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港樓也是 lesser evil

港樓也是 lesser evil


人人都談樓市,最近更有不少友人對海外樓市躍躍欲試。

首先便是日本,友人在距離成田機場半小時車程的郊區,買了一間小屋,兩層共計面積千多呎,有小花園有車位,售價竟然只為70萬港元,折合每呎僅幾百銀,賣家夫婦還需向銀行找數甩身,是日本典型負資產的慘劇縮影。經濟失卻動力、銀行不肯撇掉巨額呆帳、及人口老化問題……都成為日樓死路一條的魔咒,縱使再面對圓匯勁平的誘惑,還是令人感到心淡。

美國嗎?校園區鄰近樓價最強,只有高租值才可承托多類型及勁高的稅率,再經過2009年金融風暴後的連年反彈,累計升幅已巨,而且彼邦面對著比香港大得多的加息壓力,縱使有經濟復甦的動力支撐,但樓價似已早早偷步反映,好消息落實後效應自然不斷減弱,心動不得。

加拿大又如何?更是位高勢危,強國人的購買力早已連年大消耗,近期更面對著一觸即發的次按問題,一家大型樓按機構突見資金大逃亡,火燒連環船效應正在暗暗醞釀,政府救還是不救?左右為難之餘,加元已悄悄步入下降軌,縱使樓價可以喘穩,但匯率則恐有損傷,失卻了投資價值矣。

英國樓已是比較好的了,去年脫歐公投只對樓價帶來短暫衝擊,不過具叫價力的交易,大都只集中在大價及優質物業上,靚貨亦早被香港及強國富豪掃得七七八八,餘下的一般房產,交投活力已明顯減退,上望可能只最多幾個%,但政經局面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隨時陷入另一下降軌度,值博率又是不高。

德國樓最為吸引,但在供應穩定、住房補助、租戶保護、及嚴厲法律懲處的四大金剛罩下,這套德國模式已是牢不可破,基本上投資及投機價值都欠奉,也成為了全球罕有的上樓烏托邦,炒賣絕不划算。

亞洲的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亦都屬雞肋性質,要麼便是外國人入市掣肘多多,要麼便是沒有長遠投資憧憬。至於強國樓嘛,更在鬼城及豆腐渣樓房陰影下,令當前的高樓價及高交易量顯得詭異難測,如此看來,雖則明知港樓亦深具魔性,但仍是令人比較感覺良好,也難怪面對怎樣的恐慌壓力測試,都未能將買家熱情降溫,是切切實實的lesser evil 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B8%AF%E6%A8%93%E4%B9%9F%E6%98%AF-lesser-evil-780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