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開門七件事不及「她」重要?
開門七件事不及「她」重要?
信報封面專題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在香港,我們不難發現牽着小孩的人未必是家長,而是外傭;假日經過公共空間及休憩設施,總傳來充滿異國風情的歌曲及美食的香氣。同學有否想過,外傭為什麼在香港如此普遍?他們融入家中的背後,聯繫了哪些通識議題?
文:周華欣、黃啟智
解眼前之困 釀長遠問題?
現時有超過34萬外傭在香港工作,主要照顧家中兒童及長者,與香港家庭的關係密不可分。在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下,外傭填補了家庭功能的不足。不過,當子女開始覺得「工人姐姐」比母親更重要,長者日常生活完全依賴外傭,會否衍生其他問題?
分身乏術衍需求
外傭的「普及」或與香港的長工時有關。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每周平均工時達50.11小時,佔用一般僱員大部分時間,令他們難以兼顧做家務等家庭責任,加上百物騰貴,僱員身為家庭的經濟支柱,難以辭去工作照顧家庭。更甚者,夫婦一同投身職場以應付日常開支,衍生雙職家庭,家中看護兒童及長者的責任便落在外傭身上。
香港雙職家庭普遍,有研究針對由25至39歲夫婦組成的家庭,發現逾七成受訪者是雙職父母,肩負全職工作。外傭為僱主分擔家務及照顧家庭成員的責任,一般家庭都具備聘請外傭的條件,即每月家庭入息不少於15000元或相若的資產,(每月工資最低只需4310元),增加具經濟能力家庭聘用外傭的誘因,讓他們下班後可爭取時間與家人共享天倫。
礙社教化難自理
現時香港每3個育有兒女的家庭就有一個聘用外傭。家長大部分時間「缺席」,子女惟有長時間與外傭共處,這對他們的成長有深遠影響。由於外傭只是按照僱主指示工作,並沒有「育兒」責任,故未必在照顧少主的過程中主動培育其自我照顧能力。例如家長間中會要求子女自行整理凌亂的房間,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外傭則視收拾房間為分內事,也不會要求少主作任何自省。兒童長久以來依賴外傭,容易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港孩」,難以培養自理能力等生活技能。
依靠外傭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他們難以取代父母的楷模角色,窒礙家庭的社教化功能。少主慣常使喚外傭照顧自己,缺乏學習待人律己的機會,或會變得自我中心,甚至因欠缺管教增加出現偏差行為的機會。事實上,兒童無論談話、吃飯、睡覺都有外傭陪伴在旁;相處多年的外傭約滿回鄉,部分少主甚至感到非常不捨得,都反映外傭某程度上削弱父母身為子女「重要他人」的角色,家長與子女雖是血親,但論了解程度反不及外傭,情感聯繫也較弱,試問怎能發揮楷模的作用?
長者難接受外傭
長者是香港另一需要外傭照顧的社群。核心家庭是香港普遍的家庭結構,即子女婚後大多離家組織家庭,不再與父母同住,但隨着預期壽命延長,長者日常生活需要得到照顧,加上他們強烈傾向在家安老,較為抗拒入住安老院舍。這樣對於雙職家庭而言,即使如何強調孝道,現實上他們也未必能抽空成為「全職」的護老者。
部分長者生活技能衰退,洗澡及吃飯等都需要照顧者長時間貼身照料。雖然外傭可代僱主履行看顧長者的責任,但在長者眼中,外傭並非家庭成員,有些長者不承認自己的機能或健康已經退化,認為外傭干涉其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是干預甚至羞辱;外傭職責所在,亦難以「退讓」,加上語言不通,結果有可能觸發衝突,有違聘用外傭協助長者安老的原意。
家庭友善助紓壓
外傭「代理」僱主原有的家庭責任,某程度上反映市民甘於為了生計扭曲正常生活,但這權宜之計並不長久。隨着東南亞國家經濟日漸提升,外傭出國打工賺外滙的誘因開始減退,菲律賓、印尼更逐步減少對外輸出外傭,極為依賴外傭的香港現階段更應考慮進一步推行家庭友善政策,以準備應對「後外傭年代」衝擊。否則,屆時定當有一定數目的僱員回家履行家庭責任,這對勞動力供應及香港經濟發展都會打上折扣。
http://iknow.hkej.com/php/article.detail.php?aid=27523
相關文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