表達力強,很快便能把案情重組。原來是另一名男同學用木塊掟向兩名同學,他見同學受傷大哭,上前阻止並把木塊掟向地下,可惜老師卻只見到最後一幕。翌日經教學助理覆述事件,以及受傷同學回家後跟母親說:「66見我受傷即化Hero……」真相,終於大白。

類似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兒子身上,對上一次是他剛讀PN班時。有次,老師說他狠狠咬了一名英籍男同學一口,同學哭著向我展示牙印。當時才兩歲多的66,事後內疚得一天沒說話。後來老師還原真相,才知道因為那名同學經常搶他玩具及故意用腳絆倒他,所以他才用自己的方法反擊。

最反對傳統中國人盲目教孩子忍讓,或者家母常說的「唔好理人咁多啦」。做人,我一向有一套不亢不卑的準則,因此也從小給66灌輸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的態度:「一定唔可以蝦人,但亦唔可以被人蝦。」被人欺負,必定要跟對方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若對方屢勸不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就要作出保護及反擊。正如蝙蝠俠跟羅賓說:「人生是沒有安全帶的。」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圈,尤其是男孩子,就要從小學懂保護自己,否則長大後怎能保護家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8%AE%93%E5%AD%A9%E5%AD%90%E7%94%A8%E8%87%AA%E5%B7%B1%E7%9A%84%E6%96%B9%E6%B3%95%E5%8F%8D%E6%93%8A-66841
亞洲廚神話,如果將來有小孩,他們長大後買樓,有需要都一定會幫手,但有一個訊息必須告訴仔女,就是「呢樣嘢畀你唔係必然」,自己是要付出的。因現在很多後生都是,「唔使啦,我都有爸爸媽媽喺度,使乜驚啫....叫爸爸媽媽樓換樓咪得囉,二按三按咪得囉,你估佢地做唔出呀,呢啲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