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投訴無極限

投訴無極限
說三道四: 黃蓮

香港在近十年間冒起的投訴文化,而且氾濫和無理程度,已經令我城被封為「投訴之都」,加上香港人齊心合力,整日乸口乸面,亦贏來「黑面城市」這個稱號,「黑面」、「投訴」雙重加冕下,香港人醒覺力量非常微弱之餘,反而令原本已經喜愛挑剔者,更加不以為然,這類人的囂張程度,也開始令人懷疑這些行為的真正動機,和背後的原因。文、圖:黃蓮

投訴的基礎,不論發生在社會任何一個層面,萬一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希望藉著這個渠道去表達訴求和意見,從而討回公道,或改善一些固有卻不妥當的制度和狀況。


投訴變成習慣
可惜的是,雖然在大約十年前已經有人嘲笑香港是「投訴之都」,香港人有事沒事都愛投訴,這個因,沒有因為時間而枯萎,反而還蔓延到廣泛的範疇,不論公營或私營機構、服務行業、旅遊、學界、傳媒、小店,野豬、猴子、小貓,甚至青蛙叫和木棉絮,都可以成為本世代的經典笑話,可謂創意無極限,投訴是等閒。


當不理性佔據大多數時
這些大大小小的投訴,譁眾取寵,瑣碎無聊和創意之多已經氾濫良久,並掩蓋了真正想改善的問題,反而目標清晰的投訴,例如垃圾堆積、樓宇滲水、雜物阻街、空氣、水源或光害等情況,往往無辜被掩蓋了。而那些甚麼某店舖的職員不微笑,那棵大樹飄來的落葉,那碟切雞飯沒有雞味,某個商舖的優惠不涵蓋平日消費等,逼顧客周末購物等等,已經漸漸令投訴的作用變質,有些人甚至濫用開放討論的平台,作出自私不負責任,而且煽動民粹的宣洩行為,有的不只要求被投訴的一方道歉,還要對方淪陷、賠償等,設法贏盡所有便宜,最後還給對方一個大黑面,或粗言穢語把事件終結。


這些置人於死地的作風,近期的「特首御廚」事件便是一例,更極端還有前幾天在湖北發生,因為吃了三碗麵的價錢爭議,食客竟然發難把麵店老闆的頭顱砍下來,並丟進垃圾桶。雖然發生在不同地方,但同樣的都是食客發飆,同樣都是野蠻的極端行為,目的都是妄想被害,並要找別人來宣洩。


一切源於自私
這些盲目而且歇斯底里地爭取認屬於自己的權利,卻失去了承擔和理性的思考。要認真的投訴,就別玩匿名,把玩內容含糊的文字遊戲,真心想改變現狀的話,如果對方有意跟進事件,就倒不如明確指引,坦然面對。最可惜的是,太多隨心隨性,無的放矢的投訴,接收投訴的一方,不論是公職人員,企業員工或教師,可以由起初的虛心聆聽、熱心跟進,一旦制度被濫用到破了底線,從而催生了一種不做不錯,一遇到投訴就亂砍腳趾的敷衍,和消極方式處理。最終,真心和反智的投訴,都會同時間變得激進,但問題卻依舊解決不了惡性循環,然而,我們好像已經走進了這個漩渦裡,到處都是嬲嬲嬲,投訴投訴投訴,昨日的我,投訴後天的你,明天的你,投訴兒時的我。

文章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6%8A%95%E8%A8%B4%E7%84%A1%E6%A5%B5%E9%99%90-669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