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尼可拉斯.達華斯(Nicolas Darvas)歷經多次大賠,整理11個交易信條,最後用「箱型理論」賺到 200 萬美元!

第一次過度自信後的 6+1 個信條

1. 不要聽從小道消息

2. 營業員的建議並非完全正確

3. 不要去理會所謂的股市諺語

(書中提到的 2 句是:獲利了結就不會破產;便宜時買進、昂貴時賣出)

4. 只買上市股票,流通性才高

(其實是不是上市不是重點,這句要表達的是「高流通性」)

5. 不要聽信謠言,就算它再可靠

6. 不要賭博,要研究基本面

7. 上漲的股票應持有久一點,且不要在短時間內應付十幾檔股票

第二次過度自信後的 4 個信條

1. 在市場上,有一半的時間會是錯誤的

2. 壓抑自己的自傲與自尊心,接受錯誤的事實

3. 不和任何理論或股票談戀愛

4. 不心存僥倖,先用所有已知方法降低風險


附加: 巴菲特: 交易市場就像上帝一樣,幫助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場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The market, like the Lor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But unlike the Lord, the market does not forgive those who know not what they do.

 為何要問揀邊隻? 信報 英眼狙擊 黃國英

臨近年尾頗多傳媒邀約訪問,最熱門話題必然是來年部署,今年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相當側重於新舊經濟股份的配置。似乎在不少人心目中,炒股票輪盤化,一定要押注紅黑其中一方,當然亦存在偶爾通殺的機會。

股市板塊輪動的程度已經逐漸減弱,近期美國國庫債券價格反覆向下,孳息曲線傾斜,以前相若的環境,會視作對舊經濟股相當有利,因為反映預期復甦,通脹重現,銀行息差亦會改善,科網股則多數成為套現對象。今次科網股雖然整體偏軟,但波幅收窄,跌幅有限,還要消化特斯拉(Tesla)加入標普500指數的負面影響,市場表現明顯沒有以前般情緒化。所以大家在部署上也毋須非紅即黑,應該比較平衡,兩者兼容。

做互動財經節目的時候,長期一個不解之謎是一大堆一注獨贏選擇題,ATM即阿里巴巴(09988)、騰訊(00700)、美團(03690)邊隻好, 美國電子錢包Square及雲端運算及數據儲存公司Snowflake如何揀一隻,似乎有一班人永遠窮得只得一注本錢,估計並非不斷有新人湧現,更大機會是賭極都原地踏步無能力脫貧解困。

事實上,美股可以一股一股買,網上買賣經紀佣金又低到無可再低,要分散一定做得到。選擇題根本是出於心理,多於實際需要,偏偏這種心態正是窒礙進步的主因之一,只要看看鼓吹一注獨贏的股評人,多年以來不見得有大成就,已經足以警惕。

一注獨贏的背後代表貪心、想快、贏得最多而且不想煩,既遠遠高估自身能力,又不知不覺把運氣元素推得太高,加上無耐性,只要過程稍有波折,很可能已經守不住,就算之後春天真的降臨,亦會因為捱過價稍有甜頭便走都走唔切,永遠大機率食雞糊,所以才長期無限輪迴,窮到繼續要找下一隻瞓身的對象。不改變心態根本無得救,投資賺取超額高回報根本是一件無天理的事情,因此必然非常艱難,過程極度折磨,回報率亦遠遠不如外行人所想像。分散投資正正是控制風險、降低心理折磨的主要方法,不可能省略。與其問揀邊隻,不如反問自己何解仍然要問揀邊隻。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樂觀派揸莊 適應局勢靈活作戰

信報 英眼狙擊 黃國英

今次美國大選過程峰迴路轉,隨着點票進行,預期先由民主黨拜登勝轉為共和黨特朗普贏,最後再轉向拜登,期間股市上上落落,但波幅偏細,基本上大漲小回。最神奇是最終大概率出現賽前預期最差的局面,拜登險勝而特朗普不服,股市一樣繼續升,好友明顯控制大局。
嘗試解釋的話,股市經過多年升市,樂觀派和悲觀派實力差天共地,主要由樂觀派揸莊話事。他們眼光放得遠,認定美國始終是文明社會,不會做出特別毀滅價值的儍事。何況大選是已知會發生的事情,大部分投資者都做好風險管控,不會過高槓桿入市,於是向下震盪的幅度便有限,然後市場選擇略過未來幾個星期可能混亂的擔憂,直接基於拜登上場的新政治局勢去操作。
不少人存在的弊病,是書生論股,滿腹陰謀論,去迎合自己既定的立場。在這個年代更加容易圍爐取暖,只聽和本身相近的聲音,固執到無藥可救,完全缺乏足夠的彈性在市場決勝。這種人有一個特點,是滿足於小勝仗,而就算整場戰事明顯失利,一樣睇不到。譬如選舉之前,一些人喜歡標榜4年前估中特朗普來刷存在感,即使當年特朗普牌面處下風,勝算也總有三四成,估中根本不出奇,沒有什麼值得高興。其實,總統大選這種4年一度的大事,正好提醒我們是時候自我反省,在兩次選舉之間,到底有什麼進步或退步。假如滿足於貼中的小確幸,幾可肯定其他範疇一無是處。
要學投資必定要跟市場學,絕大部分KOL都是有害無益。以今次選舉為例,事前可能搬弄一大堆數據,來潤飾本身的論點,當預期落空,卻從不見反省及尋求進步的舉動,只是繼續就下一個熱門話題去發表。因為對他們而言,命中率無關痛癢,收視率才是命根,以戰績來吸引收視太難,靠偏頗立場就輕鬆得多,所以才長期販賣精神毒品。和今次一樣,市場走勢有時不可理喻,重點不是找陰謀論去解釋,而是適應,擁有足夠作戰彈性去生存。

等待

文章來源: 海苔熊 FB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被看見的故事。

我因為耳鳴四處求醫已經一年了,可是還是沒有什麼太多的好轉,各種怪力亂神的方法也都嘗試過了,好像都差不多,沒有太大的轉變,正當我萬念俱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醫生。

據說是許多人推薦的名醫,我懷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去找他,沒想到他也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看我!一如往常,我把我的治療筆記、還有過去做過哪些事情、有多麼「沒有效」都抱怨了一遍,我以為他會跟我講一個「跟著我這樣做就沒錯了!」的答案,沒想到他竟然說:

「相信你已經嘗試過很多方法、去過很多地方找答案了。如果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答案, #那麼很可能你在我這裡也找不到答案⋯⋯」我聽了下巴差點掉下來。但他又和緩地繼續說⋯⋯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很想要知道問題的解答是什麼,可是不管你多努力,好像都無法改變現狀。這時候我們就要承認我們自己的有限,只是這個有限很多時候是『很難承認的』,你可能逼迫過自己要接受現狀、可能告訴自己說算了吧,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又想說,再來改變一下好了、再嘗試看看好了,又繼續心灰意冷、進進退退⋯⋯好像曾經以為的一些轉變,後來都化成泡影⋯⋯。像這種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很無助,我也有很多這樣的時候,看到眼前的病人很辛苦,但是卻幫不上他們的忙⋯⋯」他說,我萬萬沒想到一個看耳鳴這麼有名的醫師,竟然會在我面前繳械投降。

以前我就會覺得,天哪又浪費我時間,搞了老半天還不是就那些藥吃來吃去⋯⋯可是今天不知道為什麼,他講話的方式很柔軟,我突然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

原來他也能夠了解我的無奈、他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已經經歷過很多,可是最後還是無能為力」的那種感覺(你曾有過這種感覺嗎?)。他沒有叫我看開、沒有跟我說要怎麼「轉念」,他只說了一件比悲傷更悲傷的事(翻譯起來就是「沒有救」),更沒有告訴我解決的方法,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反而覺得心情舒緩許多。

前幾天我在讀書的時候,書上有一段話(大意)是說:什麼事都不能做的時候,就等待吧,等待是辛苦的。可是也正因為等待是辛苦的,它反而提供了一種機會,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在你的生命當中,還有什麼是重要的。

我那個時候一直不懂所謂的「等待」是什麼意思,直到今天來看醫生,才突然驚覺,讓你等待了一段時間,有一些在你意料之外的事件就會出現。走出診間前,醫生跟我說了一件事。

他說他當初會研究耳鳴,是因為他的媽媽長年受耳鳴所苦,可是在他母親過世以前,他都沒能夠幫上母親的忙。我沒有看到他眼角的淚光,但從他的語氣裡面可以感覺到這句話的重量,心中的一塊什麼地方,似乎被觸動了一下。

以前總是在書上面看到,只有受過傷的人,才有痊癒的可能。想來想去都覺得是屁話,沒受過傷當然不需要痊癒啊!可是隨著時間的沉澱,才發現那些受傷或許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是你生命當中的一些缺口,因為有洞,所以光可以照進來。

而今天,這個什麼也不能做、什麼也幫不上忙的醫生,竟然成為照進我黑暗洞穴裡的一束光。

你也曾經被你身邊的人或者是朋友看到嗎?

在那種別人都看不到你的時候、在其他人都叫你想開一點的時候,只有他好好地從你的世界裡面看你、站在的角度和你一起悲傷。儘管,最後答案並不明朗,可是因為他跟你站在一起,你變得更有力量。

因為有他們,你那個充滿潮濕、惡臭、你自己都覺得悲哀的洞穴裡,慢慢地被照亮。

也因為有他們,你才願意在這個連多走一步都覺得疲累的生活裡,再多待幾分鐘等下一個天亮。

可以標註他們的名字,感謝他們,

感謝他們曾經,

在你生命最黑暗的時刻,看見了你。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黃國英專欄>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一)

資深交易員、曾任Broadsword Capital總裁的Jon Boorman近日病逝,不少美國的財經博客都視他為好友,紛紛重溫數年前,Boorman入行30年時寫下的30項教訓。當中不少甚有參考價值,選錄如下:

1. 愈相信某件事為真 就會收集愈多證據去支持它

來自交易教練van Tharp的說法,Boorman在職涯中多次目睹、親身體驗。van Tharp指人們並非交易市場,而是按一己信念買賣,所以交易系統也只是一堆信念的結集,提防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2. 高買更高賣

上升時以更高價買,有時風險反而較低,未必須低買高賣。相反跌者常愈跌愈多。Boorman指他會聚焦於具上升動力的價值股。

3. 小注拉長交易時間更易獲利

不論投資或交易,都需要(相應時框)的趨勢來獲利。操作較長線的可以較小注,讓趨勢逐步持續發展。日內交易則要與時間競賽,頻繁交易、動用較大注碼或槓桿操作。Boorman指初學者第一步就大手日內交易未必有利;已有一定經驗的作手,才會慢慢進軍該領域,不少甚至選擇不去踏足。日內交易並非解決資金不足的好方法,增加儲蓄、擴大組合才是可行之道。

4. 限價盤影響表現

Boorman曾有一客戶常用限價指令(limit order),往往未能成交,長時間後仍留存於交易桌上,股價早絕塵而去。Boorman認為「一係買一係唔買」,一檔跳動的差別不大,不值得因而錯失良機。他回顧自己的交易時,發覺早晚一天、一周,開市或收市價買進,分別並無決定性影響,一般散戶不是巨型基金,簡單地進場便行。

5. 沽空股票無法持續獲利

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好奇心前,新手可暫時放棄沽空。即使專業作手,也大多只是在危機時,沽空期貨搏取超額回報,不能純靠空方圖利。個股則更為困難。

6. 最好的策略就是你會遵循的策略

當然能符合個人目標也是重點。有效的方法有一大批,可先選有證據支持,又符合自己目標、時框、風險承受程度。例如買入持有雖好,但如抵受不到50至60%浮動虧損,可能在最不利時忍不住逃走,那就不是適合自己的方法。

7. 何時加注

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如果未有持倉,還會否買入及進場時機,就是加注的指南。盡量像最初未開始買入時一樣保持理智,避免情緒化反應。

篇幅所限,下周繼續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1001.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二)

8. 有關交易最好的電影

《華爾街》(Wall Street)、《顛倒乾坤》(Trading Places)等等

9. 社交媒體上的多數爭拗皆可避免

只要雙方一開始就說明各自的時框(timeframe)。兩個看法矛盾的人,可以(先後在各自的時框內)雙雙賺錢。

10. 再多的模擬交易,都不能讓你體驗實戰的熱度

回測告訴你在87年、08/09年應如何如何交易用途有限,始終當時流通性成疑,你會否相信見到的價格成疑,有沒有價亦成疑。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能體驗。

Boorman由87股災中傻更更亂炒;到日後逐次安然渡過LTCM爆煲、亞洲金融風暴、科網爆破、九一一事件、金融海嘯,及近年的閃崩。他認為這些經驗是一種優勢,是別人買不到也搶不走的。

11. 大家都預測不到市場。

12. 進場、離場、注碼控制。

多數交易軟件都聚焦於進場訊號,可能令人認為這是最重要一環。Boorman卻認為離場訊號更為重要。好的離場訊號不只適時引領交易者逃生,更重要是真正好的訊號,教大家沒事時留在趨勢中,盡量坐足全程,不會輕易觸發。

如上回所述,Boorman回顧成功、持有一段時間的交易,進場點的精確度真有那麼重要嗎?實際上如何捱過途中的波動,成功在高於現水平出脫,搏取大勝才最重要。這方面離場訊號及注碼控制的貢獻遠大於進場。

當然無進場不成交易,但勝負卻由離場決定、多少則由注碼決定。進場訊號主要決定交易的頻率。

13. 看好科技股,就買板塊ETF,不要獨選Apple(AAPL)

同理,看好石油就直接買,不要買油股。擁有從上而下的宏觀看法,卻從最微觀的角度切入,是非常困難的事。雖然Boorman也有這樣做而獲利的經驗,但他謙稱純屬運氣使然。很多例子中,人們看法全中,卻因操作方式、工具不當反而虧損。選擇最接近原訊號的對象,不要考慮隔兩重的選擇。前者是分析,後者較像斷估。

14. 想擁有最強勢的股票,就買最強勢的股票。

買入已在發生你希望出現的走勢的股份,也就是上升中的股份。

15. 有關交易最好的書籍

《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這是顯而易見、廣為人知的大路選擇,不過事出有因。無疑主角最終自殺身亡,文筆又相當老派,不過正是近百年前的故事,對Boorman來說最為吸引:故事的教訓跨越時代,歷久常新。引用書中說法,股票、公司與作手常變,但人性永恆不變。所有投資者,包括千禧世代,最終都是人。

篇幅所限,下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1673.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三)

16. 投資時間愈長,可將股票部分較多配置於被動策略,相反亦然。

Boorman本身是主動型操盤手,為何會有此看法?他認為年輕人(20多歲),大把時間,可能還會在投資世界數10年,最初20年大可好好生活工作、儲蓄,在準備好應急現金後,善用低成本指數基金操作。每次市場出現20至30%跌幅,就投入更多資金。

到投資者年近半百,以至退休在即,就難以如此撇脫。一來經多年工作、投資,累積資產跟初入職場新鮮人不可同日而語,半生積蓄不見三成,大部分人都難以忍受;而且能收復失地的時間亦愈來愈短,未能追回損失就要應付退休,機會愈來愈大。所以投資生涯中後段,主動型操作佔比應隨時間增加。

一般人常誤解,被動操作是低風險;主動操作是高風險,Boorman的看法剛好相反,因被動操作承受100%的大市跌幅;主動操作的其中一環,則是風險管理。對於不能大輸的資本,主動操作反而不可或缺。

17. 減倉比對沖好,後者有時反而增加風險。

建立適中倉位,或減持至舒服水平,可降低對沖需求,也保留求更多資金投入其它機會。

18. 財經界怪論:「真有這麼好,為甚麼要拿出來賣?」

這項主要針對收費股評的批判,Boorman認為有欠公允。只要簡單推算,就可知道這些服務可為很多身兼交易者、評論者的作手,提供被動收入,平衡交易而來的收益。所以反而是「真有這麼好,為甚麼不拿出來賣?」正如優秀的基金經理,也會為客人服務,以看法和技能賺取費用。

Boorman對評論收費並無惡感,雖然收費會受這項怪論抨擊,但免費放送人們亦不見得珍惜,那倒不如「應賣則賣」才合理。

19. 分析報告多半不值一哂

不少分析師確有精闢見解,為讀者創造價值,可Boorman認為報告評級機制頗為多餘。一來在商言商,賣出評級始終較少;二來部分不合邏輯,例如Boorman指有時券商將評級由賣出升至持有,既已賣出又如何突然持有?他認為除非報告是將板塊股份,依分析員認為的吸引度排列,才有意義,也可從中比較分析員的功力。

20. 目標價亦用途不大

目標價似乎只是方便分析員,在不調動評級下,為客人偶爾更新或重申報告,對其他人用途有限,反而可能出現定錨效應,被影響而沒跟隨原訂計劃操作。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2374.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四)

21. 收市價最為重要

收市價最為重要,因為很多投資者、交易者據此作為日終交易訊號。Boorman指每一交易日,都像是對當日股票值多少錢的裁判。先有開庭陳述,日中高低位反映雙方的辯論,而收市價則是判決。今日股票就值這價錢,記錄在案,基金價格與新聞都按此運轉。

日中高低位雖可視為支持、阻力,但成交遠不及收市,故Boorman認為後者更能反映人們聚集、心理定錨的水平。有道是散戶決定開市、職業作手決定收市,Boorman認為,最好以收市價作為訊號,而於之後開市時找機會操作。

22. 高淨值投資者不必持有債券

Boorman承認因30年經驗都在股市,或許看法有偏誤,不過對於不需直接現金收入的投資者,實不必配置注碼於債券、國債。要捕捉債市趨勢,可用期貨策略操作,使用不同年期以至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債券期貨。

他認為高淨值投資者可將一半組合配置於股市,按年齡決定被動與主動操作的比例,可以兼具動力型與價值型投資。另一半可用趨勢跟蹤策略,透過參與不同市場,分散風險。

23. 要取得與指數不同的表現,就要投資於與指數成份不同的對象

24. 股票並非跟隨經濟理論,而是按社會經濟學(socionomic)理論運行。因此股價愈升,人們愈想買更多;下跌卻會引發人們拋售。這與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法則不相符。當貨品加價時,人們不會急著買更多;打折時人們更不會逃離商店。

消費者在超市非常理性、合邏輯;但股市沒有消費者與廠商,只有投資者,大家都有羊群心理,既情緒化又不理性。

25. 價格反映市場情緒

Boorman指,對於價格有很多說法:「價格就是真理。」、「只有價格能提供利潤。」Boorman的說法,則是價格準確反映現行情緒。有些人認為價格是供求關係,他則認為是群體氣氛。不過無論如何,如果一隻股票現價100元,而只有你認為這是錯價、「合理值」是50元,對大局而言無關痛癢。當你要下單交易,就只能用100元進場。你可以堅持認為是錯價,但就反映市場情緒來說,股價永遠是對的。

30年30教訓系列下周將進入尾聲,下周再續。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3092.jhtml


入行30年的30項教訓(五)

已故交易好手Jon Boorman,入行30周年時寫下的深刻教訓,最後數點見下:

26. 不論未來如何,我已準備就緒

Boorman指他並不清楚大市明天走勢如何,亦猜不到下期公布的就業數據,或聯儲局何時加息。老實說,他也不太著緊,因他認為新聞純屬雜音,無論如何他都會按計劃而行。這是他用了頭25年才學會的慘痛教訓,故與大家分享。

27. 為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負責

所有事情不論好壞(尤其後者),Boorman都會負起責任。當績效不振,他也不會怪罪聯儲局、量寬、高頻交易,或訴諸各種陰謀論。所有結果,都是自己的決策所致,選股、買賣、用哪家經紀行,都是一己決定,出了問題,也只能自責何以讓自己置身於那種境地。所有事情都有風險,但最終責任一定要由自己負起。

28. 人們實際上很欣賞誠實

當Boorman認為自己不知道時,會有意識地說出「I don't know」,反而更有自信。當他在提社交媒體提及過某些交易,而事後發展不利,他也會繼續跟進。這十分困難但卻是正確選擇,始終不能只在成功時自吹自擂。

交易低潮時Boorman最不想寫作分享,但卻是最需要動筆的時候,因為一直跟進的讀者,亦在那時候最需要他的聲音。

29. 所有殘酷都源於軟弱

社交媒體是非常嚴苛的環境。有時Boorman也忍不住與人爭執,但即使「獲勝」,短線的滿足感很快會被後悔蓋過,情願罵戰沒有發生。

駕駛時,如果對前面的車主不滿,他會嘗試想像自己認識前面那個人。之後自己的行為,會出現奇妙的轉變。Boorman後來在社交媒體上,也會採取一樣的做法,想像自己在與對方面對面傾談,盡量保持和善。因為每人都有失落的日子,你不知道別人生活中發生了甚麼。

30. 年輕時,大把時間卻永不夠錢;年老時,有了錢卻不夠時間

人生中對時間與金錢的評價會多番改變,不過到最後只有一項是想要更多,而任何價錢都買不回來。當仍有時間,好好珍惜。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43664.jhtml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股票是反向推理 沒有2+2的必然結果

政經密碼: 周顯 21/9/2020

我教炒股票,最常被問的問題是:「這即是點解?為甚麼會這樣做?結果會升、還是會跌?」

我的回答通常是:「股票知識是一種反向的推理,如果答案是10,你知道可能是2+3,可能是1x5,但卻不可能是3+4,也不可能是6x7。然而,如果沒有人把原始的算式告訴你,你永遠也沒可能猜出來。你只能講出甚麼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很多財技行為,人們問這行為的背後原因,這其實除非你識得背後搞手,他講出來,而他又沒有騙你,同你講老實話,你才可知道其真正原因。

否則,你最多只能猜出其可能性,甚至最多只是最大的可能性,有一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機會率很低很低,正如你可以弄出一條長長的算式,答案同樣是5,但機會率太低,也太麻煩,可以不論。

同樣道理,我們炒股票聽消息,只能根據知識,講出這消息是不可能的,皆因它違反了財技的基本原理,但卻不可能肯定知道這是事實:這究竟是不是事實,端賴你的直覺判斷,這個人會不會騙你。

這種猜法,已偏離於股票知識之外,只是常識而已。

這就是圖表派為何令人如此著迷的地方:通常,圖表派的教學,十分簡單,教師就是像填鴨式地告訴你,當出現這樣的圖像時,未來股價就會上升,當出現那種圖像時,股價就會下跌……這是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答案,所以很受歡迎。

當然,這種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形式,絕對是錯誤的,而教者一半是自己也不明白,另一半是想去騙人,反正世上蠢人太多,只要有人buy,就可以賣錢,再者,由於蠢人比聰明人多,所以用蠢的方法去騙蠢人,其收穫也會比用聰明的方法去騙聰明人更大。

總括而言,在股票的世界,只有一個絕對,就是絕對沒有絕對,很多人都想找出一條必勝的簡單秘方,例如說,計市盈率、計資產值、統計數據和圖表,以至於我發明出來的財技炒股法,都必須要靈活使用,但縱然如此,也絕對沒有2+2=4的必然結果。意圖求出必然結果的方程式的人,最終發現自己是笨蛋,輸光收場。  

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編按: 股票係一個著重證偽多過證實的過程)


美股隊長 [讀書筆記] 失敗的力量:從失敗中淬煉出的成功秘密

近日看到以失敗為題的《失敗的力量》(其實英文原名更傳神-飛行黑盒思考術Black Box Thinking),當中一個故事,對投資不無啟發:

數十年前,著名消費品牌聯合利華(Unilever),於英國洗衣粉工廠遇上難題。生產洗衣粉,技術本非火箭科學,做法行之經年:以極高壓將滾燙的化學物,擠進噴嘴,再從另一端高速噴出。當壓力下降,自會分離成蒸氣、粉末。蒸氣被抽離,餘下的粉末則收入一大型容器,加入不同物質後,入袋入箱,貼上公司品牌,便大功告成,一本萬利:單計美國,洗衣粉每年銷售額,已逾30億美元。

聽來簡單,偏偏生產過程一個小環節,教聯合利華頭痛不已:噴嘴運作經常不順。主要問題,是噴嘴時會卡住,形成大小不一的粉末,影響產品質素之餘,亦因要不停維修,費時失事,令生產效率下降。

聯合利華的管理層,隨即徵召公司內最強的科學家,組團攻關,當中高壓系統、流體力學、化學專家比比皆是,對洗衣粉形成過程中的不同狀態,瞭如指掌。經過一大輪會議、研究後,專家組得出深奧的方程式,來製作最新的噴嘴設計。結果是「衰過做女嗰時」,新設計一無是處,阻塞不斷,粉末大小依舊「相當有性格」。

無計可施下,管理層換人做做看,改聘一生物學家團隊。病急亂求醫,卻有意外收獲:眾生物學家應對問題,方法截然不同。他們先找來十個噴嘴,每個作少許改動,例如長短、噴口大小、或在內部加上刻痕,然後逐一試驗。比原版表現略好的,成為「贏家」,然後被作為新基準,又開發十個不同版本,再逐一試驗,找出第三代「贏家」。初時「贏家」只比原版好1-2%,但經歷45代,擊敗449個對手的最終「贏家」,表現比原版好上多倍。

心水清的讀者應已看出,生物學家的策略,源於其老本行的演化過程。對他們而言,沒有預設的答案,一切都是適者生存,有能者「繁殖」之,進入下一代。失敗也並非壞事,而是重要的資訊來源,減省日後花在那面向的精力。

常見的誤區亦別無二致:抱有一套深信不疑的理論,然後完美地執行,結果卻不甚滿意;又或死抱一支股票,再每日「尋找」其優點。不妨開闊眼光,了解不同的操作手法、投資對象,加以測試,汱弱留強,並確保適合自己,可能效果更佳。正如技術分析大師迪默(Walter Deemer)所言:每次你自以為掌握解鎖市場之匙,那該死的鎖便會被人換掉。盲目墨守成規,絕對是投資大敵。


黃國英講, 趨勢不外乎升市、跌市和上落市。交易系統Algo只應付其中一瓣, 通常長時間賭單邊市, 牛市升得多, 波幅市輸得少。因為股市係贏家取代輸家。所以back test行得通的糸統, 總有段時間會經常輸家, 如果投資者的策略jumpy, 就會左一巴右一巴。

等於跑馬分草地、泥地、好、快、乾、濕, 你用一個草地的策略去落注, 點知原來果場係泥地。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美股隊長選輯1

 【高手智慧】十大眾多交易員最常犯的錯誤

1.出現虧損時鬥氣,固執地繼續持倉 - 無需解釋,有興趣可試一次,相信很快學會教訓

2.越跌越買,不停溝淡 - 死得人,沙膽如小弟也不敢叫大家亂試,尤其要小心貌似忠良的過氣藍籌股,相關文章 <輕鬆避開地雷藍籌股> : https://bit.ly/31UmLg3

3.想賺快錢、「容易錢」

4.依據貼士(明牌)、市場謠傳、股份拆細公告,或其它在電視上看到的「分析」、新聞事件和故事來操作。近例:趁股份拆細「低吸」Apple(AAPL)、Tesla(TSLA)的投資人,不到一周時間已飽嚐苦楚

5.純因派息吸引,或市盈率(P/E)低企,而選買「次貨」級股票 - 貪平好息而忽略股價動力,很多時候以派息被減、股價腰斬落幕,賺息慘蝕價

6.純因熟悉公司的名字而買:據個人及戰友經驗,熟悉度與股票表現成反比。連公司名稱的讀音,也弄不清楚的股份,後來每多成為耀眼新星。

7.畏高症:不敢買入創新高的股票。常人所犯錯誤,每每成為名家招式。迪默 (Walter Deemer)著作憶述同事Hammerslough如何以簡單一招,捕捉新冒起龍頭股?答案:買入最快創下歷史新高的股份

8.雞胡綜合症:小幅獲利就急不及待套現;虧損部位則繼續持有。《股票作手回憶錄》「老火雞」:「(牛市中)失去倉位,任何人都承受不起,連洛克菲勒都受不了...我爲這種經驗付出昂貴代價,不想再浪費第二次學費。」

9.猶疑不決,需要下判斷時未能迅速立定心腸。

10.只集中投放時間在買入,一旦下了決定進場,就沒理會在甚麼時機、條件下應該沽售。股市俗諺: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相關文章:https://bit.ly/3lOPjiZ

來源:美股名家歐尼爾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54940961380925/?app=fbl

美股調整期 該做什麼?

現時個人組合,暫時以持有大量現金等候為主。

牛市最有賺頭,當然是買到第一段如今年四、五月的升浪,但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只認為大蕭條重臨。

其次有賺頭,是牛市中途的大型震倉,弱手離場後,吸納下一浪的股王。但前題當然不要在跌浪中途,太早胡亂撈底,以致滿手蟹貨,被逼低位對沖或離場。

要維持上佳的精神力,所以有時忍手暫停交易,未必無著數。因為狂炒半年後,人會疲勞,反應變慢,整合資訊、自控的能力下降。情願離場休整,到別人戰意全消才重新進場,就像籃球賽中對手連打三十六分鐘,而你休息半節,養精蓄銳後才入場打第四節,或較易取得優勢。

建議留意創52周新高股名單,來來去去最容易賺錢,是在牛市啟動/回調最先創新高的股份,有機會成為下一浪股王。大家應培養定時收集資訊的習慣,不要依賴別人「餵食」。

如只操作大型股,可留意哪些守得較好,即跌市中個股跌幅,遠比指數少。美股分析,始終以「相對強度」(R/S)為重。可能大家不太注重R/S線、SCTR等指標,只獨尊VCP形態,但事實上相對強度才是根本。

新手實不必過度緊張,恐怕沒有緊貼大市,一旦回升自己就沒份。通常市況會磨到人們興趣全消,不敢入場,才有起色。

建議抽離一下,回顧八月中以來的操作。自己很喜歡,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的作品《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雖然沒有即食招式,老手卻會對當中的操作哲學,感觸良多。書中提到,一個人最值錢的是經驗,萬金不換沙場(經)歷。

以一故事來解釋:《笑傲江湖》一幕,各門派困在暗黑山洞對打,熟悉環境者,即使武功較差,獲勝機會還是較高,因有經驗,不用慌慌張張摸索,反應自然快幾拍。

經驗相當重要,美股牛市經年,很少有如八月最後兩週,市況動力如瀑如布,投資人情緒極端看好,實屬數年才一遇。投資最忌紙上談兵,例如甚麼牛市三期,氣氛熱熾要準備離場,當然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很多。

何謂情緒極端?缺乏經驗者很難感拿捏,而且更會被他人情緒感染,每天在社交群組圍爐互相打氣。例如Tesla(TSLA),自己也不敢看戰友傳來的Tesla分析短片(還要是其它行業KOL拍的),以免獲利後太早衝回火場,一晚就輸20%開外。

可以回顧過去2-3周的投資專欄、財經YouTube 影片、身邊朋友、WhatsApp群組、價量走勢、基金經理「偉論」的雄偉度,構成自己的記憶。以後便較有機會把握,何時大市過熱、有可能大幅回調。就像颱風來臨前,氣溫、濕度、天色、海浪,會有異於平常的狀態。

當然大家可以只單看圖表操作、看形態、找強勢股、操作指數,並無不可;但要判斷整體升市是否已開展,還是已到末期,則要靠經驗。即使不如自己灑脫,全面休息,要繼續交易如之前提及,應暫時改為短炒,不宜長揸,隨時五折奉還。相反,在升勢之初,則可以穩坐、長線為主調。

有回顧才有進步,只看別人的文章、分析影片,給Like和留下幾句看似很有「智慧」的留言,是沒用的。因為這非自己的獨立決策,無法構成經驗,只是自比高手,刷存在感和「吾道不孤」的認同感而已。

最好靜心回顧,股價見頂時的異象。這些經驗保用一生,即使隊長再寫十本書,也教不到大家。人的情緒不能靠少數情緒指標,如Put/call ratio、AAII survey完全量化,只能靠自己累積經驗。

肯用功自會對操作有幫助。學投資最好的老師,是回首誠心自問:如同樣的情況重演,我會怎樣做得更好?近來和最老死戰友的話題,無不是檢討4-8月的操作失誤。

最差的作手,是輸了就「撻」句非戰之罪,最衰就是XXX,「我雖然輸,但點都好過股票行那些師奶」。將自我要求推到低無可低,亂世一鋪清袋,機會大增。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60028567538831/?app=fbl

《多空操作秘笈》精華分享(五)

股市專收「正義」空軍

...這類故事,小弟時刻銘記,故在研究夢幻股,如Tesla(TSLA)時,必然是「分析歸分析,操作歸操作」,雖然長線財務風險奇高,絕不逆勢造淡,甚至在升勢明顯時,限注買入,分一杯羹。

皆因金融市場的特性,完全是「鋤弱扶強」。台灣名博客綠角,有句話寫得很好:「投資不是一個,因為我有努力,或是因為我站在正義的一方,所以我就一定會贏的世界。」真金白銀挑戰市場的「不合理」,多數只落得將身家「較飛」。...


【舊文重溫】美股數據王戴維斯 操作金律

轉戰美股,最感恩有無數交易高手,撰寫書籍,不吝分享寶貴經驗、操作心法,讓後學少走冤枉路。除本欄常客「股票金融怪傑」米奈爾維尼(Mark Minervini),以及「美股老黃忠」迪默(Walter Deemer)外,「數據王」戴維斯(Ned Davis),絕對是另一良師。

先介紹其人:戴維斯大學畢業後,於投行JC Bradford & Co.擔任分析員,長達12年。其人目光如炬,分析市場準繩度頗高,備受同行尊崇。唯一美中不足,是荷包「表面風光,裏面陰乾」,多年身家竟無寸盡。何解?

正所謂:愚人有愚人的煩惱,慧者有慧者之罩門。自詡孔明再生、鶴立雞群,驕氣勢必叢生。信念太盛,當劇本不如預期,自尊心作崇,無法快速止蝕離場,小敗惡化為慘敗。加上個人修為不足,火候未夠,常因貪念、懼意,衝動交易。

戴維斯目睹不少行家,亦有類似問題:相中倍升股皇,聲名大噪後,信心過盛,預測益見「堅離地」,出錯時繼續「死撐」,結果倉位如興登堡號飛船,半空化作燦爛火球,極速墮地。《聖經》曰:「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戴氏於著作Being Right or Making Money(第三版)中,則自嘆曰:「凡單靠預測交易,必死於(錯誤)預測(Live by the forecast, die by the forecast.)。」

悟通自身罩門後,戴維斯信心大增,深感「工字不出頭」,遂於1980年自立門戶,創辦Ned Davis Research,為一眾基金及財務顧問,提供全面的股市及經濟統計分析。及至1987股災、道指單日下跌逾兩成前一個月,戴維斯已果斷幫客戶清倉離場,避過絕世天劫,威名更上層樓,管理資產由5千萬美元,極速增至3億。行文至此,想諸君必明白,為何隊長撰文推介。

戴維斯親撰「操作九律」,規範員工:首律為「別跟股價鬥氣!(Don’t Fight the Tape!)」,和投機之王李佛摩(Jesse Livermore)名言:「我永不與股價爭辯(I never argue with the tape.)」,如出一轍。戴維斯自創測市模型,逾半成份皆與價格、價格趨勢有關,因此股災時,必不會滿倉持股;碰上大牛市,保證有所斬獲。

戴維斯非常重視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以及道瓊斯交通指數(Dow Jones Transport Average),兩者現價是高於,還是低於200天移動平均線。據Being Right or Making Money一書所載,自1900年以來,如兩者均低於200天線,道指期內平均年回報,為負3.2%;相反,當兩者悉高於200天線,回報遠優於前者,達+11.27%。

該法看似簡單,效果卻不俗。道瓊斯交通指數,實於去年10月10日,已率先跌破200天線,發出警號。道指則於10-11月間,徘徊於200天線;到12月7日,最後一次反攻200天線失敗後,便展開既快且急的數千點大跌浪。

「操作九律」,大巧不工,卻能讓戴維斯屹立美國股壇數十載。篇幅有限,其他金律,容後再作介紹。


【名家智慧】擊敗87股災的鬼才Marty Zweig

馬丁.茲威格(Marty Zweig, 1942-2013),為美國著名基金經理、分析名家。他曾於大學執教;自1970年起,發行投資人通訊《茲威格預測》,並於財經刊物《巴隆氏》發表文章,以詳盡的數據分析見稱。今日廣為人知的認沽/認購比率(put-call ratio),也是其發明。

茲威格最著名一役,是1987年股災前夕,建議讀者買入指數價外認沽期權(put),當月大市最高跌幅達36%,最終put平均獲利2,075%,投入的1%注碼,成功讓組合扣除股票損失後,反勝9%、跑贏大市四成。

茲威格先後成立及管理兩支基金Zweig Fund及Zweig Total Return Fund,成績裴然,有指生前財富達六億美元,坐擁當時曼克頓第五大道最昂貴的豪宅。

他亦曾撰寫Winning on Wall Street一書(台灣中譯本《擊敗黑色星期一的投資鬼才:馬丁 · 茲威格操盤全攻略》,寰宇出版),自己曾於媒體介紹:https://bit.ly/3ikDOgR

網上流傳一份1990年經紀商的內部通訊,記錄了十七條茲威格的投資守則:

1.趨勢是你的朋友,別抵抗股價。

2.讓利潤滾存,止蝕卻要快手。

3.當買入的原因,已在股價反映,又或不再正確,就要拋售!

4.如果數值不合理,不宜沾手。(二加二永遠等於四。)

5.平股恆平,貴股越貴。

6.別與美聯儲作對。(惟第一點優先。)

7.所有指標最終都會死亡。

8.適應變化。

9.別讓「甚麼應該要發生」的意見,扭曲你的交易策略。

10.犯了錯不要怪市場。

11.不用時時刻刻下注。

12.市場並非有效,但仍然難以打敗。

13.你永遠不會知道所有答案。

14.如果夜不能寐,減倉或砍倉。

15.別對「專家」抱太大信心。

16. 不要過度聚焦於短期資訊流。

17.小心「新時代」思維,即「這次不一樣......」

茲威格與另一投資名宿,「數據王」戴維斯(Ned Davis),長年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共同研發不少指標。戴維斯視上文第一、第六點為金科玉律,詳細請見拙文:https://bit.ly/3mcXdmw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61315654076789/?app=f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