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股票是反向推理 沒有2+2的必然結果

政經密碼: 周顯 21/9/2020

我教炒股票,最常被問的問題是:「這即是點解?為甚麼會這樣做?結果會升、還是會跌?」

我的回答通常是:「股票知識是一種反向的推理,如果答案是10,你知道可能是2+3,可能是1x5,但卻不可能是3+4,也不可能是6x7。然而,如果沒有人把原始的算式告訴你,你永遠也沒可能猜出來。你只能講出甚麼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很多財技行為,人們問這行為的背後原因,這其實除非你識得背後搞手,他講出來,而他又沒有騙你,同你講老實話,你才可知道其真正原因。

否則,你最多只能猜出其可能性,甚至最多只是最大的可能性,有一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機會率很低很低,正如你可以弄出一條長長的算式,答案同樣是5,但機會率太低,也太麻煩,可以不論。

同樣道理,我們炒股票聽消息,只能根據知識,講出這消息是不可能的,皆因它違反了財技的基本原理,但卻不可能肯定知道這是事實:這究竟是不是事實,端賴你的直覺判斷,這個人會不會騙你。

這種猜法,已偏離於股票知識之外,只是常識而已。

這就是圖表派為何令人如此著迷的地方:通常,圖表派的教學,十分簡單,教師就是像填鴨式地告訴你,當出現這樣的圖像時,未來股價就會上升,當出現那種圖像時,股價就會下跌……這是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答案,所以很受歡迎。

當然,這種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形式,絕對是錯誤的,而教者一半是自己也不明白,另一半是想去騙人,反正世上蠢人太多,只要有人buy,就可以賣錢,再者,由於蠢人比聰明人多,所以用蠢的方法去騙蠢人,其收穫也會比用聰明的方法去騙聰明人更大。

總括而言,在股票的世界,只有一個絕對,就是絕對沒有絕對,很多人都想找出一條必勝的簡單秘方,例如說,計市盈率、計資產值、統計數據和圖表,以至於我發明出來的財技炒股法,都必須要靈活使用,但縱然如此,也絕對沒有2+2=4的必然結果。意圖求出必然結果的方程式的人,最終發現自己是笨蛋,輸光收場。  

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編按: 股票係一個著重證偽多過證實的過程)


美股隊長 [讀書筆記] 失敗的力量:從失敗中淬煉出的成功秘密

近日看到以失敗為題的《失敗的力量》(其實英文原名更傳神-飛行黑盒思考術Black Box Thinking),當中一個故事,對投資不無啟發:

數十年前,著名消費品牌聯合利華(Unilever),於英國洗衣粉工廠遇上難題。生產洗衣粉,技術本非火箭科學,做法行之經年:以極高壓將滾燙的化學物,擠進噴嘴,再從另一端高速噴出。當壓力下降,自會分離成蒸氣、粉末。蒸氣被抽離,餘下的粉末則收入一大型容器,加入不同物質後,入袋入箱,貼上公司品牌,便大功告成,一本萬利:單計美國,洗衣粉每年銷售額,已逾30億美元。

聽來簡單,偏偏生產過程一個小環節,教聯合利華頭痛不已:噴嘴運作經常不順。主要問題,是噴嘴時會卡住,形成大小不一的粉末,影響產品質素之餘,亦因要不停維修,費時失事,令生產效率下降。

聯合利華的管理層,隨即徵召公司內最強的科學家,組團攻關,當中高壓系統、流體力學、化學專家比比皆是,對洗衣粉形成過程中的不同狀態,瞭如指掌。經過一大輪會議、研究後,專家組得出深奧的方程式,來製作最新的噴嘴設計。結果是「衰過做女嗰時」,新設計一無是處,阻塞不斷,粉末大小依舊「相當有性格」。

無計可施下,管理層換人做做看,改聘一生物學家團隊。病急亂求醫,卻有意外收獲:眾生物學家應對問題,方法截然不同。他們先找來十個噴嘴,每個作少許改動,例如長短、噴口大小、或在內部加上刻痕,然後逐一試驗。比原版表現略好的,成為「贏家」,然後被作為新基準,又開發十個不同版本,再逐一試驗,找出第三代「贏家」。初時「贏家」只比原版好1-2%,但經歷45代,擊敗449個對手的最終「贏家」,表現比原版好上多倍。

心水清的讀者應已看出,生物學家的策略,源於其老本行的演化過程。對他們而言,沒有預設的答案,一切都是適者生存,有能者「繁殖」之,進入下一代。失敗也並非壞事,而是重要的資訊來源,減省日後花在那面向的精力。

常見的誤區亦別無二致:抱有一套深信不疑的理論,然後完美地執行,結果卻不甚滿意;又或死抱一支股票,再每日「尋找」其優點。不妨開闊眼光,了解不同的操作手法、投資對象,加以測試,汱弱留強,並確保適合自己,可能效果更佳。正如技術分析大師迪默(Walter Deemer)所言:每次你自以為掌握解鎖市場之匙,那該死的鎖便會被人換掉。盲目墨守成規,絕對是投資大敵。


黃國英講, 趨勢不外乎升市、跌市和上落市。交易系統Algo只應付其中一瓣, 通常長時間賭單邊市, 牛市升得多, 波幅市輸得少。因為股市係贏家取代輸家。所以back test行得通的糸統, 總有段時間會經常輸家, 如果投資者的策略jumpy, 就會左一巴右一巴。

等於跑馬分草地、泥地、好、快、乾、濕, 你用一個草地的策略去落注, 點知原來果場係泥地。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美股隊長選輯1

 【高手智慧】十大眾多交易員最常犯的錯誤

1.出現虧損時鬥氣,固執地繼續持倉 - 無需解釋,有興趣可試一次,相信很快學會教訓

2.越跌越買,不停溝淡 - 死得人,沙膽如小弟也不敢叫大家亂試,尤其要小心貌似忠良的過氣藍籌股,相關文章 <輕鬆避開地雷藍籌股> : https://bit.ly/31UmLg3

3.想賺快錢、「容易錢」

4.依據貼士(明牌)、市場謠傳、股份拆細公告,或其它在電視上看到的「分析」、新聞事件和故事來操作。近例:趁股份拆細「低吸」Apple(AAPL)、Tesla(TSLA)的投資人,不到一周時間已飽嚐苦楚

5.純因派息吸引,或市盈率(P/E)低企,而選買「次貨」級股票 - 貪平好息而忽略股價動力,很多時候以派息被減、股價腰斬落幕,賺息慘蝕價

6.純因熟悉公司的名字而買:據個人及戰友經驗,熟悉度與股票表現成反比。連公司名稱的讀音,也弄不清楚的股份,後來每多成為耀眼新星。

7.畏高症:不敢買入創新高的股票。常人所犯錯誤,每每成為名家招式。迪默 (Walter Deemer)著作憶述同事Hammerslough如何以簡單一招,捕捉新冒起龍頭股?答案:買入最快創下歷史新高的股份

8.雞胡綜合症:小幅獲利就急不及待套現;虧損部位則繼續持有。《股票作手回憶錄》「老火雞」:「(牛市中)失去倉位,任何人都承受不起,連洛克菲勒都受不了...我爲這種經驗付出昂貴代價,不想再浪費第二次學費。」

9.猶疑不決,需要下判斷時未能迅速立定心腸。

10.只集中投放時間在買入,一旦下了決定進場,就沒理會在甚麼時機、條件下應該沽售。股市俗諺: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相關文章:https://bit.ly/3lOPjiZ

來源:美股名家歐尼爾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54940961380925/?app=fbl

美股調整期 該做什麼?

現時個人組合,暫時以持有大量現金等候為主。

牛市最有賺頭,當然是買到第一段如今年四、五月的升浪,但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只認為大蕭條重臨。

其次有賺頭,是牛市中途的大型震倉,弱手離場後,吸納下一浪的股王。但前題當然不要在跌浪中途,太早胡亂撈底,以致滿手蟹貨,被逼低位對沖或離場。

要維持上佳的精神力,所以有時忍手暫停交易,未必無著數。因為狂炒半年後,人會疲勞,反應變慢,整合資訊、自控的能力下降。情願離場休整,到別人戰意全消才重新進場,就像籃球賽中對手連打三十六分鐘,而你休息半節,養精蓄銳後才入場打第四節,或較易取得優勢。

建議留意創52周新高股名單,來來去去最容易賺錢,是在牛市啟動/回調最先創新高的股份,有機會成為下一浪股王。大家應培養定時收集資訊的習慣,不要依賴別人「餵食」。

如只操作大型股,可留意哪些守得較好,即跌市中個股跌幅,遠比指數少。美股分析,始終以「相對強度」(R/S)為重。可能大家不太注重R/S線、SCTR等指標,只獨尊VCP形態,但事實上相對強度才是根本。

新手實不必過度緊張,恐怕沒有緊貼大市,一旦回升自己就沒份。通常市況會磨到人們興趣全消,不敢入場,才有起色。

建議抽離一下,回顧八月中以來的操作。自己很喜歡,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的作品《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雖然沒有即食招式,老手卻會對當中的操作哲學,感觸良多。書中提到,一個人最值錢的是經驗,萬金不換沙場(經)歷。

以一故事來解釋:《笑傲江湖》一幕,各門派困在暗黑山洞對打,熟悉環境者,即使武功較差,獲勝機會還是較高,因有經驗,不用慌慌張張摸索,反應自然快幾拍。

經驗相當重要,美股牛市經年,很少有如八月最後兩週,市況動力如瀑如布,投資人情緒極端看好,實屬數年才一遇。投資最忌紙上談兵,例如甚麼牛市三期,氣氛熱熾要準備離場,當然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很多。

何謂情緒極端?缺乏經驗者很難感拿捏,而且更會被他人情緒感染,每天在社交群組圍爐互相打氣。例如Tesla(TSLA),自己也不敢看戰友傳來的Tesla分析短片(還要是其它行業KOL拍的),以免獲利後太早衝回火場,一晚就輸20%開外。

可以回顧過去2-3周的投資專欄、財經YouTube 影片、身邊朋友、WhatsApp群組、價量走勢、基金經理「偉論」的雄偉度,構成自己的記憶。以後便較有機會把握,何時大市過熱、有可能大幅回調。就像颱風來臨前,氣溫、濕度、天色、海浪,會有異於平常的狀態。

當然大家可以只單看圖表操作、看形態、找強勢股、操作指數,並無不可;但要判斷整體升市是否已開展,還是已到末期,則要靠經驗。即使不如自己灑脫,全面休息,要繼續交易如之前提及,應暫時改為短炒,不宜長揸,隨時五折奉還。相反,在升勢之初,則可以穩坐、長線為主調。

有回顧才有進步,只看別人的文章、分析影片,給Like和留下幾句看似很有「智慧」的留言,是沒用的。因為這非自己的獨立決策,無法構成經驗,只是自比高手,刷存在感和「吾道不孤」的認同感而已。

最好靜心回顧,股價見頂時的異象。這些經驗保用一生,即使隊長再寫十本書,也教不到大家。人的情緒不能靠少數情緒指標,如Put/call ratio、AAII survey完全量化,只能靠自己累積經驗。

肯用功自會對操作有幫助。學投資最好的老師,是回首誠心自問:如同樣的情況重演,我會怎樣做得更好?近來和最老死戰友的話題,無不是檢討4-8月的操作失誤。

最差的作手,是輸了就「撻」句非戰之罪,最衰就是XXX,「我雖然輸,但點都好過股票行那些師奶」。將自我要求推到低無可低,亂世一鋪清袋,機會大增。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60028567538831/?app=fbl

《多空操作秘笈》精華分享(五)

股市專收「正義」空軍

...這類故事,小弟時刻銘記,故在研究夢幻股,如Tesla(TSLA)時,必然是「分析歸分析,操作歸操作」,雖然長線財務風險奇高,絕不逆勢造淡,甚至在升勢明顯時,限注買入,分一杯羹。

皆因金融市場的特性,完全是「鋤弱扶強」。台灣名博客綠角,有句話寫得很好:「投資不是一個,因為我有努力,或是因為我站在正義的一方,所以我就一定會贏的世界。」真金白銀挑戰市場的「不合理」,多數只落得將身家「較飛」。...


【舊文重溫】美股數據王戴維斯 操作金律

轉戰美股,最感恩有無數交易高手,撰寫書籍,不吝分享寶貴經驗、操作心法,讓後學少走冤枉路。除本欄常客「股票金融怪傑」米奈爾維尼(Mark Minervini),以及「美股老黃忠」迪默(Walter Deemer)外,「數據王」戴維斯(Ned Davis),絕對是另一良師。

先介紹其人:戴維斯大學畢業後,於投行JC Bradford & Co.擔任分析員,長達12年。其人目光如炬,分析市場準繩度頗高,備受同行尊崇。唯一美中不足,是荷包「表面風光,裏面陰乾」,多年身家竟無寸盡。何解?

正所謂:愚人有愚人的煩惱,慧者有慧者之罩門。自詡孔明再生、鶴立雞群,驕氣勢必叢生。信念太盛,當劇本不如預期,自尊心作崇,無法快速止蝕離場,小敗惡化為慘敗。加上個人修為不足,火候未夠,常因貪念、懼意,衝動交易。

戴維斯目睹不少行家,亦有類似問題:相中倍升股皇,聲名大噪後,信心過盛,預測益見「堅離地」,出錯時繼續「死撐」,結果倉位如興登堡號飛船,半空化作燦爛火球,極速墮地。《聖經》曰:「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戴氏於著作Being Right or Making Money(第三版)中,則自嘆曰:「凡單靠預測交易,必死於(錯誤)預測(Live by the forecast, die by the forecast.)。」

悟通自身罩門後,戴維斯信心大增,深感「工字不出頭」,遂於1980年自立門戶,創辦Ned Davis Research,為一眾基金及財務顧問,提供全面的股市及經濟統計分析。及至1987股災、道指單日下跌逾兩成前一個月,戴維斯已果斷幫客戶清倉離場,避過絕世天劫,威名更上層樓,管理資產由5千萬美元,極速增至3億。行文至此,想諸君必明白,為何隊長撰文推介。

戴維斯親撰「操作九律」,規範員工:首律為「別跟股價鬥氣!(Don’t Fight the Tape!)」,和投機之王李佛摩(Jesse Livermore)名言:「我永不與股價爭辯(I never argue with the tape.)」,如出一轍。戴維斯自創測市模型,逾半成份皆與價格、價格趨勢有關,因此股災時,必不會滿倉持股;碰上大牛市,保證有所斬獲。

戴維斯非常重視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以及道瓊斯交通指數(Dow Jones Transport Average),兩者現價是高於,還是低於200天移動平均線。據Being Right or Making Money一書所載,自1900年以來,如兩者均低於200天線,道指期內平均年回報,為負3.2%;相反,當兩者悉高於200天線,回報遠優於前者,達+11.27%。

該法看似簡單,效果卻不俗。道瓊斯交通指數,實於去年10月10日,已率先跌破200天線,發出警號。道指則於10-11月間,徘徊於200天線;到12月7日,最後一次反攻200天線失敗後,便展開既快且急的數千點大跌浪。

「操作九律」,大巧不工,卻能讓戴維斯屹立美國股壇數十載。篇幅有限,其他金律,容後再作介紹。


【名家智慧】擊敗87股災的鬼才Marty Zweig

馬丁.茲威格(Marty Zweig, 1942-2013),為美國著名基金經理、分析名家。他曾於大學執教;自1970年起,發行投資人通訊《茲威格預測》,並於財經刊物《巴隆氏》發表文章,以詳盡的數據分析見稱。今日廣為人知的認沽/認購比率(put-call ratio),也是其發明。

茲威格最著名一役,是1987年股災前夕,建議讀者買入指數價外認沽期權(put),當月大市最高跌幅達36%,最終put平均獲利2,075%,投入的1%注碼,成功讓組合扣除股票損失後,反勝9%、跑贏大市四成。

茲威格先後成立及管理兩支基金Zweig Fund及Zweig Total Return Fund,成績裴然,有指生前財富達六億美元,坐擁當時曼克頓第五大道最昂貴的豪宅。

他亦曾撰寫Winning on Wall Street一書(台灣中譯本《擊敗黑色星期一的投資鬼才:馬丁 · 茲威格操盤全攻略》,寰宇出版),自己曾於媒體介紹:https://bit.ly/3ikDOgR

網上流傳一份1990年經紀商的內部通訊,記錄了十七條茲威格的投資守則:

1.趨勢是你的朋友,別抵抗股價。

2.讓利潤滾存,止蝕卻要快手。

3.當買入的原因,已在股價反映,又或不再正確,就要拋售!

4.如果數值不合理,不宜沾手。(二加二永遠等於四。)

5.平股恆平,貴股越貴。

6.別與美聯儲作對。(惟第一點優先。)

7.所有指標最終都會死亡。

8.適應變化。

9.別讓「甚麼應該要發生」的意見,扭曲你的交易策略。

10.犯了錯不要怪市場。

11.不用時時刻刻下注。

12.市場並非有效,但仍然難以打敗。

13.你永遠不會知道所有答案。

14.如果夜不能寐,減倉或砍倉。

15.別對「專家」抱太大信心。

16. 不要過度聚焦於短期資訊流。

17.小心「新時代」思維,即「這次不一樣......」

茲威格與另一投資名宿,「數據王」戴維斯(Ned Davis),長年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共同研發不少指標。戴維斯視上文第一、第六點為金科玉律,詳細請見拙文:https://bit.ly/3mcXdmw

https://www.facebook.com/293231907551841/posts/1361315654076789/?app=f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