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一説"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眾所周知,《紅樓夢》裏有一幅很妙的對聯,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不難懂,説的是: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這當然有老于世故的滑頭主義應世哲學的意思,明世故,通人情,熟悉江湖,善于應對,了解社會,總有辦法。
其實,如果不是利己主義,明哲保身,“洞明”“世事”和“練達”“人情”還是必要的。世間的事,異常復雜,在林林總總的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世理”,人在世上活,如果要活得好些,是需要去洞察明了其中的“世理”的,在這方面,學問可大著呢!對于“世事”只有深入地去看,去分析,去探究,方能達到“明”的狀態,明世理才是真正的長學問。如果混混沌沌地在世上混,處事不認真,遇到問題不深究,當然也不會有學問的。同樣,“人情”也是需要講究的,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要與人打交道的,人與人之間總有這樣那樣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有復雜的利益關係,還有很微妙的各種感情關係,有親情、愛情、友情、嫉妒之情、敵視之情等等,人與人相處,如果要相處得好,“知情”是很重要的,只有“知情”方能“達理”,在合情合理的狀態下,才算是“人情練達”。而這“知情達理”、“人情練達”可不是一篇容易寫的文章,人的感情是最復雜的,人與人的情感關係是最微妙的,行走人世間,需要好好做“識人情”這門功課。
需要説明的是,通世事,識人情,善“洞明”,能“練達”的,並不一定是有學問的,能寫文章的。讀書多的人往往懂“事理”而不懂“世理”,執著堅持事物的合理性,不知道人間世故的復雜性,認準個“死理”,常常是到處碰壁,甚至撞得頭破血流。富有書生意氣的人,常常抱著“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雄糾糾氣昂昂地往前衝,結果,遇事常是剪不斷理還亂。不少讀書人講真情,不通人情,直來直去,我行我素,真誠待人卻不懂得講究方式,坦率處事卻不知注意策略,總有那麼點“書呆子氣”,對人情世故,不會去“練”,更談不上“達”,不像那些老于江湖,深諳社會的人那樣,能處事波瀾不驚,遇事隱而不發。當然,我們不是主張讀書人該去修煉老于世故的混世哲學,更不是倡導滑頭主義,而是主張在講究“事理”時能有些方法,在堅持真理時能有些策略,在真誠待人時能懂些“人情”,在給人以真情時能有些練達。
在古典小説中,很有一些通世事,懂人情的例子。在《紅樓夢》中,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太太,卻是個了不起的公關大師,她幾番進賈府,發揮得非常出色,他善于觀察,懂得及時地融入,面對著賈府各種各樣的人,很知道抓住關鍵人物,熟練應對。他知道老祖宗賈母是“第一家長”,對這位位高權重的老夫人怕寂寞,喜歡熱鬧的特點非常了解,劉姥姥吹捧她,逗樂她。劉姥姥扮演著很出色的“笑星”角色,簡直到了讓賈母舍不得與之離開的地步。劉姥姥通過觀察詢問,知道王熙鳳在賈府中的顯赫地位,深知鳳姐是賈府的實際掌權人,而且她知道這位鳳姐特別喜歡顯耀權力,喜歡人家吹捧,老姥姥投其所好,對王熙鳳一個勁地捧,捧得她高興,也捧出了她的銀子,結果,劉姥姥不僅滿載而歸,還順利地攀上了一門豪門親戚,留了很好的後路。可見,劉姥姥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的高手。
另一個例子是《水滸傳》中的宋公明,他本想在體制內發展的,想通過官場的升遷來光宗耀祖,可是,怒殺閻婆惜之後,他觸犯了法律,成了罪犯,在體制內發展已無可能,聰明的宋江便籌劃著如何在體制外發展,于是,他選擇了一條很巧妙的路,那就是投靠柴大官人,進入天貴星小旋風柴進的府中。這個選擇可謂是高明極了,柴進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後周世宗柴榮皇帝的嫡派子孫,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從柴家奪得皇帝寶座的,或許是于心有愧,宋太祖敕賜給柴家丹書鐵劵,對柴進這樣顯赫的家族,宋朝的官員是要敬畏三分的,誰也不敢到柴家去搜查,宋江躲進了柴府,可謂再安穩不過了。而且,柴進廣招天下客,宋江早有“及時雨”、“呼保義”的美名,喜好結交江湖好漢的柴大官人,對宋公明一定是很歡迎的,而柴進家有很多門客,其中不乏江湖豪傑,宋江棲身于柴府,不僅有吃有穿,可安穩睡覺,還能利用柴家這個平臺,廣結江湖好漢,為日後的體制外發展積累人脈資源,真的是一舉多得。比如,同樣棲身于柴家的好漢武松,就是在柴家莊中成了宋江的結拜兄弟,宋江時時在網絡人才。宋江是深于世故,深通人情的高手。
當然,我們以劉姥姥和宋江為例,説明社會各階層的人,如鄉下老太,如小吏宋江,比很多博覽群書的人更善于洞明世事,練達人情,但這並不是讚同劉姥姥和宋江等的價值觀,更不是欣賞他(她)們所追求的目標,而只是在説明,古典小説中有很多讓我們去理解洞明世事和練達人情的具體事例。
其實,對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還可以從做學問寫文章的角度去理解,曹雪芹或許是在説,世間的萬事萬物,如果你能深入洞見,能明了個究竟,就能成為是有學問的,學問之道,不在死讀古書,搬弄知識,而在于明了世理;人間情勢,復雜而豐富,如果你能熟練地了解各種情緣,能通達各種情理,那就有了寫文章的根本,文章之道,不在咬文嚼字,不在搬弄是非,而在于寫出通達人情的深刻性。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31682338.home.news.cn/blog/a/0101007C77F60CDBF6C4682A.html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逹即文章(1)
現代人,聰明有餘,智慧不足。學做人,是一輩子的智慧。
出來工作吃四方飯,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待人以寬,律己以嚴,不能把自己的尺度強加別人身上,泥水佬造門,過得自己過得人,同理心,太嚴,有如潔癖,除了身邊人能夠包容接納,其他人可以用腳投票
周顯收貼士例子,人緣好,對方自然有機會時先諗起你(肯跌),收風,不是叫你逢人迎合,失去自我,對人點是一回事,自己判斷又是一回事。
澳門王何賢,何厚鏵之父的例子,對住小學生演講,仍謙稱細佬我
一係好像喬布斯咁勁,但是他只適合做老闆,如果串唔起,如非必要,不要將局面搞僵,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東亞民族家長式,講親疏有別,講關係,吵架(尺度不合,不包容)傷感情
西方講獨立,講理,大家紮馬,打到飛起,之後又frd返
有些人可以收放自如,但如不能,還是留一點餘地,
但亞洲做事,就用亞洲文化
寒戰,線頭
明哥: 心裡面無仇恨無鬥爭,先可以用個心睇到社會上漏洞存在
出來工作吃四方飯,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待人以寬,律己以嚴,不能把自己的尺度強加別人身上,泥水佬造門,過得自己過得人,同理心,太嚴,有如潔癖,除了身邊人能夠包容接納,其他人可以用腳投票
周顯收貼士例子,人緣好,對方自然有機會時先諗起你(肯跌),收風,不是叫你逢人迎合,失去自我,對人點是一回事,自己判斷又是一回事。
澳門王何賢,何厚鏵之父的例子,對住小學生演講,仍謙稱細佬我
一係好像喬布斯咁勁,但是他只適合做老闆,如果串唔起,如非必要,不要將局面搞僵,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東亞民族家長式,講親疏有別,講關係,吵架(尺度不合,不包容)傷感情
西方講獨立,講理,大家紮馬,打到飛起,之後又frd返
有些人可以收放自如,但如不能,還是留一點餘地,
但亞洲做事,就用亞洲文化
寒戰,線頭
明哥: 心裡面無仇恨無鬥爭,先可以用個心睇到社會上漏洞存在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近年國際政治右翼興起,左翼備受批評,不少人認為只是短期風潮,但我並不這樣想,也相信Donald Trump、Boris Johnson、Le Pen的崛起,不能簡單以「民粹」視之。我的一位學界朋友如此分析「國際左膠」的結構性成因,很值得思考,解釋了何以不少大抵認同左翼理念的人,也很不喜歡這類風格。在讀書時代,我尊敬很多啟發思考、熱心助人的老師,但遇到愛教人怎做的「道德老師」,必敬而遠之。在西方,這是寧選真小人、莫選偽君子的年代,後者我在學界見得很多。
//左翼之「膠」,有結構性原因。其一在他們的信念從理想出發,無論是經濟上的均產,或是觀念上的文化共融,均是建立在超然現實的理念上。欲「以理殺人」,但卻擺脫不了自己也是人;欲道德綁架,但卻綁埋自己。其次則在左翼(理論上)深信人致善的可能性,卻將他們認為被壓逼的大眾視為聖人,即便罪犯亦會有自身的「故事」。然而,一旦對大眾失望(例如有不入教的人),便會指斥為痴愚無知,為使他們走上正路(即跟從左翼知識分子的指導過活),隨時無所不用其極。說到底,口說尊重眾生平等,寧聽不同「故事」的人,事實上自視為社會的菁英與先知,打從心底裏鄙夷別人。Karl Popper說“Those who promise us paradise on earth never produced anything but a hell”,就是講這種好為人師的偽君子。//
https://www.facebook.com/SimonIRBasilica/posts/285878508453173
迎接全球反精英主義的時代
在過去數年,全球政壇相繼右轉,不少依靠民粹作風爭取支持,從前主流評論、精英眼中「不可能」當選、「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已陸續出現。綜合全球右翼民粹立場,他們往往都對政治經濟「建制派」理論,諸如自由貿易、國際合作等持反對態度這些訴求自有不少根據。但他們為了帶動「普羅百姓」和「精英」的距離,卻同時開展了批判精英階層的運動,宣傳「精英」高高在上、只圖私利,不知民間疾苦,以突顯自己「接地氣」,卻已帶來社會長期撕裂。在右翼政黨競選口號中,「精英誤國」、「還政於民」的呼聲十分常見,也最受選民歡迎。美國特朗普、英國約翰遜、法國勒龐、意大利格里羅,都被傳統精英鄙視,卻都是用同一種語言,得到越來越多支持。
這現象就是學界所稱的「反精英主義」或「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它在各地各有淵源。例如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的論述,美國反精英、反智主義和民粹傳統,早在17世紀美洲殖民年代就已經萌生。彼時第一代美國人受夠了歐洲精英階層的壓迫,方才追求獨立,美國憲法「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正是當時新大陸平民對所謂「受教育的精英」的挑戰。歐洲貴族們即便飽學,卻缺乏實幹技能,難以獨立在新大陸開創生活,這更讓富於實幹精神的美國拓荒者們,對歐洲精英持批判態度。自此,對精英階層「離地」的批判,就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反精英主義是相對由下而上的,但歐洲、亞洲的反精英主義卻多是由上至下的。例如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後,將「階級鬥爭」引入知識文化領域,將傳統精英學術階層置於工人農民階級的對立面,在重視後者文化程度的同時極力打壓前者,將眾多知識分子驅逐、流放,開啟了蘇聯壓迫精英的時代。共產中國和其他共產政權繼承了這一立場,以「文革」和赤柬大屠殺為高潮,中下社會階層普遍對知識分子、學術精英持負面態度,「公共知識份子」也從未得到西方的地位。在西歐,近代反精英主義的高潮也是與法西斯政權密切聯繫,後者倡導「理想」主義,對傳統學術批判思維進行打壓,以此消弭知識分子、傳統精英對政權的威脅。
不過進入21世紀,歐美亞太各國反精英浪潮幾乎同步勃興,背後卻有新一批結構性因素,不少都直接源自全球化時代。美國比較政治學家Duane Swank在探討全球化與右翼民粹政治的論文中指出,經濟全球化令各國國內社會經濟分層加劇,進一步擴大社會貧富不均。以菲律賓為例,近年儘管經歷高速經濟增長,但仍有近1/3人口每日收入處於貧困線下。隨著資本商品自由流動的,還有人口,而移民往往直接對本國社會福利資源分配造成衝擊,更容易引發新矛盾。
傳統精英學者往往強調全球化帶來的宏觀經濟增長收益,卻迴避對社會內部結構的衝擊;但另一方面,而立場偏中、左的政府,基於對「大愛」理想主義的追求,往往也未能有效處理移民一類問題。處於利益受損一方的中下層人民,自然認為那些精英階層(往往也是受惠於全球化的階層)是「離地」的,甚至有意「背叛人民」,因此傾向將選票投給反對資本自由流動、反對自由貿易、抵制移民的右翼政黨,以期反全球化政策措施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全球通訊技術革命、尤其是互聯網,更為全球各國右翼「聯合」提供了可能性。德國政治學家Sabine von Mering 和美國政治學家Timothy Wyman McCarty對歐美右翼勢力蔓延進行分析時發現,互聯網跨國界、跨階層的傳播性質,讓本來處於不同國家的右翼人士得以「聯動」,加上網絡虛擬空間更有「反建制」的天然優勢,因為傳統媒體平台往往被建制精英的觀點壟斷,而反建制者就過互聯網,將自己的不滿放大,造成更廣泛的跨國影響。這一生發於虛擬空間的漣漪效應,反過來影響現實政治,成為各國右翼政黨贏取支持的平台,更加速了右翼勢力在全球蔓延。
目前英國脫歐成功,特朗普亦爆大冷成為美國共和黨正式候選人,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G7 集團內的法、意兩國。法國「國民陣線」由老勒龐(Jean-Marie Le Pen)創立,他本人曾因替法西斯戰犯辯護而招致廣泛批評,正是法西斯時代反精英主義的代表。他的女兒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在這議題上與父親劃清界線,率領該黨以反自由貿易、限制移民、脫離歐盟為主打政策,在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戰勝傳統中間黨派,成為法國在歐洲議會第一大黨。2015年巴黎遭遇恐襲後,國民陣線在地方選舉贏得超過30%選票,一度成為受支持率最高的政黨。上週法國又遭恐襲,不少法國人都認為,國民陣線說出了他們「政治不正確」的心裏話;也唯有這樣的政黨,才可能挑戰法國精英把持二百多年的融和政策。
意大利的情況更有趣,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原來已是民粹色彩甚濃的右翼領袖,經常挖苦精英,他曾率領右翼聯盟長期執政;傳統右翼分離主義勢力「北方聯盟」亦活躍意大利政壇,主張反移民和脫歐。但現在當時得令的「五星運動」比他們更右、更反精英,該黨成立於2007年,核心立場是歐洲懷疑論,領袖格里羅演員出身,在博客走紅,對精英強烈不信任。今年6月地方選舉中,五星運動拿下首都羅馬和工業重鎮都靈,代表Virginia Elena Raggi以67%支持率,成為羅馬史上首位女市長。雖然在目前意大利政體,五星運動不容易單獨執政,但帶動的連鎖效應,卻足以改變潮流。近年我們目睹的種種,恐怕只是開始,未來各國右轉趨勢恐怕愈演愈烈。傳統精英假如不能回應潮流,不止會被淘汰,甚至可能面對出乎意料的悲劇。
小詞典:亞洲民粹主義
在當下亞洲,「老牌民主國家」菲律賓也難逃右翼民粹政治影響,素有「獨裁者」稱號的「亞洲特朗普」杜特爾特高票當選總統,不惜進行法外處決,深受社會中下層人士歡迎。日本首相安倍對傳統精英十分仇視,多次整頓媒體和學界,但也享有全國高民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走「群眾路線」,雖然令不少自由派學者不滿,全國支持度同樣甚高。上述模式的始祖俄羅斯普京,民望更是居高不下,煽動民間反精英的手法一直行之有效。
http://www.ir-basilica.com/66-%E8%BF%8E%E6%8E%A5%E5%85%A8%E7%90%83%E5%8F%8D%E7%B2%BE%E8%8B%B1%E4%B8%BB%E7%BE%A9%E7%9A%84%E6%99%82%E4%BB%A3/
右翼政治的興起:二十年前的預言
特朗普上台,自由主義者代表的全球化時代面臨重創,右翼本土政治的能量在全球爆發,今天這一切已經變得老生常談。其實早在二十年前,美國哲學家羅蒂(Richard Rorty)已經對這現象作出預言,回顧他的觀點,放在今天,依然醍醐灌頂。
羅蒂先後任教於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史丹福,1998年出版了一本闡述美國左翼政治文化的專著:《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在書中,羅蒂將20世紀美國左翼政治勢力分為兩類:「改革左翼」和「文化左翼」,二者皆認識到美國社會存在種種不公,都同意既有的政治體制未能有效解決問題,但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傳統改革派左翼」以小羅斯福總統等為代表,主張在既有政治體制內,對「弱者」加以保護,通過漸進式改革,逐步消除美國社會的種種不公平。但這思潮在1960年代經歷了重大變化:反越戰、平權運動等社會議題,在美國高校師生中引發廣泛迴響,他們堅信美國政治體制本身背負缺乏人性的「原罪」。這批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化左翼」力量,將對政治社會現實的批判從經濟福利領域,轉移至社會文化領域,尤其強調「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 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美國政治體制的根本缺陷是只重視自我,漠視了由少數族裔、移民社群、政治異見者組成的「他者」。
循羅蒂的分析,自1960年代以降,美國左翼政治光譜越發向「文化左翼」陣營靠攏,知識分子和左翼政客將「文化多元主義」作為其核心政治理念,加以宣傳,大打少數族裔、移民身份認同牌,動輒宣稱「革命」,卻不再關心社會福利再分配等具體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羅蒂預言,這一左翼思潮發展到極端,終會引發美國社會內部的強烈反彈,而反彈的重要誘因,正是20世紀末,高度經濟全球化對美國社會內部的衝擊。
藍領工人們(白人為主,但其實也包括少數族裔)將愈發意識到,華盛頓政客們一味藉助「文化多元」、「身份認同」等口號籠絡人氣、爭取(精英)選票,玩自己的小圈子遊戲,但並未把工人、乃至廣大中產階層的利益放在心上,更無心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本地就業崗位外流、實際工資停滯等經濟福利問題。對於這些中產、本土社群而言,自己已經被一個受「全球化、多元化」論述裹挾的美國政治體系拋棄。1960年代文化左翼呼喚的「革命」,如今卻成了這些真正需要「革命」的被遺忘者討厭的對象。
羅蒂的下一個預言更重要,就是「被遺忘者」的訴求,將會呼喚「強人政治」,因為美國本土中產社群不再信任既有的憲政民主體制。他們需要一個有意凌駕於制衡機制之上的強人,作出「新革命」的承諾,通過推翻既有的政治格局,來讓本土社群的利益訴求「重見天日」。羅蒂本人於2007年逝世,倘若他活在此刻,對於自己二十年前的預言成真,不知作何感想。
在羅蒂對左翼的分析之中,說的雖然是美國,但有不少觀點都對全球其他地方,都深具參考價值。首先,在1960年代,全球「文化左翼」們追求的社會公平,是建立於強調少數族裔、移民、政治異見者們作為「他者」的不同基礎之上,並集中火力譴責既有政治體制缺乏對「他者」的認可和尊重。這種「非他即我」的二元對立思維,和相應的「政治正確」敘述,經過公共輿論渲染,已經在社會內部埋下了社群對立的種子。在來勢洶洶的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大潮面前,自身利益受衝擊最嚴重、卻又最不被政府關注的本土普羅大眾,自然延續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將「本土利益」與「全球化」放在對立的兩極。今天圍繞「本土主義」和「全球化」的大分裂局面,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存在,其始作俑者,正是當年鼓吹激進革命的左翼先鋒們,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諷刺。
其次,美國的文化左翼陣營一心建構、維護「他者」的身份認同,卻在政策實施環節中,對美國社會受到的衝擊視而不見,殊不知後者同樣也影響著美國社會身份認同的演化。傳統的「美國夢」,乃是美國人憑藉勤奮努力,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獲得可以實現自我發展的收入,作為中產階級,融入本地社群,到了老來領取退休金,目睹兒孫自強。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勞工全球流動,上述生活發展模式,已經被完全打破:全球化時代中,美國本土的「中產」面對外來勞工的激烈競爭,工作不再穩定,更難奢望退休後的社會福利保障;為了養家,他們不得不身兼數職,在不同的身份角色之間轉換奔波。對這些人而言,「全球化」帶來工作生活模式的改變,大幅削弱了傳統意義上「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和利益訴求。這些變化都是由偏袒全球化精英的社會經濟政策引發,這卻是「文化左翼」陣營無視的。這種對缺乏保障的「全球化新生活」的不滿,同樣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例如在香港,上一代批評新一代、新一代不滿上一代有真・退休金保障,正是同一現象的反映。
最後,文化左翼陣營所呼喚的「人性」、「多元」等政治話語,實際上是在解構傳統美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試圖將社會對美國這一國家的情感,「升華」到對「全人類」的情懷;而同一努力,也在世界各地出現。這是典型的左翼烏托邦訴求,一方面削弱了「國家」的神聖、必要性,另一方面又無益於社會政策實踐,結果往往十分「離地」。更諷刺的是,在飽受激進左翼輿論轟炸、政策無視之後,美國本土主義者的訴求中,傳統美式愛國主義對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追求,逐漸被現實主義取代。本土美國人越發將「國家」視作自己利益的保護者,呼喚強勢政府、政治強人;只要能在動蕩的全球化大潮中保護自己,哪怕將選票交於一個威權政府、乃至獨裁者,也在所不惜。
一旦這樣的社會思潮變成結構性,美國未來的政治生態更容易朝威權主義傾斜。雖然國內有眾多制衡,但假如有一半民意積極支持這條路線,以足以根本顛覆美國立國之道。舉一反三,全球各地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精英愈來愈不需要政府,自認被全球化弄得成為輸家的一半人,對「國家」機器的期望卻愈來愈大,而各國政府真的能做的事其實又很少,訴諸情感宣洩的「後真相時代」、民粹主義,就應運而生;政府和「去政府化」的精英,也就構成另一種對立。
如此看來,今日全球右翼、本土主義崛起的基礎,早在上世紀就被左翼激進主義奠定,而至今各國左翼依舊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令人不安。
小詞典: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50年代興起,至1970年代為高潮。在這場運動中,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社會權利,而發起非暴力抗爭,他們也得到不少美國白人自由主義左派的支持。在1970年代,民權運動與反越戰運動交織,成為美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思潮。
http://www.ir-basilica.com/%E5%8F%B3%E7%BF%BC%E6%94%BF%E6%B2%BB%E7%9A%84%E8%88%88%E8%B5%B7%EF%BC%9A%E4%BA%8C%E5%8D%81%E5%B9%B4%E5%89%8D%E7%9A%84%E9%A0%90%E8%A8%80/
//左翼之「膠」,有結構性原因。其一在他們的信念從理想出發,無論是經濟上的均產,或是觀念上的文化共融,均是建立在超然現實的理念上。欲「以理殺人」,但卻擺脫不了自己也是人;欲道德綁架,但卻綁埋自己。其次則在左翼(理論上)深信人致善的可能性,卻將他們認為被壓逼的大眾視為聖人,即便罪犯亦會有自身的「故事」。然而,一旦對大眾失望(例如有不入教的人),便會指斥為痴愚無知,為使他們走上正路(即跟從左翼知識分子的指導過活),隨時無所不用其極。說到底,口說尊重眾生平等,寧聽不同「故事」的人,事實上自視為社會的菁英與先知,打從心底裏鄙夷別人。Karl Popper說“Those who promise us paradise on earth never produced anything but a hell”,就是講這種好為人師的偽君子。//
https://www.facebook.com/SimonIRBasilica/posts/285878508453173
迎接全球反精英主義的時代
在過去數年,全球政壇相繼右轉,不少依靠民粹作風爭取支持,從前主流評論、精英眼中「不可能」當選、「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已陸續出現。綜合全球右翼民粹立場,他們往往都對政治經濟「建制派」理論,諸如自由貿易、國際合作等持反對態度這些訴求自有不少根據。但他們為了帶動「普羅百姓」和「精英」的距離,卻同時開展了批判精英階層的運動,宣傳「精英」高高在上、只圖私利,不知民間疾苦,以突顯自己「接地氣」,卻已帶來社會長期撕裂。在右翼政黨競選口號中,「精英誤國」、「還政於民」的呼聲十分常見,也最受選民歡迎。美國特朗普、英國約翰遜、法國勒龐、意大利格里羅,都被傳統精英鄙視,卻都是用同一種語言,得到越來越多支持。
這現象就是學界所稱的「反精英主義」或「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它在各地各有淵源。例如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的論述,美國反精英、反智主義和民粹傳統,早在17世紀美洲殖民年代就已經萌生。彼時第一代美國人受夠了歐洲精英階層的壓迫,方才追求獨立,美國憲法「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正是當時新大陸平民對所謂「受教育的精英」的挑戰。歐洲貴族們即便飽學,卻缺乏實幹技能,難以獨立在新大陸開創生活,這更讓富於實幹精神的美國拓荒者們,對歐洲精英持批判態度。自此,對精英階層「離地」的批判,就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反精英主義是相對由下而上的,但歐洲、亞洲的反精英主義卻多是由上至下的。例如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後,將「階級鬥爭」引入知識文化領域,將傳統精英學術階層置於工人農民階級的對立面,在重視後者文化程度的同時極力打壓前者,將眾多知識分子驅逐、流放,開啟了蘇聯壓迫精英的時代。共產中國和其他共產政權繼承了這一立場,以「文革」和赤柬大屠殺為高潮,中下社會階層普遍對知識分子、學術精英持負面態度,「公共知識份子」也從未得到西方的地位。在西歐,近代反精英主義的高潮也是與法西斯政權密切聯繫,後者倡導「理想」主義,對傳統學術批判思維進行打壓,以此消弭知識分子、傳統精英對政權的威脅。
不過進入21世紀,歐美亞太各國反精英浪潮幾乎同步勃興,背後卻有新一批結構性因素,不少都直接源自全球化時代。美國比較政治學家Duane Swank在探討全球化與右翼民粹政治的論文中指出,經濟全球化令各國國內社會經濟分層加劇,進一步擴大社會貧富不均。以菲律賓為例,近年儘管經歷高速經濟增長,但仍有近1/3人口每日收入處於貧困線下。隨著資本商品自由流動的,還有人口,而移民往往直接對本國社會福利資源分配造成衝擊,更容易引發新矛盾。
傳統精英學者往往強調全球化帶來的宏觀經濟增長收益,卻迴避對社會內部結構的衝擊;但另一方面,而立場偏中、左的政府,基於對「大愛」理想主義的追求,往往也未能有效處理移民一類問題。處於利益受損一方的中下層人民,自然認為那些精英階層(往往也是受惠於全球化的階層)是「離地」的,甚至有意「背叛人民」,因此傾向將選票投給反對資本自由流動、反對自由貿易、抵制移民的右翼政黨,以期反全球化政策措施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全球通訊技術革命、尤其是互聯網,更為全球各國右翼「聯合」提供了可能性。德國政治學家Sabine von Mering 和美國政治學家Timothy Wyman McCarty對歐美右翼勢力蔓延進行分析時發現,互聯網跨國界、跨階層的傳播性質,讓本來處於不同國家的右翼人士得以「聯動」,加上網絡虛擬空間更有「反建制」的天然優勢,因為傳統媒體平台往往被建制精英的觀點壟斷,而反建制者就過互聯網,將自己的不滿放大,造成更廣泛的跨國影響。這一生發於虛擬空間的漣漪效應,反過來影響現實政治,成為各國右翼政黨贏取支持的平台,更加速了右翼勢力在全球蔓延。
目前英國脫歐成功,特朗普亦爆大冷成為美國共和黨正式候選人,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G7 集團內的法、意兩國。法國「國民陣線」由老勒龐(Jean-Marie Le Pen)創立,他本人曾因替法西斯戰犯辯護而招致廣泛批評,正是法西斯時代反精英主義的代表。他的女兒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在這議題上與父親劃清界線,率領該黨以反自由貿易、限制移民、脫離歐盟為主打政策,在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戰勝傳統中間黨派,成為法國在歐洲議會第一大黨。2015年巴黎遭遇恐襲後,國民陣線在地方選舉贏得超過30%選票,一度成為受支持率最高的政黨。上週法國又遭恐襲,不少法國人都認為,國民陣線說出了他們「政治不正確」的心裏話;也唯有這樣的政黨,才可能挑戰法國精英把持二百多年的融和政策。
意大利的情況更有趣,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原來已是民粹色彩甚濃的右翼領袖,經常挖苦精英,他曾率領右翼聯盟長期執政;傳統右翼分離主義勢力「北方聯盟」亦活躍意大利政壇,主張反移民和脫歐。但現在當時得令的「五星運動」比他們更右、更反精英,該黨成立於2007年,核心立場是歐洲懷疑論,領袖格里羅演員出身,在博客走紅,對精英強烈不信任。今年6月地方選舉中,五星運動拿下首都羅馬和工業重鎮都靈,代表Virginia Elena Raggi以67%支持率,成為羅馬史上首位女市長。雖然在目前意大利政體,五星運動不容易單獨執政,但帶動的連鎖效應,卻足以改變潮流。近年我們目睹的種種,恐怕只是開始,未來各國右轉趨勢恐怕愈演愈烈。傳統精英假如不能回應潮流,不止會被淘汰,甚至可能面對出乎意料的悲劇。
小詞典:亞洲民粹主義
在當下亞洲,「老牌民主國家」菲律賓也難逃右翼民粹政治影響,素有「獨裁者」稱號的「亞洲特朗普」杜特爾特高票當選總統,不惜進行法外處決,深受社會中下層人士歡迎。日本首相安倍對傳統精英十分仇視,多次整頓媒體和學界,但也享有全國高民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走「群眾路線」,雖然令不少自由派學者不滿,全國支持度同樣甚高。上述模式的始祖俄羅斯普京,民望更是居高不下,煽動民間反精英的手法一直行之有效。
http://www.ir-basilica.com/66-%E8%BF%8E%E6%8E%A5%E5%85%A8%E7%90%83%E5%8F%8D%E7%B2%BE%E8%8B%B1%E4%B8%BB%E7%BE%A9%E7%9A%84%E6%99%82%E4%BB%A3/
右翼政治的興起:二十年前的預言
特朗普上台,自由主義者代表的全球化時代面臨重創,右翼本土政治的能量在全球爆發,今天這一切已經變得老生常談。其實早在二十年前,美國哲學家羅蒂(Richard Rorty)已經對這現象作出預言,回顧他的觀點,放在今天,依然醍醐灌頂。
羅蒂先後任教於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史丹福,1998年出版了一本闡述美國左翼政治文化的專著:《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在書中,羅蒂將20世紀美國左翼政治勢力分為兩類:「改革左翼」和「文化左翼」,二者皆認識到美國社會存在種種不公,都同意既有的政治體制未能有效解決問題,但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傳統改革派左翼」以小羅斯福總統等為代表,主張在既有政治體制內,對「弱者」加以保護,通過漸進式改革,逐步消除美國社會的種種不公平。但這思潮在1960年代經歷了重大變化:反越戰、平權運動等社會議題,在美國高校師生中引發廣泛迴響,他們堅信美國政治體制本身背負缺乏人性的「原罪」。這批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化左翼」力量,將對政治社會現實的批判從經濟福利領域,轉移至社會文化領域,尤其強調「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 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美國政治體制的根本缺陷是只重視自我,漠視了由少數族裔、移民社群、政治異見者組成的「他者」。
循羅蒂的分析,自1960年代以降,美國左翼政治光譜越發向「文化左翼」陣營靠攏,知識分子和左翼政客將「文化多元主義」作為其核心政治理念,加以宣傳,大打少數族裔、移民身份認同牌,動輒宣稱「革命」,卻不再關心社會福利再分配等具體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羅蒂預言,這一左翼思潮發展到極端,終會引發美國社會內部的強烈反彈,而反彈的重要誘因,正是20世紀末,高度經濟全球化對美國社會內部的衝擊。
藍領工人們(白人為主,但其實也包括少數族裔)將愈發意識到,華盛頓政客們一味藉助「文化多元」、「身份認同」等口號籠絡人氣、爭取(精英)選票,玩自己的小圈子遊戲,但並未把工人、乃至廣大中產階層的利益放在心上,更無心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本地就業崗位外流、實際工資停滯等經濟福利問題。對於這些中產、本土社群而言,自己已經被一個受「全球化、多元化」論述裹挾的美國政治體系拋棄。1960年代文化左翼呼喚的「革命」,如今卻成了這些真正需要「革命」的被遺忘者討厭的對象。
羅蒂的下一個預言更重要,就是「被遺忘者」的訴求,將會呼喚「強人政治」,因為美國本土中產社群不再信任既有的憲政民主體制。他們需要一個有意凌駕於制衡機制之上的強人,作出「新革命」的承諾,通過推翻既有的政治格局,來讓本土社群的利益訴求「重見天日」。羅蒂本人於2007年逝世,倘若他活在此刻,對於自己二十年前的預言成真,不知作何感想。
在羅蒂對左翼的分析之中,說的雖然是美國,但有不少觀點都對全球其他地方,都深具參考價值。首先,在1960年代,全球「文化左翼」們追求的社會公平,是建立於強調少數族裔、移民、政治異見者們作為「他者」的不同基礎之上,並集中火力譴責既有政治體制缺乏對「他者」的認可和尊重。這種「非他即我」的二元對立思維,和相應的「政治正確」敘述,經過公共輿論渲染,已經在社會內部埋下了社群對立的種子。在來勢洶洶的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大潮面前,自身利益受衝擊最嚴重、卻又最不被政府關注的本土普羅大眾,自然延續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將「本土利益」與「全球化」放在對立的兩極。今天圍繞「本土主義」和「全球化」的大分裂局面,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存在,其始作俑者,正是當年鼓吹激進革命的左翼先鋒們,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諷刺。
其次,美國的文化左翼陣營一心建構、維護「他者」的身份認同,卻在政策實施環節中,對美國社會受到的衝擊視而不見,殊不知後者同樣也影響著美國社會身份認同的演化。傳統的「美國夢」,乃是美國人憑藉勤奮努力,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獲得可以實現自我發展的收入,作為中產階級,融入本地社群,到了老來領取退休金,目睹兒孫自強。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勞工全球流動,上述生活發展模式,已經被完全打破:全球化時代中,美國本土的「中產」面對外來勞工的激烈競爭,工作不再穩定,更難奢望退休後的社會福利保障;為了養家,他們不得不身兼數職,在不同的身份角色之間轉換奔波。對這些人而言,「全球化」帶來工作生活模式的改變,大幅削弱了傳統意義上「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和利益訴求。這些變化都是由偏袒全球化精英的社會經濟政策引發,這卻是「文化左翼」陣營無視的。這種對缺乏保障的「全球化新生活」的不滿,同樣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例如在香港,上一代批評新一代、新一代不滿上一代有真・退休金保障,正是同一現象的反映。
最後,文化左翼陣營所呼喚的「人性」、「多元」等政治話語,實際上是在解構傳統美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試圖將社會對美國這一國家的情感,「升華」到對「全人類」的情懷;而同一努力,也在世界各地出現。這是典型的左翼烏托邦訴求,一方面削弱了「國家」的神聖、必要性,另一方面又無益於社會政策實踐,結果往往十分「離地」。更諷刺的是,在飽受激進左翼輿論轟炸、政策無視之後,美國本土主義者的訴求中,傳統美式愛國主義對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追求,逐漸被現實主義取代。本土美國人越發將「國家」視作自己利益的保護者,呼喚強勢政府、政治強人;只要能在動蕩的全球化大潮中保護自己,哪怕將選票交於一個威權政府、乃至獨裁者,也在所不惜。
一旦這樣的社會思潮變成結構性,美國未來的政治生態更容易朝威權主義傾斜。雖然國內有眾多制衡,但假如有一半民意積極支持這條路線,以足以根本顛覆美國立國之道。舉一反三,全球各地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精英愈來愈不需要政府,自認被全球化弄得成為輸家的一半人,對「國家」機器的期望卻愈來愈大,而各國政府真的能做的事其實又很少,訴諸情感宣洩的「後真相時代」、民粹主義,就應運而生;政府和「去政府化」的精英,也就構成另一種對立。
如此看來,今日全球右翼、本土主義崛起的基礎,早在上世紀就被左翼激進主義奠定,而至今各國左翼依舊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令人不安。
小詞典: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50年代興起,至1970年代為高潮。在這場運動中,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社會權利,而發起非暴力抗爭,他們也得到不少美國白人自由主義左派的支持。在1970年代,民權運動與反越戰運動交織,成為美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思潮。
http://www.ir-basilica.com/%E5%8F%B3%E7%BF%BC%E6%94%BF%E6%B2%BB%E7%9A%84%E8%88%88%E8%B5%B7%EF%BC%9A%E4%BA%8C%E5%8D%81%E5%B9%B4%E5%89%8D%E7%9A%84%E9%A0%90%E8%A8%80/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為何公屋人口減少還要建公屋?
為何公屋人口減少還要建公屋?
政經密碼: 周顯
對於房地產議題,我特別有興趣,皆因一來這是人人關心的話題,可以呃like,二來絕大部分評論都是錯的,就是用上了正確的統計數字,結論也是錯的,原因很簡單,理論基礎太差了。
這一次針對的例子,是林本利教授。在此必須聲明,我很尊重林教授,因為他經常找出了珍貴的統計資料,供我引用,我也很尊敬他的寫作態度認真,儘管答案往往失準。
根據林教授的研究,在過去20年,人口由620萬人升至730萬人,公屋住戶也由66萬戶增加至76萬戶,增加超過10萬戶,但公屋人口卻由240萬人下跌至213萬人,跌了一成多。至於在過去10年,出租公屋數目由71.1萬伙增加至79.1萬伙,但其住客人數則維持在213萬人。
簡單點說,公屋數目增加,住客減少,自然增加了對私樓的需求。這20年來,私樓戶數增加了52萬戶,人口從380萬人升至520萬人,增加了140萬人,較同期新增人口113萬人還要多。
正因如此,才令到租金急升,樓價急升,因而林教授得出結論:停建出租公屋,把土地用作興建居屋,以滿足港人自置居所的訴求。
我第一點要說的,是現實問題:不管統計數字怎樣說,現時的確有幾十萬人住在籠屋和劏房,這已經構成了繼續大量興建公屋的必要性。
第二點是管理問題:現時很多公屋是空屋,老住戶發財搬走了,也有子女搬走了,沒有收入的父母繼續住在公屋,也有甚至明知其收入的立法會議員都可以富戶的身份,繼續住在公屋……以上種種,如果要迫遷,勢必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作為評論員,如果單看統計數字,不實地觀察現實,是不合格的。
第三點,是理論上,只要每年興建同樣的總居住面積,不管其興建的是公屋、居屋,抑或是私樓,對於人均居住面積均沒有影響。此外,從租值消散的角度看,私樓優於居屋、居屋優於公屋,皆因社會耗費會最少。
大量興建公屋和居屋的原理,是因為單位的快速增加、人均居住面積的爆升,會令到樓價大跌,董建華的「八萬五」便是一例。
所以,正確的發展途徑,應是在大量興建的初期,以公屋和居屋為主,到了普遍居住環境改善了,便效法西方,以私樓為主。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4%BD%95%E5%85%AC%E5%B1%8B%E4%BA%BA%E5%8F%A3%E6%B8%9B%E5%B0%91%E9%82%84%E8%A6%81%E5%BB%BA%E5%85%AC%E5%B1%8B%EF%BC%9F-77360
政經密碼: 周顯
對於房地產議題,我特別有興趣,皆因一來這是人人關心的話題,可以呃like,二來絕大部分評論都是錯的,就是用上了正確的統計數字,結論也是錯的,原因很簡單,理論基礎太差了。
這一次針對的例子,是林本利教授。在此必須聲明,我很尊重林教授,因為他經常找出了珍貴的統計資料,供我引用,我也很尊敬他的寫作態度認真,儘管答案往往失準。
根據林教授的研究,在過去20年,人口由620萬人升至730萬人,公屋住戶也由66萬戶增加至76萬戶,增加超過10萬戶,但公屋人口卻由240萬人下跌至213萬人,跌了一成多。至於在過去10年,出租公屋數目由71.1萬伙增加至79.1萬伙,但其住客人數則維持在213萬人。
簡單點說,公屋數目增加,住客減少,自然增加了對私樓的需求。這20年來,私樓戶數增加了52萬戶,人口從380萬人升至520萬人,增加了140萬人,較同期新增人口113萬人還要多。
正因如此,才令到租金急升,樓價急升,因而林教授得出結論:停建出租公屋,把土地用作興建居屋,以滿足港人自置居所的訴求。
我第一點要說的,是現實問題:不管統計數字怎樣說,現時的確有幾十萬人住在籠屋和劏房,這已經構成了繼續大量興建公屋的必要性。
第二點是管理問題:現時很多公屋是空屋,老住戶發財搬走了,也有子女搬走了,沒有收入的父母繼續住在公屋,也有甚至明知其收入的立法會議員都可以富戶的身份,繼續住在公屋……以上種種,如果要迫遷,勢必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作為評論員,如果單看統計數字,不實地觀察現實,是不合格的。
第三點,是理論上,只要每年興建同樣的總居住面積,不管其興建的是公屋、居屋,抑或是私樓,對於人均居住面積均沒有影響。此外,從租值消散的角度看,私樓優於居屋、居屋優於公屋,皆因社會耗費會最少。
大量興建公屋和居屋的原理,是因為單位的快速增加、人均居住面積的爆升,會令到樓價大跌,董建華的「八萬五」便是一例。
所以,正確的發展途徑,應是在大量興建的初期,以公屋和居屋為主,到了普遍居住環境改善了,便效法西方,以私樓為主。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4%BD%95%E5%85%AC%E5%B1%8B%E4%BA%BA%E5%8F%A3%E6%B8%9B%E5%B0%91%E9%82%84%E8%A6%81%E5%BB%BA%E5%85%AC%E5%B1%8B%EF%BC%9F-77360
茶餐廳亂話(108)唔打算賭錢,就千祈唔好入賭場
茶餐廳亂話(108)唔打算賭錢,就千祈唔好入賭場
今早去到茶餐廳,感覺到氣氛很凝重,老闆話有一枱熟客正在籌旗,因為在早兩日母親節,他們一家人去澳門,飲飲食食之餘,阿媽話幾十歲人都未入過賭場,趁母親節入去睇下,入左去之後,見到那些贏錢的人好似好容易贏錢,於是玩幾手,阿媽唔知道,賭場是有鬼的,新手大多數非常幸運,令到賭錢的人唔捨得走,當他們決定唔離開,幸運之鬼便離開,那些一向唔賭錢的人,贏了錢都唔捨得走,輸了錢又怎會走,就算輸到清袋都唔緊要,可以撳機攞錢,戶口冇錢都唔緊要,有人會借錢給他們,利息或者會比平常高些少,不過,就要收取些少手續費,借錢的人早已賭到懵左,點會志在利息是多少,最緊要有錢借,他們認為幸運之神很快會重臨,如此這般,就欠下一身貴利,與放貸者的工作人員一起回港,在茶餐廳向其他親友籌旗,甚至叫老闆問我借,好彩老闆已經替我耍了他們,老闆同我講,如果銀行不加額給他們,那對夫婦只可以賣樓,我話,他們賣梗樓,銀行是不會借錢俾客戶賭錢,這是銀行的守則。
很多人都會犯與那對夫婦同樣的錯失,去到澳門百無聊賴,走入賭場睇下,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犯了大忌,如果唔打算賭錢,就千祈唔好入賭場,很容易在漫不經意的情況下輸身家,不過,我又唔會勸人不要入賭場,會被人誤會阻住他們發達,況且,就算阻得一時,都唔可以阻得一世,要賭錢的人,輸到夠就唔會賭。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3
今早去到茶餐廳,感覺到氣氛很凝重,老闆話有一枱熟客正在籌旗,因為在早兩日母親節,他們一家人去澳門,飲飲食食之餘,阿媽話幾十歲人都未入過賭場,趁母親節入去睇下,入左去之後,見到那些贏錢的人好似好容易贏錢,於是玩幾手,阿媽唔知道,賭場是有鬼的,新手大多數非常幸運,令到賭錢的人唔捨得走,當他們決定唔離開,幸運之鬼便離開,那些一向唔賭錢的人,贏了錢都唔捨得走,輸了錢又怎會走,就算輸到清袋都唔緊要,可以撳機攞錢,戶口冇錢都唔緊要,有人會借錢給他們,利息或者會比平常高些少,不過,就要收取些少手續費,借錢的人早已賭到懵左,點會志在利息是多少,最緊要有錢借,他們認為幸運之神很快會重臨,如此這般,就欠下一身貴利,與放貸者的工作人員一起回港,在茶餐廳向其他親友籌旗,甚至叫老闆問我借,好彩老闆已經替我耍了他們,老闆同我講,如果銀行不加額給他們,那對夫婦只可以賣樓,我話,他們賣梗樓,銀行是不會借錢俾客戶賭錢,這是銀行的守則。
很多人都會犯與那對夫婦同樣的錯失,去到澳門百無聊賴,走入賭場睇下,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犯了大忌,如果唔打算賭錢,就千祈唔好入賭場,很容易在漫不經意的情況下輸身家,不過,我又唔會勸人不要入賭場,會被人誤會阻住他們發達,況且,就算阻得一時,都唔可以阻得一世,要賭錢的人,輸到夠就唔會賭。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3
賭場如何吸客
賭場如何吸客
近日新樓盤銷情熾熱,其中主要原因是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有老友認為地產商真的很醒目,高成數按揭比某些不設實際的回贈有效得多,我當然同意老友所說,但我認為地產商的高成數按揭,有機會是向賭場偷師,老友唔信,佢話香港地產商是各行業的頂尖人物,毋須向偏門的賭場偷師,是我作大而已。
我問老友,賭場如何吸客,送叉燒飯,是最低層次伎倆,送船票,酒店房間,是最基本的行為,代客支付餐飲,娛樂,甚至女人,這視乎客戶的投注金額,但這些都不是屬於吸客行動,這可以說是回贈,賭客亦應為這是他們應得的,如果得不到合理回贈,賭客隨時會跟另外一個疊馬仔。
賭場最佳的吸客行動,莫過於是免息貸款,澳門在傅老榕時代,那些與現在疊馬仔同職的叫進客,他們會聯絡港澳的豪門子弟,游說他們到澳門賭博,不但提供所有交通,酒店,餐飲等服務,最大誘因就是向那些豪門子弟提供免息貸款,當時,一般利息都十幾厘,沒有扺押貸款更加會高達幾十厘,只要他們到賭場打一個白鴿轉,就可以得到一筆為數不菲的貸款,而且有免費飲食,何樂而不為,免息貸款令到很多豪門子弟對賭博產生興趣,最初是小注怡情,最後,家當都送給了賭場,就算現在也是一樣,泥碼就是免息貸款,由此可見,免息貸款仍然是吸客最好方法。
由地產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雖然不是免息,但是非常低息,而且有三至五年時間讓買樓的人調整個人財務安排,對一些付不起首期,但又可以供得起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上車好時機,不過,對於那些供不起的人來說,就非常危險,即使樓價上升,所買的單位亦有機會變成銀主盤,所以,高成數按揭雖然是地產商吸客招數,但是否應該採用,就要各凖買家看自己的實力。
12/5/2017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id=52359
近日新樓盤銷情熾熱,其中主要原因是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有老友認為地產商真的很醒目,高成數按揭比某些不設實際的回贈有效得多,我當然同意老友所說,但我認為地產商的高成數按揭,有機會是向賭場偷師,老友唔信,佢話香港地產商是各行業的頂尖人物,毋須向偏門的賭場偷師,是我作大而已。
我問老友,賭場如何吸客,送叉燒飯,是最低層次伎倆,送船票,酒店房間,是最基本的行為,代客支付餐飲,娛樂,甚至女人,這視乎客戶的投注金額,但這些都不是屬於吸客行動,這可以說是回贈,賭客亦應為這是他們應得的,如果得不到合理回贈,賭客隨時會跟另外一個疊馬仔。
賭場最佳的吸客行動,莫過於是免息貸款,澳門在傅老榕時代,那些與現在疊馬仔同職的叫進客,他們會聯絡港澳的豪門子弟,游說他們到澳門賭博,不但提供所有交通,酒店,餐飲等服務,最大誘因就是向那些豪門子弟提供免息貸款,當時,一般利息都十幾厘,沒有扺押貸款更加會高達幾十厘,只要他們到賭場打一個白鴿轉,就可以得到一筆為數不菲的貸款,而且有免費飲食,何樂而不為,免息貸款令到很多豪門子弟對賭博產生興趣,最初是小注怡情,最後,家當都送給了賭場,就算現在也是一樣,泥碼就是免息貸款,由此可見,免息貸款仍然是吸客最好方法。
由地產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雖然不是免息,但是非常低息,而且有三至五年時間讓買樓的人調整個人財務安排,對一些付不起首期,但又可以供得起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上車好時機,不過,對於那些供不起的人來說,就非常危險,即使樓價上升,所買的單位亦有機會變成銀主盤,所以,高成數按揭雖然是地產商吸客招數,但是否應該採用,就要各凖買家看自己的實力。
12/5/2017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id=52359
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
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
在一個場合,有新進投資者講如何投資物業,怎樣買一個商場或者停車場回來拆售,只要多付一些佣金,那些物業代理就會搵到客人買,當他講到天花龍鳳時我才去到會場,根本唔知道那位人兄在講什麼,有其他人問我拆售商場或者停車場意見,我話結果只得一個,就是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全場肅靜,我知道大鑊,立刻補鑊話,就算賣走補份,利潤已經不少,至於手上所剩下的單位是否優質都唔緊要,到市旺的時候,垃圾貨都可以賣走,我那樣說,那位新進投資者才稍為開顔,我立刻借意行開。
曾經玩拆售的投資者都知道,表面上利潤深厚,非常風光,其實那些利潤都是商場位置不佳的地方,賣唔出就變成利潤,所以,現在已經很少投資者玩拆場,變成玩拆場的都是新進投資者,因為他們尚未知道,拆場的結果是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
30/4/2017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2&id=52143
在一個場合,有新進投資者講如何投資物業,怎樣買一個商場或者停車場回來拆售,只要多付一些佣金,那些物業代理就會搵到客人買,當他講到天花龍鳳時我才去到會場,根本唔知道那位人兄在講什麼,有其他人問我拆售商場或者停車場意見,我話結果只得一個,就是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全場肅靜,我知道大鑊,立刻補鑊話,就算賣走補份,利潤已經不少,至於手上所剩下的單位是否優質都唔緊要,到市旺的時候,垃圾貨都可以賣走,我那樣說,那位新進投資者才稍為開顔,我立刻借意行開。
曾經玩拆售的投資者都知道,表面上利潤深厚,非常風光,其實那些利潤都是商場位置不佳的地方,賣唔出就變成利潤,所以,現在已經很少投資者玩拆場,變成玩拆場的都是新進投資者,因為他們尚未知道,拆場的結果是靚就賣得走,唔靚就揸住在手。
30/4/2017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2&id=52143
高學歷虎媽 放下特訓重拾尊重
高學歷虎媽 放下特訓重拾尊重
【晴報專訊】擁有碩士、學士共4個學位的張韻儀,曾因現年15歲的大仔James小學時情緒失控,因而反思母職。她坦言學歷愈高反而愈盲目,近年因修讀家長教育,回歸簡單育兒理念,學習聆聽與尊重。「學歷高卻叫我自滿和輸不起,但其實最輸不起的是親情!」
張韻儀現為前香港教育學院滙豐幼兒發展中心家長教師會家長中心召集人,她幼承庭訓,媽媽對她期望高,常說讀書永遠讀不完,玩是浪費時間,令她視持續學習為人生目標。「囝囝James小學派到著名官津校,入了精英班,但成績常不達標,加上性格內向令他沒朋友。我又天天特訓他,最終令他壓力大到發噩夢,看到功課會哭……那時還會體罰兒子。」
遇上轉捩點
張韻儀歎謂,當年不知自己原來很可怕。回想當虎媽的日子,她感到自己非常盲目。「我當年是鐵石心腸,視囝囝學業是最大件事,情緒問題可以先放下,之後再處理。」她謂有一次兒子被自己逼瘋,竟然撕爛母子合照。「那一刻我才醒過來!」
James跟媽媽現在很老友,他今年選科想修讀英國文學,媽媽反建議他讀體育,「其實他選甚麼我都會支持。」修讀家長教育後教她慢慢學懂聆聽,能用較抽離的角色陪伴孩子。「以前只得我講、他們聽,現在是聽他們講,彼此很尊重大家。」她謂幸好James並非傳統尖子,否則只會不斷被她倒模,失去自我。「我的人生現在重新開始,我常寄語其他媽媽︰不要只為子女而活,多想想自己需要。我的學位幫不了我做好媽媽角色,也不能令我找到自我價值。最終我領悟到︰媽媽能幫小朋友找到自己特質,才是對他們最好。」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811250/%E9%AB%98%E5%AD%B8%E6%AD%B7%E8%99%8E%E5%AA%BD%20%E6%94%BE%E4%B8%8B%E7%89%B9%E8%A8%93%E9%87%8D%E6%8B%BE%E5%B0%8A%E9%87%8D
【晴報專訊】擁有碩士、學士共4個學位的張韻儀,曾因現年15歲的大仔James小學時情緒失控,因而反思母職。她坦言學歷愈高反而愈盲目,近年因修讀家長教育,回歸簡單育兒理念,學習聆聽與尊重。「學歷高卻叫我自滿和輸不起,但其實最輸不起的是親情!」
張韻儀現為前香港教育學院滙豐幼兒發展中心家長教師會家長中心召集人,她幼承庭訓,媽媽對她期望高,常說讀書永遠讀不完,玩是浪費時間,令她視持續學習為人生目標。「囝囝James小學派到著名官津校,入了精英班,但成績常不達標,加上性格內向令他沒朋友。我又天天特訓他,最終令他壓力大到發噩夢,看到功課會哭……那時還會體罰兒子。」
遇上轉捩點
張韻儀歎謂,當年不知自己原來很可怕。回想當虎媽的日子,她感到自己非常盲目。「我當年是鐵石心腸,視囝囝學業是最大件事,情緒問題可以先放下,之後再處理。」她謂有一次兒子被自己逼瘋,竟然撕爛母子合照。「那一刻我才醒過來!」
James跟媽媽現在很老友,他今年選科想修讀英國文學,媽媽反建議他讀體育,「其實他選甚麼我都會支持。」修讀家長教育後教她慢慢學懂聆聽,能用較抽離的角色陪伴孩子。「以前只得我講、他們聽,現在是聽他們講,彼此很尊重大家。」她謂幸好James並非傳統尖子,否則只會不斷被她倒模,失去自我。「我的人生現在重新開始,我常寄語其他媽媽︰不要只為子女而活,多想想自己需要。我的學位幫不了我做好媽媽角色,也不能令我找到自我價值。最終我領悟到︰媽媽能幫小朋友找到自己特質,才是對他們最好。」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811250/%E9%AB%98%E5%AD%B8%E6%AD%B7%E8%99%8E%E5%AA%BD%20%E6%94%BE%E4%B8%8B%E7%89%B9%E8%A8%93%E9%87%8D%E6%8B%BE%E5%B0%8A%E9%87%8D
世界辜負了純真
語言和文字從來也是魅惑人心的東西。數學和邏輯還是比較好,至少弄虛作假的位置少一點。
世界辜負了純真
戀愛小天后: 伍諾韻
再談一點關於林奕含被誘姦事件,有點沉重,希望大家別介意。
上星期,一段林奕含16分鐘獨白片段在YouTube上流出,片段裡她解剖她的小說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實從她把一個誘姦故事定名為「初戀樂園」,便可以感受到這段往事對她來說是多麼的矛盾,事件於她來說並非「一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人渣」那麼簡單;林奕含深愛文學,迷戀語言藝術幾達信仰的程度,對她而言,能寫出穿透靈魂的文字,無可能是個人渣;而摧殘她的人渣,正正利用了她這份信仰,長期以國文老師的身份,誘姦、強暴、性虐待她。
這段經歷最終把她毁滅了,不單因為身體的創傷,也非因為情感的錯付,而是,她的世界再不能拼合起來,她所信仰的藝術是純粹的,美麗文字必然源於一顆美麗的心,卻原來都是虛假的?而且是個陷阱?林奕含用了很多年來問一條問題——藝術真的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嗎?
大家一定說,小女孩太單純了;看,神愛世人,祭壇上的神父牧師卻可能強姦你,糖果很甜,給你棒棒糖的叔叔又可能強姦你,世界就是這樣,你不能怪神,也不能怪那根棒棒糖;但是,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有誰告訴或教導過他們這些?不都是叫他們要聽長輩、老師的話?
在獨白片段裡,林奕含特別提起了一件事,幾年前當她知道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一位寫了那麼多精彩動人作品的作家,原來長期虐待自己的妻子時,她痛苦得無法接受……一個人沒愛情、沒親情、找不到生活意義都可以活下去,唯獨失去對世界的信任難以找到生存的動力,林奕含最後說,也許世上沒有甚麼可以相信了。
這個女孩的故事可能是極端的,一個考試滿分才華洋溢在無菌環境長大的漂亮女孩,遇上人面獸心騙了感情身體還要求她玩3P的禽獸,如果她壞一點、有機心一點,也許還能活下去;她說,文學辜負了我們……倒不如說,世界辜負了純真。
世界辜負了純真
戀愛小天后: 伍諾韻
再談一點關於林奕含被誘姦事件,有點沉重,希望大家別介意。
上星期,一段林奕含16分鐘獨白片段在YouTube上流出,片段裡她解剖她的小說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實從她把一個誘姦故事定名為「初戀樂園」,便可以感受到這段往事對她來說是多麼的矛盾,事件於她來說並非「一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人渣」那麼簡單;林奕含深愛文學,迷戀語言藝術幾達信仰的程度,對她而言,能寫出穿透靈魂的文字,無可能是個人渣;而摧殘她的人渣,正正利用了她這份信仰,長期以國文老師的身份,誘姦、強暴、性虐待她。
這段經歷最終把她毁滅了,不單因為身體的創傷,也非因為情感的錯付,而是,她的世界再不能拼合起來,她所信仰的藝術是純粹的,美麗文字必然源於一顆美麗的心,卻原來都是虛假的?而且是個陷阱?林奕含用了很多年來問一條問題——藝術真的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嗎?
大家一定說,小女孩太單純了;看,神愛世人,祭壇上的神父牧師卻可能強姦你,糖果很甜,給你棒棒糖的叔叔又可能強姦你,世界就是這樣,你不能怪神,也不能怪那根棒棒糖;但是,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有誰告訴或教導過他們這些?不都是叫他們要聽長輩、老師的話?
在獨白片段裡,林奕含特別提起了一件事,幾年前當她知道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一位寫了那麼多精彩動人作品的作家,原來長期虐待自己的妻子時,她痛苦得無法接受……一個人沒愛情、沒親情、找不到生活意義都可以活下去,唯獨失去對世界的信任難以找到生存的動力,林奕含最後說,也許世上沒有甚麼可以相信了。
這個女孩的故事可能是極端的,一個考試滿分才華洋溢在無菌環境長大的漂亮女孩,遇上人面獸心騙了感情身體還要求她玩3P的禽獸,如果她壞一點、有機心一點,也許還能活下去;她說,文學辜負了我們……倒不如說,世界辜負了純真。
民主步兵
步兵和僱傭兵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僱傭兵至少等價交換,而觀音兵只是ON9仔。
民主步兵
這個說法太浪漫: 黃明樂
闊別5年,好友陳嘉銘和曾志豪再演棟篤笑。《回帶廿年Back to the Handover》,笑回歸後之諸事荒謬,笑我城之進退失據。
感受最深的,是娘娘與兵的故事。典型一物治一物,觀音兵為娘娘赴湯蹈火。娘娘吃飯,觀音兵山長水遠由天水圍出來中環付帳。觀音兵主動請纓做功課、煮飯洗衫、搬抬托。
付出,不是問題。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你情我願攞嚟賤。但最有趣的,是觀音兵那套「付出的哲學」。事關娘娘身邊,總有真命天子──那個壟斷她卻又不珍惜她的男生。你問觀音兵,天涯何處無芳草?何苦找個已被mark了的人呢?觀音兵答你,如果娘娘有男友,你只要打敗一個人。娘娘沒男友,你就要打敗全世界的人,才能得到娘娘。嗯,這是甚麼邏輯?
「假想敵邏輯」──台下的我,不禁想。做人寧願考試有範圍,總好過天馬行空之無題。跟敵人困獸鬥,總好過一個隱形對手。鬥爭,令人有安全感。至少我知道,我敗給甚麼。如果愛情也是政治,近年社會撕裂的程度,或許正是香港人不安全感的總和。曾志豪說,我們都是追求民主娘娘的觀音兵。遊行者,步兵也。步兵永遠得不到娘娘垂青,但只要娘娘開恩給些甜頭,又會心甘情願至死不渝走下去。
然而我想,至少我們是步兵,而不是僱傭兵。僱傭兵有奶便是娘,爭取民主卻是崇高的理想。沒有激情誰願當爛頭卒?然而頭破血流後,搞不好娘娘已揮手遠走?
嘉銘說,近年香港人對愛情計算太多,激情太少;對政治卻是激情有餘,計算不足。計算與激情,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嗎?在那條進一退三的時間帶上,如何反敗為勝?抑或,贏人不如贏自己?與其做別人的兵,不如自己做娘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6%B0%91%E4%B8%BB%E6%AD%A5%E5%85%B5-78030
民主步兵
這個說法太浪漫: 黃明樂
闊別5年,好友陳嘉銘和曾志豪再演棟篤笑。《回帶廿年Back to the Handover》,笑回歸後之諸事荒謬,笑我城之進退失據。
感受最深的,是娘娘與兵的故事。典型一物治一物,觀音兵為娘娘赴湯蹈火。娘娘吃飯,觀音兵山長水遠由天水圍出來中環付帳。觀音兵主動請纓做功課、煮飯洗衫、搬抬托。
付出,不是問題。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你情我願攞嚟賤。但最有趣的,是觀音兵那套「付出的哲學」。事關娘娘身邊,總有真命天子──那個壟斷她卻又不珍惜她的男生。你問觀音兵,天涯何處無芳草?何苦找個已被mark了的人呢?觀音兵答你,如果娘娘有男友,你只要打敗一個人。娘娘沒男友,你就要打敗全世界的人,才能得到娘娘。嗯,這是甚麼邏輯?
「假想敵邏輯」──台下的我,不禁想。做人寧願考試有範圍,總好過天馬行空之無題。跟敵人困獸鬥,總好過一個隱形對手。鬥爭,令人有安全感。至少我知道,我敗給甚麼。如果愛情也是政治,近年社會撕裂的程度,或許正是香港人不安全感的總和。曾志豪說,我們都是追求民主娘娘的觀音兵。遊行者,步兵也。步兵永遠得不到娘娘垂青,但只要娘娘開恩給些甜頭,又會心甘情願至死不渝走下去。
然而我想,至少我們是步兵,而不是僱傭兵。僱傭兵有奶便是娘,爭取民主卻是崇高的理想。沒有激情誰願當爛頭卒?然而頭破血流後,搞不好娘娘已揮手遠走?
嘉銘說,近年香港人對愛情計算太多,激情太少;對政治卻是激情有餘,計算不足。計算與激情,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嗎?在那條進一退三的時間帶上,如何反敗為勝?抑或,贏人不如贏自己?與其做別人的兵,不如自己做娘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6%B0%91%E4%B8%BB%E6%AD%A5%E5%85%B5-78030
港樓也是 lesser evil
港樓也是 lesser evil
人人都談樓市,最近更有不少友人對海外樓市躍躍欲試。
首先便是日本,友人在距離成田機場半小時車程的郊區,買了一間小屋,兩層共計面積千多呎,有小花園有車位,售價竟然只為70萬港元,折合每呎僅幾百銀,賣家夫婦還需向銀行找數甩身,是日本典型負資產的慘劇縮影。經濟失卻動力、銀行不肯撇掉巨額呆帳、及人口老化問題……都成為日樓死路一條的魔咒,縱使再面對圓匯勁平的誘惑,還是令人感到心淡。
美國嗎?校園區鄰近樓價最強,只有高租值才可承托多類型及勁高的稅率,再經過2009年金融風暴後的連年反彈,累計升幅已巨,而且彼邦面對著比香港大得多的加息壓力,縱使有經濟復甦的動力支撐,但樓價似已早早偷步反映,好消息落實後效應自然不斷減弱,心動不得。
加拿大又如何?更是位高勢危,強國人的購買力早已連年大消耗,近期更面對著一觸即發的次按問題,一家大型樓按機構突見資金大逃亡,火燒連環船效應正在暗暗醞釀,政府救還是不救?左右為難之餘,加元已悄悄步入下降軌,縱使樓價可以喘穩,但匯率則恐有損傷,失卻了投資價值矣。
英國樓已是比較好的了,去年脫歐公投只對樓價帶來短暫衝擊,不過具叫價力的交易,大都只集中在大價及優質物業上,靚貨亦早被香港及強國富豪掃得七七八八,餘下的一般房產,交投活力已明顯減退,上望可能只最多幾個%,但政經局面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隨時陷入另一下降軌度,值博率又是不高。
德國樓最為吸引,但在供應穩定、住房補助、租戶保護、及嚴厲法律懲處的四大金剛罩下,這套德國模式已是牢不可破,基本上投資及投機價值都欠奉,也成為了全球罕有的上樓烏托邦,炒賣絕不划算。
亞洲的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亦都屬雞肋性質,要麼便是外國人入市掣肘多多,要麼便是沒有長遠投資憧憬。至於強國樓嘛,更在鬼城及豆腐渣樓房陰影下,令當前的高樓價及高交易量顯得詭異難測,如此看來,雖則明知港樓亦深具魔性,但仍是令人比較感覺良好,也難怪面對怎樣的恐慌壓力測試,都未能將買家熱情降溫,是切切實實的lesser evil 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B8%AF%E6%A8%93%E4%B9%9F%E6%98%AF-lesser-evil-78047
人人都談樓市,最近更有不少友人對海外樓市躍躍欲試。
首先便是日本,友人在距離成田機場半小時車程的郊區,買了一間小屋,兩層共計面積千多呎,有小花園有車位,售價竟然只為70萬港元,折合每呎僅幾百銀,賣家夫婦還需向銀行找數甩身,是日本典型負資產的慘劇縮影。經濟失卻動力、銀行不肯撇掉巨額呆帳、及人口老化問題……都成為日樓死路一條的魔咒,縱使再面對圓匯勁平的誘惑,還是令人感到心淡。
美國嗎?校園區鄰近樓價最強,只有高租值才可承托多類型及勁高的稅率,再經過2009年金融風暴後的連年反彈,累計升幅已巨,而且彼邦面對著比香港大得多的加息壓力,縱使有經濟復甦的動力支撐,但樓價似已早早偷步反映,好消息落實後效應自然不斷減弱,心動不得。
加拿大又如何?更是位高勢危,強國人的購買力早已連年大消耗,近期更面對著一觸即發的次按問題,一家大型樓按機構突見資金大逃亡,火燒連環船效應正在暗暗醞釀,政府救還是不救?左右為難之餘,加元已悄悄步入下降軌,縱使樓價可以喘穩,但匯率則恐有損傷,失卻了投資價值矣。
英國樓已是比較好的了,去年脫歐公投只對樓價帶來短暫衝擊,不過具叫價力的交易,大都只集中在大價及優質物業上,靚貨亦早被香港及強國富豪掃得七七八八,餘下的一般房產,交投活力已明顯減退,上望可能只最多幾個%,但政經局面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隨時陷入另一下降軌度,值博率又是不高。
德國樓最為吸引,但在供應穩定、住房補助、租戶保護、及嚴厲法律懲處的四大金剛罩下,這套德國模式已是牢不可破,基本上投資及投機價值都欠奉,也成為了全球罕有的上樓烏托邦,炒賣絕不划算。
亞洲的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亦都屬雞肋性質,要麼便是外國人入市掣肘多多,要麼便是沒有長遠投資憧憬。至於強國樓嘛,更在鬼城及豆腐渣樓房陰影下,令當前的高樓價及高交易量顯得詭異難測,如此看來,雖則明知港樓亦深具魔性,但仍是令人比較感覺良好,也難怪面對怎樣的恐慌壓力測試,都未能將買家熱情降溫,是切切實實的lesser evil 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B8%AF%E6%A8%93%E4%B9%9F%E6%98%AF-lesser-evil-78047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利用星座作為輔助去分析人
白羊 | 獅子 | 人馬 | aggressive進擊,成日想掛高一格 客氣卻有點虛偽/滑頭,披著羊皮的狼 愛面子,自大,睇唔起人地,有點見高拜見低踩,不易和親人傾訴;問對方近況,其實睇人係咪低過自己 流於表面,比較外向例如旅遊,喜歡打卡集郵 |
烈如火 |
金牛 | 處女 | 山羊 | 一般都是和氣友善 目標為本,一旦認定目標就向衝,忽視其他事物;好聽叫擇善固執,有原則性,學術上叫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有機會在某些領域成就很高。 但沒有因應市場反應去變改,不懂自省,以致錯誤一再發生。 |
不動如土 |
雙子 | 天秤 | 水瓶 | 才思敏捷,諗頭多,但缺乏三思(後果)而後行,容易衝動 天生的人際關係高手,洞察人性,但不喜歡交際,一個人的時候喜歡獨處/和親人相處;矛盾集於一身,有著完全相反的兩面。 |
疾如風 |
巨蟹 | 天蝎 | 雙魚 | 柔如水,重感情,得人恩惠千年記,但對傷害自己的人視乎和自己的親密程度,越親,傷害越大,反應強烈;可以好決絕,哀大莫於心死,不要和他們冷戰 慢熱,尤其對住新認識的人,保護自己;但越熟,就越多傾瑣碎事情,家人會覺得煩 缺乏安全感,對不確性感到不安,在感情上難於踏出第一步,開始後也會多疑; 敏感,天生的女性直覺,但太過敏感就容易先入為主,或過份憂慮,容易打定輸數,變成判斷錯誤,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應該以科學證據推理/論證,disagree but commit |
柔如水 |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黑客思維: 做決定 有70%資訊就夠了
黑客思維:
做決定 有70%資訊就夠了
Amazon CEO Jeff Bezos上個月寫了封信給股東,長達三千字,很值得startup創辦人及員工一讀。
Amazon做到今時今日的規模,不是他們有多擅長擴大規模和做決定有多精密。相反,Jeff Bezos的座右銘是——當每一日都是Day1,不要Day2。Day1的特徵是,做任何事都要快,沒有任何事是100%肯定,但都會先試一下,當然會有基本的市場研究,會以顧客為本,但一定不會磨蹭太久。Day1是最有魄力的時候,而Day2就會開始放慢,依然會以顧客為本,但不會再有那種迫切感,而且會開始傾向精雕細琢,會喘一口氣,會開始完美主義,會跟足既有程序,按步就班,不再時刻由顧客角度、由零開始去判斷在做的事是否真的幫到公司成長、是否真的滿足到客人。即使是改良產品或程序,都會變成為做而做,很容易忘卻初衷。
很多人認為,做決定一定要很小心,特別是大公司,因為牽涉很多人,錯了的話損失很大。最好是先收集所有資訊,做個完美的決定和方案。不過,Jeff Bezos就主張其實不需要90%資訊,70%就夠。甚麼!那麼隨便?不是不重質,而是如果要用整個月才做到一個好精準的決定,到時候市場趨勢都變了,所以質和時間不可分割。雖然只有70%資訊,但只要決定和試驗夠快,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微調。即使最後發現決定錯了,也不代表世界末日,只是吸取多了經驗,決定亦隨時可以逆轉。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可逆轉,只是自尊心作祟,怕做錯決定會失去權威,但誰說不可以錯呢?最重要是看到錯誤後馬上調整。
當團隊經常要快速地做決定,未必每次每位同事都會完全同意。很可能大家會有不同意見,這是團隊合作的好處,可以集思廣益,但亦可以是絆腳石。因為如果要說服大家都心悅誠服選一條路,開多少會都解決不了。我們最近公司策略都有重大改變,就是由主打facebook social posts變成SEO posts(專門打入Google搜尋器排名的文章),兩者都各有好處和壞處,未必每位同事都會完全同意。Jeff Bezos提出一個方法,頗為震撼,就是disagree and commit:雖然你偏向想選另一條路,但你都會盡全力去配合,因為這是最快證實到的方法,爭拗下去都沒意思,市場真實反應才是最實際。甚麼是commit?不是不甘願地做然後期望計劃失敗,而是先把自己的意願擱置,盡全力令事情成功。這比達成共識的方法更有效,可以令公司一直保持Day1的狀態。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2996
做決定 有70%資訊就夠了
Amazon CEO Jeff Bezos上個月寫了封信給股東,長達三千字,很值得startup創辦人及員工一讀。
Amazon做到今時今日的規模,不是他們有多擅長擴大規模和做決定有多精密。相反,Jeff Bezos的座右銘是——當每一日都是Day1,不要Day2。Day1的特徵是,做任何事都要快,沒有任何事是100%肯定,但都會先試一下,當然會有基本的市場研究,會以顧客為本,但一定不會磨蹭太久。Day1是最有魄力的時候,而Day2就會開始放慢,依然會以顧客為本,但不會再有那種迫切感,而且會開始傾向精雕細琢,會喘一口氣,會開始完美主義,會跟足既有程序,按步就班,不再時刻由顧客角度、由零開始去判斷在做的事是否真的幫到公司成長、是否真的滿足到客人。即使是改良產品或程序,都會變成為做而做,很容易忘卻初衷。
很多人認為,做決定一定要很小心,特別是大公司,因為牽涉很多人,錯了的話損失很大。最好是先收集所有資訊,做個完美的決定和方案。不過,Jeff Bezos就主張其實不需要90%資訊,70%就夠。甚麼!那麼隨便?不是不重質,而是如果要用整個月才做到一個好精準的決定,到時候市場趨勢都變了,所以質和時間不可分割。雖然只有70%資訊,但只要決定和試驗夠快,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微調。即使最後發現決定錯了,也不代表世界末日,只是吸取多了經驗,決定亦隨時可以逆轉。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可逆轉,只是自尊心作祟,怕做錯決定會失去權威,但誰說不可以錯呢?最重要是看到錯誤後馬上調整。
當團隊經常要快速地做決定,未必每次每位同事都會完全同意。很可能大家會有不同意見,這是團隊合作的好處,可以集思廣益,但亦可以是絆腳石。因為如果要說服大家都心悅誠服選一條路,開多少會都解決不了。我們最近公司策略都有重大改變,就是由主打facebook social posts變成SEO posts(專門打入Google搜尋器排名的文章),兩者都各有好處和壞處,未必每位同事都會完全同意。Jeff Bezos提出一個方法,頗為震撼,就是disagree and commit:雖然你偏向想選另一條路,但你都會盡全力去配合,因為這是最快證實到的方法,爭拗下去都沒意思,市場真實反應才是最實際。甚麼是commit?不是不甘願地做然後期望計劃失敗,而是先把自己的意願擱置,盡全力令事情成功。這比達成共識的方法更有效,可以令公司一直保持Day1的狀態。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2996
八十後投機客:善敗之勝
八十後投機客:善敗之勝
筆者經常收到不少朋友問及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何做出止蝕,第二個是如何克服明知應該要開倉,但害怕虧損的心態。這兩個問題的根本實際上都是因為害怕失敗。
有人因為怕輸所以情願做隻鴕鳥,抱着賬面虧蝕的股票,不肯止蝕,結果越蝕越多,就更不肯止蝕。亦有人明知前面是機會,但怕輸心態累事,一想到有機會蝕錢時便心中不是味兒,不敢出手,結果一如自己猜想之後,自然又很後悔為何當初不入市。
怕輸,怕失敗,實乃人之常情,在人生中,失敗並不罕見,在股市中,輸更是一定會有發生之事,害怕只因沒有完善的計劃和預算,如果懂得失敗,善於失敗,將失敗限制於可控範圍之內,至少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失敗之後的後果。
眾多的投資高手都不斷強調接受失敗的重要性,而我覺得對學懂失敗、控制失敗詮釋得最好的人莫過於一位叫幽靈(Phantom of the pits)的期貨高手。幽靈是一位在美國期貨雜誌論壇上活躍過一期的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只在論壇上自稱幽靈,而且人氣很高,論壇上其中一位和他較友好的人士把和他的對話寫成一本《Phantom's gift》(幽靈的禮物),當中寫出他對交易的三條規則,第一條是「交易是一場輸家的遊戲,我們開始時應要和大多數人意見不一,然後假設我們是錯的,直至我們被市場確認為正確。而非假設我們是正確,然後等待被確認為錯」(Rule Number One:In a losing game such as trading, we shall start against the majority and assume we are wrong until proven correct. We do not assume we are correct until proven wrong.)
即是說我們做任何交易之前,先假設自己是錯,並預備好「天氣不似預期」時便隨時離場。例如當你今天因為RSI超賣而買入某隻股份,你要先定義一個對的走勢,例如5天內應該因超賣反彈至少3%,然後等待市場告之你結果,如果5天之內,股價仍然在低位牛皮,沒有反彈,即使你賬面沒有虧損,但基於你沒有到達「對」的範圍內(市場沒有反彈3%,讓你有盈利),所以你的交易在假設自己是錯的前提下,便是錯誤的交易,依然應該先行離場。如此一來,每次入市前都應為自己定下心目中入市的原因和一個目標期,然後抱着假設自己是錯,隨時離場的心態,只要市場在你目標期內不向你預期的方向走,便應減倉或離場。抱着這個心態,在止蝕層面上、入市心態上,都是主動面對失敗,亦可以說是最快「走佬」的心態,將失敗的損失減到最少,透過善敗保留實力,等待機會大勝。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001
筆者經常收到不少朋友問及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何做出止蝕,第二個是如何克服明知應該要開倉,但害怕虧損的心態。這兩個問題的根本實際上都是因為害怕失敗。
有人因為怕輸所以情願做隻鴕鳥,抱着賬面虧蝕的股票,不肯止蝕,結果越蝕越多,就更不肯止蝕。亦有人明知前面是機會,但怕輸心態累事,一想到有機會蝕錢時便心中不是味兒,不敢出手,結果一如自己猜想之後,自然又很後悔為何當初不入市。
怕輸,怕失敗,實乃人之常情,在人生中,失敗並不罕見,在股市中,輸更是一定會有發生之事,害怕只因沒有完善的計劃和預算,如果懂得失敗,善於失敗,將失敗限制於可控範圍之內,至少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失敗之後的後果。
眾多的投資高手都不斷強調接受失敗的重要性,而我覺得對學懂失敗、控制失敗詮釋得最好的人莫過於一位叫幽靈(Phantom of the pits)的期貨高手。幽靈是一位在美國期貨雜誌論壇上活躍過一期的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只在論壇上自稱幽靈,而且人氣很高,論壇上其中一位和他較友好的人士把和他的對話寫成一本《Phantom's gift》(幽靈的禮物),當中寫出他對交易的三條規則,第一條是「交易是一場輸家的遊戲,我們開始時應要和大多數人意見不一,然後假設我們是錯的,直至我們被市場確認為正確。而非假設我們是正確,然後等待被確認為錯」(Rule Number One:In a losing game such as trading, we shall start against the majority and assume we are wrong until proven correct. We do not assume we are correct until proven wrong.)
即是說我們做任何交易之前,先假設自己是錯,並預備好「天氣不似預期」時便隨時離場。例如當你今天因為RSI超賣而買入某隻股份,你要先定義一個對的走勢,例如5天內應該因超賣反彈至少3%,然後等待市場告之你結果,如果5天之內,股價仍然在低位牛皮,沒有反彈,即使你賬面沒有虧損,但基於你沒有到達「對」的範圍內(市場沒有反彈3%,讓你有盈利),所以你的交易在假設自己是錯的前提下,便是錯誤的交易,依然應該先行離場。如此一來,每次入市前都應為自己定下心目中入市的原因和一個目標期,然後抱着假設自己是錯,隨時離場的心態,只要市場在你目標期內不向你預期的方向走,便應減倉或離場。抱着這個心態,在止蝕層面上、入市心態上,都是主動面對失敗,亦可以說是最快「走佬」的心態,將失敗的損失減到最少,透過善敗保留實力,等待機會大勝。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001
股神致富金句重溫 句句袋錢入你袋
股神致富金句重溫
句句袋錢入你袋
「股神」畢菲特投資旗艦巴郡本港晚上10時舉行股東大會,連續第二年網上直播股東大會,讓環球投資者緊貼畢菲特投資脈搏,讓大家洞察股神的投資先機及大智慧。畢菲特掌舵巴郡逾半世紀,歷年股東大會、致股東的信及專訪金句百出,句句袋錢入你袋。
投資世界不是太複雜,只要知道自己投資什麼
畢菲特:「想投資成功,你可以唔識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新興市場。你最好,其實乜都唔知。不過,一般商學院或好多金融財務班,都用上述理論做教材。由我們的角度,『投資初哥』只要學識兩樣野:如何評估業務、如何評估市場價格。」《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所謂「價值投資」是多餘
畢菲特:「我哋認為『價值投資』係多餘。如果唔係找尋價值行動,至少充分證明付出價格係合理,咁唔係『投資』係乜嘢?持續「買貴」股票,又希望好快再用更高的價格賣出,呢啲就係投機。我哋認為呢樣唔係違法,亦冇違反道德,亦冇財富增值效應。」《1992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堅持買低成本嘅指數基金,因為……
畢菲特:「當華爾街人管理數以萬億美元嘅基金收取高昂管理費,只有經理級嘅人賺取巨額利潤,並非客戶。大型或小型投資者應押注低成本嘅指數基金。我經常建議吸納低成本嘅標普500指數基金。要讚讚身邊嘅朋友,佢哋未必賺好,但多數遵從我嘅建議。」《201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買股票不只限留意股價
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不用理會股市升跌?因為……
畢菲特:「股市長遠睇,點都係會向好。回顧美股喺上世紀經歷過二戰、經濟大蕭條同油價暴跌等,道指咪一樣由60幾點升過1萬點。」《2008年紐約時報訪問》
無視所有市況預測
畢菲特:「我哋(我與芒格)一直以來認為,股市預測者唯一價值,就是跟風水師傅一樣,『睇起嚟幾好』。目前,芒格同我繼續認為短線市況預測係毒藥,應鎖於安全地方,遠離小童及成人,尤其喺市場上表現好似小童嘅成年人。」《1992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
美國持續興旺基本上「十分肯定」
畢菲特:「過去238年,有邊個睇衰美國經濟而賺錢。若以美國經濟現況與1776年相比,將令你目瞪口呆。單計我出世後,美國實際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六倍。我爸爸同媽媽於1930年嘅時候,夢想不到囝囝出世後可以見到。」《2014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
人人唱淡就唔好買?
巴菲特:「並非一間企業或股票不被睇好,走去買就係聰明;有時候逆市而行與盲目跟從同樣愚眛。意思係要思考分析,不是人云亦云。不過,正如Bertrand Russell所講,套用係股市都好啱,『大部份嘅人寧死也不願思考』,事實確是如此。」《1990年巴郡主席的信》
公司不變應萬變?
畢菲特:「一直以來獲利採取嘅策略係不變應萬變。箭牌香口膠嘅公司策略鮮有改變,非常吸引我,因為互聯網發展下都不受影響。類似業務我都好鍾意。」《1999年商業週刊訪問》
點揀優質股至好?
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要有長遠目光
畢菲特:「投資者目標應該以合理價格,買入易於理解嘅業務,而且收入喺5年、10年或20年後會持續增長。但細心發現,就發覺有上述條嘅公司唔多。如果真係搵到,應該持有呢類公司股票。同時要抵抗誘惑。假如你唔願意長摣一隻股票10年,咁摣10分鐘都唔好諗。」《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培養及建立好習慣
畢菲特:「連串習慣開始時唔易察覺,直至想改先發覺太沉重。所以,喺你嘅年紀,應培養及建立你欣賞嘅習慣同興趣,全部由你自己掌握。」《2007年某MBA課程講座》
經典中經典
畢菲特:「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此句話一出,成為投資界經典。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642
句句袋錢入你袋
「股神」畢菲特投資旗艦巴郡本港晚上10時舉行股東大會,連續第二年網上直播股東大會,讓環球投資者緊貼畢菲特投資脈搏,讓大家洞察股神的投資先機及大智慧。畢菲特掌舵巴郡逾半世紀,歷年股東大會、致股東的信及專訪金句百出,句句袋錢入你袋。
投資世界不是太複雜,只要知道自己投資什麼
畢菲特:「想投資成功,你可以唔識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新興市場。你最好,其實乜都唔知。不過,一般商學院或好多金融財務班,都用上述理論做教材。由我們的角度,『投資初哥』只要學識兩樣野:如何評估業務、如何評估市場價格。」《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所謂「價值投資」是多餘
畢菲特:「我哋認為『價值投資』係多餘。如果唔係找尋價值行動,至少充分證明付出價格係合理,咁唔係『投資』係乜嘢?持續「買貴」股票,又希望好快再用更高的價格賣出,呢啲就係投機。我哋認為呢樣唔係違法,亦冇違反道德,亦冇財富增值效應。」《1992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堅持買低成本嘅指數基金,因為……
畢菲特:「當華爾街人管理數以萬億美元嘅基金收取高昂管理費,只有經理級嘅人賺取巨額利潤,並非客戶。大型或小型投資者應押注低成本嘅指數基金。我經常建議吸納低成本嘅標普500指數基金。要讚讚身邊嘅朋友,佢哋未必賺好,但多數遵從我嘅建議。」《201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買股票不只限留意股價
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不用理會股市升跌?因為……
畢菲特:「股市長遠睇,點都係會向好。回顧美股喺上世紀經歷過二戰、經濟大蕭條同油價暴跌等,道指咪一樣由60幾點升過1萬點。」《2008年紐約時報訪問》
無視所有市況預測
畢菲特:「我哋(我與芒格)一直以來認為,股市預測者唯一價值,就是跟風水師傅一樣,『睇起嚟幾好』。目前,芒格同我繼續認為短線市況預測係毒藥,應鎖於安全地方,遠離小童及成人,尤其喺市場上表現好似小童嘅成年人。」《1992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
美國持續興旺基本上「十分肯定」
畢菲特:「過去238年,有邊個睇衰美國經濟而賺錢。若以美國經濟現況與1776年相比,將令你目瞪口呆。單計我出世後,美國實際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六倍。我爸爸同媽媽於1930年嘅時候,夢想不到囝囝出世後可以見到。」《2014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
人人唱淡就唔好買?
巴菲特:「並非一間企業或股票不被睇好,走去買就係聰明;有時候逆市而行與盲目跟從同樣愚眛。意思係要思考分析,不是人云亦云。不過,正如Bertrand Russell所講,套用係股市都好啱,『大部份嘅人寧死也不願思考』,事實確是如此。」《1990年巴郡主席的信》
公司不變應萬變?
畢菲特:「一直以來獲利採取嘅策略係不變應萬變。箭牌香口膠嘅公司策略鮮有改變,非常吸引我,因為互聯網發展下都不受影響。類似業務我都好鍾意。」《1999年商業週刊訪問》
點揀優質股至好?
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要有長遠目光
畢菲特:「投資者目標應該以合理價格,買入易於理解嘅業務,而且收入喺5年、10年或20年後會持續增長。但細心發現,就發覺有上述條嘅公司唔多。如果真係搵到,應該持有呢類公司股票。同時要抵抗誘惑。假如你唔願意長摣一隻股票10年,咁摣10分鐘都唔好諗。」《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
培養及建立好習慣
畢菲特:「連串習慣開始時唔易察覺,直至想改先發覺太沉重。所以,喺你嘅年紀,應培養及建立你欣賞嘅習慣同興趣,全部由你自己掌握。」《2007年某MBA課程講座》
經典中經典
畢菲特:「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此句話一出,成為投資界經典。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642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