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林Sir買樓十大考慮因素

經濟學者林本利(林Sir)今年1、2月,多次呼籲「落錯車」或有急切需要人士上車,並提出了當時置業十大考慮,若適宜置業的因素十項也是「剔號」,可扑錘買樓。

近期樓價開始有回落跡象,但林Sir暫時仍不贊同市民入市買樓,宜多觀望一會。不過,做定置業準備永不嫌早,若未來買樓機會再臨,大家也可參考以下十項考慮因素。

一、買樓住10年 自住日日賺

林Sir曾經計過數,對自住用家而言,即使買樓10年後樓價不升不跌,因供樓利息可獲稅務扣減,自住10年的每年回報約有3%,並且節省了10年租金支出。因此,沒有移民計劃,未來10年仍會留港自住才考慮買樓。

二、供樓可扣稅 投資暫不宜

一如前述,供樓利息可享稅務扣減,他認為有自住需要的用家,供樓好過租樓。相反,現時港樓投資價值不大,因針對投資者的辣稅甚多。

三、再上車較急 首置客等等

今年1、2月,他認為過去「落錯車」的人士較有急切需要再上車。但現時仍應等一等,觀望未來數月樓市前景。

四、新樓不實用 二手樓見使

林Sir不建議置業者買一手新樓,因現時新樓的實用率普遍只有七成,甚至更少。相反,上世紀80及90年代的住宅單位,實用率一般有八成或以上,相對見使。

五、考慮市區或已發展地區

林Sir建議,有能力的話,應購買位於市區或已發展地區的住宅,而非新界或偏遠地區的。雖然市區樓普遍貴過新界樓,但他認為節省到的上下班時間,物有所值。

六、高實用、無露台、厚內牆

林Sir建議大家找尋較高實用率、無露台及厚內牆的樓盤,務求買下的每一吋面積也用得着。

七、中小型單位 納米樓不宜

林Sir認為上車客宜買中小型單位起步,近年大行其道、實用面積少於300平方呎的納米樓,並不值得買!

八、供樓期漫長 入息需穩定

相信很少人能夠Full Pay買樓吧,為了長達20至30年的供樓歲月,置業人士入息穩定很重要。入息不穩定的人士,買樓的理財狀況宜再籌劃。

九、供樓負擔比率低於40%

林Sir認為,供樓負擔低於入息的40%才算合理。中原地產統計的供樓負擔比率7月為59.3%,顯示港人差不多以六成入息供樓,故林Sir認為現時買樓並不值得。

十、勿清倉上車 窮得只剩樓

買樓後不應完全「清倉」,令自己身無分文,千萬不要「窮得只剩下樓」!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窮中產的非理性消費模式

金融海嘯後的10年來,全球經濟出現巨變,市場遊戲規則改變,使貧富懸殊差距拉闊,生活模式在改變,大家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過渡到另一個世界。不少人會覺得,為何我爸媽年代大家生活都不覺吃力?現在社會進步了,感覺反而生活比以前更吃力?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社會富懸殊差距拉闊。幾十年前,左鄰右里大家的生活水準普遍很接近,我住的居屋可能十多萬,你住的私樓可能二十萬,不覺得質素有多大的分別,沒有特別大的要求/需求﹔ 消費市場上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家的消費模式也沒有多大的差異,生活得很和諧,不存在強烈的比較。數十年後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普遍生活質素大幅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選擇多了 (wide range of choices),即使是同類型的日用品或家庭用品,不同的選擇的價格差異可以是數十倍,同樣是吸麈機、風扇,Dyson與普通家品店的型號價格差異何只十倍,但Dyson在香港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身邊不少一般市民都可能擁有。這反映了什麼?不是Dyson的價錢親民,而是大家消費模式的轉變,筆者稱為「消費力錯覺」(Purchasing Power Illusion)。

現今世界的人們普遍不懂得自我分類,作出理性的消費決定(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on consumption)。所謂的自我分類,即是綜合考慮個人現時的收入及將來所能產生的收入再加上增長,亦即是個人的綜合消費能力的分類 (傳統分為基層、中產、富裕及富豪),從而準確地評定自己屬於哪個階層的消費者。即使未能做到綜合考慮現時及將來的收入,至少也應知道自己現時此刻是屬於哪一類別,再作出理性、相應的消費決定。

面對市場Wide Range of Choices,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出現自我消費能力誤判的情況十分常見,更有相當一部份人在作出消費前根本從沒考慮過自己屬於哪個消費類別及可承擔能力,最後出現收支不平衡,年介中年雖滿有計劃但沒有條件實行,甚或面臨退休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條件退休的人大有人在,但事實上亦是可以預期的結果。普遍人會抱怨香港樓價遠超負擔能力,政府沒提供足夠資源,沒有醫保,沒有退休保障。這可能是事實,然而不少人本身不是條件不足,不是貧窮,不是缺乏消費能力,而是消費前沒有準確評定好自己的消費者類別而作出相應而合理的消費,陷入中產貧窮的局面。

香港大部份人也會認為自己是中產,不是說不準確,但以現今社會來說,「中產」的範圍實在太闊,若以現今社會的消費選擇而言,說「中產」可分成十個階級也不為過。說家庭入息五萬元是中產,但同時家庭月入十多萬也是中產。有家庭每月開支是三萬,亦有不少家庭每月開支超過十萬(不少本blog讀者個案亦如是)。因此,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社會進步了,生活水準高了,消費選擇增加了是事實。以幼稚園為例,有免費的學券幼稚園,有每月2千元學費的非營利幼稚園,有3-4千元的私立幼稚園,也有5-8千元的名幼,也有過萬元學費的國際學校。事實反映偏偏有不少「貧窮中產」、「窮忙中產」爭相選擇學費高昂的名幼及國際學校。當然,負擔得起是沒有問題的,但不少家庭一邊讀一邊叫苦連天,但需知道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手機有6千多元的iphone,有一千多元的國產小米、華為,功能差異很大?對某些消費者來說可能是,但對筆者而言差別不大,但價錢可差得遠,但市場普遍消費者都是使用iphone級數手機,這反映了社會大部份人都富有了起來?不是,而是消費模式轉變。

香港住屋亦如是,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studio flat新樓,說穿了就是豪宅劏房,small lump-sum is king。當大家說買不起樓或換不起樓的同時,但剛剛又買了全套數萬元的Dyson系列去打掃那2-300呎實用面積的「假豪宅」私樓,用後將Dyson系列放入迷你倉。而事實上不少富裕家庭即使居住千呎豪宅,其實也只是用普遍的吸塵機或掃把去清潔家居。消費前要想清楚什麼是「必要」,什麼是「想要」。

現今的香港人喜歡比較,消費品要比較,學校要比較,住屋要比較,就連結婚擺酒,甚至影輯結婚相都要比較,別人去日本我要去歐洲,但又有多少人在做這些消費決定之前有想清楚自己其實是屬哪一個級別的消費群?有多少人的消費能夠理性地作出對應自己消費類別的消費?今天戶口裡有100元,不代表你就有100元的消費力,你今天消費了100元,那明天怎麼辦?今天你作出了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消費,將來你就得要作出犧牲,很公平。

財務自由是一個相對的狀態,是被動收入與開支的角力。一個每月開支二十萬的家庭要財務自由,被動收入每月就不能少於二十萬。魚與熊掌,你想要「今天的享受」還是「明天的自由」?相信每個人的答案也不同,但這是你的選擇。

https://www.baby-kingdom.com/finance/%E5%AE%B6%E5%BA%AD%E7%90%86%E8%B2%A1/%E7%AA%AE%E4%B8%AD%E7%94%A2%E7%9A%84%E9%9D%9E%E7%90%86%E6%80%A7%E6%B6%88%E8%B2%BB%E6%A8%A1%E5%BC%8F-7708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錢與事業

錢與事業 
人在中環: CK

錢跟事業,到底哪一樣比較重要?我想,絕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應該是前者吧。我都有錢了,還要事業來幹甚麼?如果我有錢,我就必定選擇甚麼也不做,去嘆世界好過啦!真的前世未辛苦過嗎?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所以會這樣想。但那些好有錢的,或是一出世就已經好有錢的,我發覺往往都不是這樣想。錢反正有了,也有得不太困難,自然希望自己有事業。對很多人而言,事業是能力的指標,雖然這個看法其實很膚淺,但當他們甚麼都有的時候,自然會對「還未有」的有所追求。


近年,紅色資本進佔這個城市,令到不少在這裡營商的人舉步維艱。營商困難,令很多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差,但與此同時,物業與及資產價格卻不斷向上,於是讓很多商人,都出現了身家暴漲,同時事業暴跌的情況出現。你可能會以為:「唉,錢多咗咁多,都應該開心啦!」錯啦,開心,也許在數銀紙時是有一點點吧,但更多發生的是心理不平衡。面對這個兩極的變化,我倒見到不少人一時間適應不來。


錢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若然你不夠清醒,往往會被「迷惑」的。當你錢越多,就會越覺得自己應該擁有特權。我有一個商人朋友,十年前認識他的時候,他公司應該大概有近500人。10年過去,因為他投資了大量物業,他的身家自然也暴漲了。可是他的生意,卻越做越縮。到現在,我想大約只剩下二十多人左右。


暴漲的財富讓他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應該高高在上,但當他的財富越來越多的同時,他對自己公司的下屬,卻變得越來越刻薄,也越來越不近人情。他的理由是,平日他炒炒賣賣賺錢這麼快,但他公司的同事為他賺錢卻這麼慢,因此他認為他的下屬們都是沒有「價值」的東西。這大概是典型金錢沖昏頭腦的個案,生意艱難,公司上下其實更應團結抗敵才有生機,但朋友對下屬的態度,差到一個程度,是稍有能力的都不願留下,而最後留下來的,都是那些唯唯諾諾的人。結果變成一個惡性循環,生意自然也越做越差了。


正當大家都以為,朋友的焦點早已不在生意之上,反正炒賣都讓他賺得夠了,但原來他內心卻很介意,自己的生意縮到這樣小的規模。生意是他父親留給他的,接手的時候還是很好的,圈內的朋友都暗笑他敗了祖業,對此,他是非常非常介意的,而他的情緒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困擾。


讀著這篇文章,可能你也在暗笑這位朋友吧。很有錢的人確實也有他們的煩惱,而且對他們困擾的程度往往超乎想像。只是看在我們這些平凡人眼裡,一切都只是自尋煩惱吧。

AM730 11/9/2018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Workplace/%E9%8C%A2%E8%88%87%E4%BA%8B%E6%A5%AD-141457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應讓孩子 有自己的時間

C觀點: 施永青

由珠海學院何濼生教授所做的一次調查發現:九歲以下的學童的快樂指數出現明顯的下降,由去年的7.3跌至今年的6.94,比十歲的兒童還要低。這種情況並不普遍,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兒童都是年紀愈輕就愈快樂,世上大部分地方都如是。

何教授認為,這可能與近年社會上流行「要贏在起跑線」的說法有關,以致不少家長提前把學業的壓力加諸於學童身上。除了要孩子完成學校的課程要求外,還要孩子參與各式各樣的課外學習,有學樂器的,學跳舞的,打功夫的,練游泳的,學外語的,排話劇的……把課餘的時間安排得密密麻麻的,叫兒童幾乎沒有可供自己支配的空閒時間。

然而,今次調查卻發現,愈多空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就愈容易感到快樂,愈覺得活在世上很有價值。香港有些家長過度望子成龍,不想他們輸在起跑線,把他們所有的時間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結果孩子卻發現這生命好像已完全被人支配,沒法隨自己的喜好作選擇,以致覺得生命已不再屬於自己一樣,試問這樣的生活怎會快樂?

我年輕的時候,父親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工作,母親除了做家務之外,還要穿膠花,沒有多少時間照顧我們,令我們有很多供自己支配的時間,可以自尋樂趣,童年的生活至今仍充滿快樂的回憶。

我們上山捉「金絲貓」,在山坑裏學游水,爬上樹掏鳥蛋,或在坑渠蓋上射波子,甚至拉幫結派在朋輩中進行權力遊戲。從中的得益,對我長大後的事業發展,亦有不少幫助,我並不覺得用這樣的方式起跑有多大輸蝕。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作了人生一項重要的選擇。我發覺給先生打手板不外痛三分鐘,但若要完成學校安排的功課卻要花兩小時。為了可以多兩小時自由時間,我選擇了痛三分鐘。

我發覺,人被安排工作的時候,只會交代一下算了;但人若是自己作了選擇,就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責任感。我決定不做功課後,開始擔心學業會追不上,如果要留級,就會令父母傷心。所以不做功課後,我反而自覺地關注老師所教的東西我是否明白;我會主動地尋找不足,令自己的學業不會與其他課程脫節。

這個經驗對我的人生很重要。人生不外是一連串的取捨。人應該獨立思考,勇於按自己的需要,作出客觀條件可容許的選擇。人作出選擇後,就得面對自己選擇的後果,想辦法去解決因自己的選擇而引發出來的問題。從年輕時就有機會作這種鍛鍊,對一個人的成長很有幫助。

然而,當父母把子女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子女根本再沒有機會作自己的選擇,亦不用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責任心,亦不容易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的專長。此之所以,我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這樣,孩子就不得不直接面對自己的生命,要自己作衡量,自己作選擇。時間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學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等同學會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這種經驗比參加課外活動有益得多。

28/08/2018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6%87%89%E8%AE%93%E5%AD%A9%E5%AD%90-%E6%9C%89%E8%87%AA%E5%B7%B1%E7%9A%84%E6%99%82%E9%96%93-139332

冒小風險

自強不息: 曾錦強

打工的時候,上司雖然很滿意我們的業績,但總是認為我太保守,業務沒有太大的驚喜。但我仍我行我素,始終沒有給他太大的驚嚇。創業後,很多人認為我有冒險精神,但我還是比較認同我舊上司,我做事其實很保守,只願意冒承擔得起的小風險。

當年做這個看似高風險的決定,其實是計算過的。廣告是輕資產行業,創業並不需要太多資金,只拿個人財富很少的部分出來。即使一敗塗地,也不用憂柴憂米。我只投資於自己認識和理解的業務,如果搞不懂的,我寧願錯過機會,也不會冒險。而且定下嚴格的財務準則,保持健康的現金流。雖然保守,這6年間盈利還是升了接近20倍,可見增長不一定來自冒險。

每次銀行要我做投資問卷,結果都證實我是進取型,因為我除了預留小部分流動資金做生活費儲備外,基本上全數投資到股票和物業市場,股市從33000點跌到28000,帳面上應該損失慘重。但我根本不記得平均買入價是多少,所以對任何熊市也沒感覺。而且這些投資已經累積了接近20年,帳面上應該仍有不少利潤。我只知道無論股市升跌,股息收入總是呈上升趨勢,創業後只象徵式出糧,也是靠股息和租金收入支付了大部分的生活費。

風險並非來自外在因素,而是是否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而結果不符預期的時候,是否能承擔。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結果是承擔不起的話,即使做公務員,只存錢入銀行收息,也是高風險行為。

28/08/2018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5%86%92%E5%B0%8F%E9%A2%A8%E9%9A%AA-139530

善解人意總被欺負是個偽命題

戀愛小天后: 伍諾韻

曾經一度,我也以為作為善解人意的一方注定沒有好下場,至少,非常蝕底;後來終於長了點智慧,恍然大悟「善解人意總被欺負/辜負」是個偽命題。

街頭智慧教育你「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愛哭的寶寶有糖吃」,這當然不無道理,其中就包含了「扮豬食老虎」、「放長線釣大魚」、「欲拒還迎放風箏」等等策略,而這些策略都是建立於一般「正常」男人渴望被需要、被仰慕的特質上。

在這樣的前提下,三姑六婆告訴你,擁有善解人意這本該屬於優點的性格,最後只會跌入「隨傳隨到,用完即棄」的命運裡,或成為萬年後備,在緊急關頭也必然選擇犧牲你,因為你善解人意啊,犧牲你的成本最低。
經驗告訴我們,好像真的是這樣。

但問題是,既然善解人意,那代表頭腦應該不會太壞吧?我們很多時都在善解人意前先加上聰明伶俐,對不?既然頭腦沒壞掉,為啥你要對不好(很多時是壞透)的人用上你的善解人意呢?

為甚麼要對撒謊成性、左右逢源的人表達你的善解人意呢?因為你認為擺出善解人意的姿態,有機會感動對方投向你的懷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過是虛假的善解人意,本質還是「扮豬食老虎」那一套策略。

把良好的本質用在不好的人身上得到壞的結果,然後怪責良好的本質,忽略不好的人,是不是傻?

我們要做好人,但不是做爛好人,這兩者之間有巨大的差距!

28/08/2018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5%96%84%E8%A7%A3%E4%BA%BA%E6%84%8F%E7%B8%BD%E8%A2%AB%E6%AC%BA%E8%B2%A0%E6%98%AF%E5%80%8B%E5%81%BD%E5%91%BD%E9%A1%8C-139549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剝蝦論

大S一句「食蝦一定要男人幫你剝」(其實大S是引用她媽媽說的話)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有人疾呼「公主病啊!」也有人說「就是有人願意寵她怎麼了?」

如果單聽「食蝦一定要男人幫你剝」這句說話,順理成章會想像這種畫面──女人坐在那兒,嘟起嘴撒嬌說「我要食蝦,幫我剝!」然後男人任勞任怨地伺候女人,這畫面確實……不大好看,不過把大S那條視頻看下去,她並沒有要求男人替他剝蝦,只是假如有一盤蝦在她眼前,男朋友/老公「不幫我剝我也不講,他如果幫我剝我就吃」;就是她不提出要求,也不吃,假如男人自動自覺替她剝,她便順著吃。

所以大S大概是對蝦不十分熱衷吧,有點像我非常嫌棄蟹、BBQ等,覺得花一番功夫弄得一雙手油油膩膩才能吃那麼一丁點肉實在太麻煩,一般吃大閘蟹、BBQ這些聚會我都是直接推掉,但有時有人再三說項,說替我剝、替我燒,我也可能順著出現,「理直氣壯」被伺候。

說到底就是對那件事的興趣太低,如果換作十分喜歡的東西,必然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當然,大S對身旁女士自己剝蝦表現得十分驚訝也真是有點……女王feel。

還記得《太陽的後裔》裡的名句嗎?「戀愛就是明明可以自己做的事,卻要對方幫你做。」戀愛的時候,連水樽蓋也要男友替你擰開,為了享受被寵愛的感覺,弄得生活不能自理般,退一步看都是忸怩作態。

但又如何呢?戀愛結束時拾回基本生活能力就是了,怕就怕切換不回去而已。 

21/08/2018 AM730 戀愛小天后: 伍諾韻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Lifestyle/%E5%89%9D%E8%9D%A6%E8%AB%96-138533

(註: 睡眠者效應/Inception會令人類返唔到轉頭,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權術

權術

當你做老闆的時間夠長,累積了大量處理員工問題和糾紛的經驗之後,你總會懂得一點點權術。這些權術很好用,用了,老闆覺得放心,因為同事們的問題都影響不了老闆的管治和威信,而且老闆永遠都可以站在「公就我贏字就你輸」的位置。權術運用得好,老闆眼見同事們變得貼貼服服,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除了心安之外,還容易產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同事們在不自覺間被你的權術操縱了,而作為操縱者,感覺是高人一等,也自覺聰明過人,總之是自我感覺良好。

管理的權術,很大部份來自分化和威嚇。好處是能保持表面上的太平盛世,當管理目標是穩定壓倒一切的時候,權術運用便好像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被分化的同事們每日勾心鬥角、內鬥不斷、互相踐踏,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上企業很太平,而管理者的權威也不會受到威脅。尤其是在市旺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覺得有問題的。權術的壞處,是被管理的人變得生產力低下,時間都放在內鬥和互相指責上,創意之低更加不在話下。由於管理者的權威在權術保護底下變得不易被挑戰,若果管理人在決策上出了錯,撥亂反正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這些問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不易察覺,但當市況波動,又或者受到外來者衝擊的時候,這種文化往往讓企業不堪一擊。

我認識不少老闆,對自己能「有效」地運用權術感到沾沾自喜,認為這是經驗和智慧的表現。然而,權術這回事,只要你在管理位置坐得時間夠長,你必定會學懂的,就像小孩子總有一天會學懂走路一樣,不見得有甚麼值得自豪。然而去領導一盤生意、一個團隊,選擇去運用權術其實才是easy way、是懶惰的做法。權術讓你變得安穩,幫你粉飾太平,但這樣之下的團隊永遠無法發揮到盡,而且在風高浪急的日子變成一盤散沙。

有些人不肯運用權術,堅持對同事、對夥伴坦白。不是他們愚蠢,更不是他們不懂;而是他們不願意選擇那些看似容易,但其實副作用甚大的權術操作。他們寧願選擇the hard way,透過努力的溝通和自己的感染力,去凝聚一個團隊。過程必定是困難,而當中亦有不少人失敗收場,但選擇透過hard way去完成任務的人,往往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21/08/2018 AM730 人在中環: CK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Workplace/%E6%AC%8A%E8%A1%93-138570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練」爆美麗華的美事 & 賭馬天才莊永昌

近期多隻香港老牌磚頭股都大大跑贏大市,其中四叔旗下的美麗華酒店(071)亦一改慢郎中步態,勇闖十年高位,亦同時勾起了股場奇才莊永昌的傳奇長相廝守美事。

莊永昌為人低調,但名字則響噹噹,天生一副精密頭腦,不僅股場每有大斬獲,連玩撲克及賭馬都專業精通,側聞單從馬會手上便掏去逾10億元,連自信心爆棚的叻哥,亦都乖乖誠心謙稱他為大師。至於莊在近年股場中最矚目的一件盛事,便是6年前成為電訊盈科(008)私有化事件中其一重要摸底對象。

事實上,莊永昌的股場勝事,跟其在撲克及賭馬的博弈故事比較不算奇特,亦帶有濃烈的維權色彩(維股票應有的權),最關鍵是出擊對象必定具備被低估或隱藏的豐厚資產、及穩定的收入,跟股神的價值投資法類近,而且莊每次落注必大,得不到最大回報前亦絕不退讓。八十年代,他便曾勁入大新、公和、嘉宏、及新昌地產等股份,這些股份其後都不約而同被大股東建議收歸私有,基於莊手持股量舉足輕重,自然亦相繼被對方主動約見摸底。

買美麗華,則是莊最長的持久戰,早於91年,他已看穿這隻股份禾稈冚珍珠,以平均每股5元多收集了5,760萬股,佔權近一成,成為最長期的第二大股東。到93年,四叔曾建議以每股17元將其私有化,據悉期間及其後都曾跟莊多次密斟,但莊仍是堅持不到價不賣,而這隻股份亦步入了長期大落後常態,惟莊持股25年至今則仍一股未放!

美麗華周身寶,旗下除擁尖沙咀美麗華旗艦物業群外,還持大批香港及內地商住物業,身價不菲,且派息穩好,過去廿多年,平均每年派息4角,以此計算,莊單是收息已是每股逾10元,至今連價帶息已贏了近四個開,以長線投資角度而言,未算彪炳,尤其以莊的輝煌戰績而言。然而,6月結止,美麗華每股資產淨值25.2元,手持每股淨現金逾3元,再加上四叔過去十多年增持不斷,最近更言明今年是恒基系收成期,弦音處處之餘,股價又突見價量齊驅,實已看不到不繼續「練」落去的理由了!

3/10/2016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3%80%8C%E7%B7%B4%E3%80%8D%E7%88%86%E7%BE%8E%E9%BA%97%E8%8F%AF%E7%9A%84%E7%BE%8E%E4%BA%8B-18179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談人生

假如我們將人生量化做一條數,除了祖蔭等實質資產,還將天賦、能力、出生背景、運氣、際遇等天生或非物質當做人生的資本,那就解釋到某些現象。
有些人或樂觀或任性,做事不經大腦,看似和貧富無關,但其實多數是人生資本厚,有錢就是任性,你幾時見過二世祖會擔心生活。又有人聰明能幹,以為別人不夠努力,或提供的建議忽略別人能否做到,缺乏同理心,正如富二代同你講努力就可以FULL PAY買樓。又有人誤將人生資本厚當成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樂極生悲,或當資本消失,承受唔到,一沉不起或自毀。有父母以為贏在起跑線,為子女建立connection, neighbourhood,但其實只是增加人生資本,二世祖永遠不會珍惜。

只有經過自己思考得來,配合自己能力去立足社會,將人生資本昇華做智慧,這才是實在和屬於自己。即使因出事而令人生資本減少,都應付自如。以下是蔡東豪的與錢對話一書啟發出來。過程做錯,短期成績驕人,是騙人的運氣,很可能是輸鑊甘的開始。過程影響結果,奈何短期內甚麼事情也有可能發生,怎扎實的過程也可能導致失誤。我們承認運氣的存在,偶而提醒自己,分析結果和過程的互動,已經是了不起的自覺。過程跟結果最大分別,是過程受控制及可重複。受控制及可重複的重點是有得學,有得練,不是靠應變,智慧也是。

另外人生有不同資本,很多人忽略心靈資本,面對需要消耗意志力和心力的事情,我們應做的事是減少作出決定,或減慢消耗速度。換句話說,不要時刻想著克服某些東西或用蠻力壓過去。當事情變成一連串須作出的決定,而每個決定都困難,自制力或心力很快用乾。

不須作出決定的意思是:一、依照規律,能夠每日夠鐘自動做。把決定變為自動波,養成習慣,我們便可以保存意志力。首先不讓自己出現在壓力源面前,靠的是把壓力源從日常規律中掃走,或不要陷入死地。我們知道不容易鬥過壓力源,所以儘量避開,即使跟壓力源狹路相逢,確保以最高意志力迎戰。

二、停一停,想多一點。例如寫作是不停作決定的過程,寫作過程遇阻礙,俗稱stuck,很難以蠻力壓過去,因為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這時候作者會出外行下、聽音樂、食點東西等,後退一步幫助作者重整思維,或突然看到之前忽略的問題。所有作者都知道行開一下的神奇力量,同一段文字,隔一段時間再看一遍,感覺不同了,之前stuck的痛楚突然消失。又或者行開一下也沒用,依舊stuck,我沒有別的方法,只知道再用蠻力也解決不了問題,或者須變陣,甚至完全改變方向。

三、專注下一步/見步行步。「下一步」對行山者有特別意義,因為行山者腦裡想著的,是下一步。筋疲力竭時,想下一個山,可能選擇放棄。由現在至下一個山,可能須行幾千步,想起人都癲,不如不多想,只想下一步,下一步容易都多,因為就在眼前,這一步在我們控制之內,提起腿踏下去便成。或者已倦到想退出,但踏出一步,仍勉強可以。不管用氹、用兇、用嚇,說服自己行一步,然後再一步,一步加一步,到了下一個山。定下長遠目標是好事,但我們須謹記兩件事:一、久不久想下長遠目標便足夠,因為長遠是很遙遠,專注下一步實際很多;二、長遠目標可能會變,現在太在意,甚至下定論,是不恰當。可肯定的是,由現在到長遠目標,過程中一定出現挫折,今日以為的終點,可能不是最終目的地,與其想得太多,不如專注下一步。下一步不會騙你,在向你招手,大力擁抱它吧,它最信得過。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薯伯伯】談談抑鬱和自殺

【薯伯伯】談談抑鬱和自殺

說起自殺問題,有件事從來沒有跟身邊家人或朋友說過,現在忽然一提,最熟悉我的親友,也許會覺驚訝。一直沒說,只是覺得沒必要說,大概一年半前,才首次跟最好的朋友談起這個話題,而且是談到別人的事情才順便提到自己經歷。

我在中學二年級時遇上交通意外,同行朋友被捲入車底,重傷死亡;我則雙腳折斷,頭骨爆裂,腦有瘀血,留院39天。車禍過後,有意無意之間,會想到自殺這個話題,從來沒有實行過,但幾乎每天都會想到。這種感覺維持到中四下學期就慢慢消失。現在回想那年頭,自己應該有點創傷後抑鬱。

記得車禍後一年多,學校午飯之時,我不會跟班裡任何人去午膳,有次我獨自坐在餐廳一張四人桌,忽見三名同班同學進來,當時全場滿員,只好跟我搭枱。雖然坐在同一張枱,但我沒有主動跟他們說過半句話。

後來我看了一些探討抑鬱的書籍,當中提到斷絕自己社交圈,加上不時想到自殺,就是抑鬱的表徵。那時我根本不知甚麼是抑鬱,更不知道自己可能有抑鬱,只是覺得有點不開心。我是直到2003年,張國榮死後,才知道原來抑鬱跟悲傷是兩回事。

九零年代的香港,心理創傷治療,屬新鮮事,我只看過一次心理醫生,在醫院期間,我阿媽經常偷買家鄉雞黑椒薯蓉給我吃,但沒跟醫生說清楚,護士見剩飯太多,誤以為我有厭食症。那次跟心理醫生談了好一會兒,報告上說我對車禍後的生活有適當預期,狀態良好。也許她的評估是對的,因為我大概到了中四下學期之後,就沒有任何自殺念頭,只是中間還是有個漫長過程。也許是自己逐漸放開,也許是因為自己很幸運,找到可以傾訴的朋友。總之,轉變的過程很漫長,也很微妙,連自己也不為意。

每個人的情況都可能不同,所以我只是用自己的心態,去寫一些感受:

1. 記得有次另一名不太相熟的同學跟我說:「點解你成日都咁開心嘅?」我當時覺得,你真的不了解我。也許,有抑鬱的人,表面看起來,可以是很開心,很正常,而且不是裝出來。

2. 車禍之後,有些人總會用很奇怪的理由或邏輯去開解我。我心知那人好意,我真的知道,所以別人不需要再重複說別人只是出於好意之類的話。但是這些好意的說話,卻難以在我心中引起任何共鳴。車禍後兩星期,得知好友死去,我難過哭泣,腦外科病房的護士長就跟我說:「你以為自己好慘?之前有個女仔被泥頭車壓爆頭,佢咪重慘,佢屋企人咪重慘……你要好好活下去。」這些說話,縱是好意,對我來說,卻全是廢話。

3. 抑鬱是奇怪感覺,我知抑鬱負面,它使你忽然冷感,無故悲傷,詭異的是,好多人不知道,其實抑鬱是有癮頭。吸煙者明知抽煙不對,還是會抽;若有抑鬱徵狀,或多或少都會知道這種想法對自己有害無益,但還是會忍不住繼續去想。有時甚至每晚憑空想像,讓抑鬱感覺佈滿全身,想像身周的人一個一個離開,想像得躲在被窩裡淚流滿面。這種負面感覺,卻又弔詭地能給我一點安慰。任何勸你停止感受抑鬱的建議,都是無效。如果有人說:「唔好諗太多」、「早啲瞓啦」、「時間會沖淡一切」、「你重想點?」,又或者更膠的一句——「神自有安排」,我都覺得那人活於另一個跟我不同的次元空間。

4. 抑鬱,雖然看起來很負面,但其實會讓人有快感或快樂,不知情的人大概會覺得很變態。抑鬱的過程中,自主意識非常強烈,不是純粹處於被動狀態,很多人生的念頭、思維,都可以在抑鬱的過程裡做出深刻的反思。尼采原來曾經說過:「自殺的想法是很大的安慰:多虧它,人們才能經歷許多黑夜。」我有時想,如果人類經過千百萬代的演化,仍然保留抑鬱,也許它真的有存在價值。

5. 承上一點,抑鬱的過程,感覺頗像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所說的「主體思想」,即認為自己有改變命運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潛在於自身。正正因為我的意志可以隨時讓自己停止抑鬱想法,這種短暫的能力,造成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錯覺,沒意識到需要在外界尋求幫助。就像煙剷總會跟你說自己與別人不同,別人才是有煙癮,他則可以隨時72小時停止吸煙,所以自己沒癮,不必戒煙云云。

6. 我與臨床心理醫生的對話,印象頗深,因為那次是車禍以後,第一次放下戒備,說一下心底感受。醫生沒評論或批判我的說法,只是點頭、聆聽、寫筆記。她成功讓我覺得,她想了解我的想法,所以想花時間聽我的話。可能她受過相關訓練,知道根本不用去開解別人,聆聽就足夠。

7. 我回顧自己的轉變,算是非常幸運,身邊有些願意聆聽的朋友。剛才提到在餐廳裡同桌而不往來的三名同學,其中一人後來成了我非常要好的朋友,至今仍是(這篇文章最初其實是寫給他的Facebook message);另一人在中學時期也非常相熟,直到畢業後才轉淡。中學時代,擁有最多的就是時間,煲電話粥數小時,煲到睡著了。有些人以為聊天一定是交換資訊,但那只是表象,正如北韓發射長程彈道飛彈也不一定是對外攻敵,我找朋友聊通宵不一定是聽他或與他分享故事,也許只是尋求安全感和慰寂而已。

8. 聽到別人對我訴說他的悲痛或哀傷,我的心裡也同樣覺得難過,但是因為自身的經歷,我總不願意去安慰別人,有些人可能以為我冷漠,其實不盡如此,我只是覺得安慰沒有作用。抑鬱,雖然說有藥食,但又似乎無藥可醫。如果要幫助有抑鬱的人,或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既不必覺得在幫助他,又不可以嘗試改變他,不要抱著開導他的心態,更不要分析或批判對方的想法。當對方走出抑鬱,抑鬱者也許連自己也不察覺;聆聽的過程漫長,長得你誤以為自己束手無策。但會有用的,可能你不察覺而已。

新聞上看到多宗學童自殺,學童的母親走到殮房認屍,激動得昏倒過去,聽到這類報道,總覺非常難過。我真的很希望,那些看不見出路的同學仔,能找到聆聽他們的親人或朋友,或者起碼給別人聆聽自己聲音的機會。

數年前我打電話去車禍時死去的同學家裡,約了他媽媽出來飲茶。臨走之前,他母親忽然對我說:「我見到你去旅行,就好似見到自己個仔去旅行。」說起失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她還是哭成淚人。一個人離去,不論走的原因是外在還是內在,就算過了數十年,卻一直是最疼愛自己的人心裡一道疤痕。

假如離去的原因是內在,若然只是暫看不見前路,想走最後一步,可以的話,不如再多忍一會吧。

撰文:薯伯伯 (06/08/2018 iMoney)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131134/%E3%80%90%E8%96%AF%E4%BC%AF%E4%BC%AF%E3%80%91%E8%AB%87%E8%AB%87%E6%8A%91%E9%AC%B1%E5%92%8C%E8%87%AA%E6%AE%BA

勉強無幸福

為人父母當然想子女好,但如果只有你覺得好,仔女唔覺得,你會迫佢認同你,定係退一步俾自由佢揀呢?好多父母過唔到呢關,覺得迫咗佢先算,咁就大錯特錯啦﹗

最近有世姪女同我訴苦,話阿媽唔准佢出夜街。佢剛剛中學畢業已經18歲,去街去到凌晨的話,阿媽又鬧又喊,永無寧日。我於是問阿媽點解唔准,阿媽就話因為阿女講大話,最初話10點回家,點知最後去到凌晨兩、三點。

我一聽就好認同,係認同阿女。阿女講大話,動機係咩?係因為逃避阿媽的責備,如果阿媽俾佢去夜街,自然唔需要講大話啦;講真話就唔俾去,惟有迫住講大話囉。

有交帶和照顧自己

好多人可能覺得我講緊歪理,但其實阿女都18歲,佢真係要去夜街,你可以點呢?就算佢去到唔返屋企,你報警都無人理啦。

阿媽唔俾去夜街,背後可能係擔心阿女行差踏錯,或者怕夜晚危險。老老實實,要行差踏錯日頭都可以錯;去夜街危險,人人都危險架啦。我就會教定阿女如何避開危險,行大街唔好行小巷,亦會要求佢報告行蹤,做一個有交帶的人,照顧好自己,咁就足夠了,一味唔准佢去,到30歲都可能唔識保護自己。父母一直鬧一直唔准,親子關係唔會好,當子女真係不幸去夜街時遇到壞人,你估佢仲敢返屋企講?佢會覺得你一定責備,而唔係支持佢。

記得我阿仔讀高小果陣,好沉迷玩《跑ONLINE》,有時甚至玩通宵唔瞓覺。我無唔准佢玩,因為根本無可能,我亦無責備佢,佢怕你鬧,咪唔喺你面前玩,你一轉身又玩過。

待機會教 幫助成長

如是者阿仔沉迷了打機近兩年,當時如果我忍唔住,可能都會喝佢熄機上床瞓覺,但我每次都好有愛好溫柔咁,勸佢唔好打咁夜,因為迫佢鬧佢,只會令佢有事唔敢同我講。

果然有日阿仔突然無打機,坐喺度喊,我問咩事,原來佢被人呃光武器,網上欺凌。我一句都無責備佢,反而同佢分析點樣公平地交易,點樣保障自己,點知對方係咪值得信,最緊要被人呃完,唔好再犯同樣錯誤。

子女沉迷打機,你會選擇迫佢定由佢?如果呢個話題令你地關係愈來愈差,惡劣到無偈傾,甚至變成敵對,當佢遇到問題困難唔敢話你知,咁呢個先係問題。到時你幫唔到佢解決問題,亦幫唔到佢成長。

阿仔最後慢慢無再沉迷打機,回想當日,好彩阿仔被人呃過武器,咁我先有機會教精佢如何小心騙子,否則大個上網先被人呃裸聊,响WeChat遇到倫敦金美女,咁就仲慘啦!勉強無幸福,等佢自願啦。

撰文:財叔
欄名:財叔小理 (10/08/2018 iMoney)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135074/%E5%8B%89%E5%BC%B7%E7%84%A1%E5%B9%B8%E7%A6%8F

財自目標vs.生活享受

話說有朋友發現我換了車,問:「好新呀,這是否全新車?」我回應:「的確好新,但不是新車,是經理車。」朋友:「幾多錢?」我告訴價錢後,他說:「有錢仔!」

不知朋友的意思為何,這句話令我顧忌,因為聽起來有「亂花錢」的感覺。而我總愛「應花則花」,這讓我反思「想要」與「需要」的問題。

繼續駕着20年車齡的舊車,生活上也不會有何大問題。舊車是一輛普通私家車而不是高身七人車,太太與小朋友上落車時可能會辛苦一點,這是主要的換車考慮。其實,香港的公共交通發達,沒有座駕也絕無問題。

買車養車當然比沒有車的開支為高,而不換車,甚至不買車,生活又不會出現大問題,這顯然是「想要」多於「需要」。從節省支出角度看,應把車賣掉吧。然而,每每從生活基礎出發去思考問題,未必最有效地提升生活質素。

以前我經常說,財務自由這目標是重要,但也要有適當的生活平衡,因為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回頭。

生活質素 沒有絕對

試想,做「苦行憎」數十年換來年老才有財富,到時想遊樂也沒有力氣了。最可悲的情況,年少時苦幹搵錢,捱壞了身子,賺來的錢到年老時拿來睇醫生。所以整個人生的生活質素,值得花點心機去照顧一下。

如情況許可,所花的支出比例佔收入或資產不算高,同時又能大大改善生活質素與滿足個人喜好的事情,也算值得。舉例,當你每月收入一萬幾千,卻要天天吃大餐,這要小心影響財務自由計劃。但當你有一億幾千萬身家,刻意天天捱麵包,而你總想吃大餐,卻因想省錢而不吃,這就影響生活質素了。

因此,收入、支出、想要、需要、滿足感、生活質素,都是相對,沒有絕對答案。當你用一些足以影響你財務的金額去滿足消費欲時,要認真想清楚帶來的好處到底有多大。

有位朋友經常買靚車,每每落地過百萬元。有次發現他一輛耀眼的車駕不到一年就換,新車買入,舊車賣出,問問才知這樣一買一賣帳面蝕不少,金額差不多等於我新車價錢。

省錢花錢 平衡學習

這位朋友頻密換車,原來也不算最經典。另外有位朋友,平日駕着一輛Tesla,非常耀眼,一天看見這朋友駕著一輛Mini Cooper,心想,他的Tesla不是買了不久嗎?何解這麼快換車?誰知原來這位朋友不是換車,而是同時有兩部車呀。

追新車、養兩三部車,如果你是富二代的話,又或者花來花去「面果浸」(即花錢金額相對身家比重很少),這不算甚麼問題。但如我認識這兩位朋友,普通打工仔,未有實現財務自由時,這些事情的代價不輕,而換來的生活質素不見得高了很多。

近年車位緊張,價錢也炒到飛天,車位供不應求的時候,多是因為經濟好,多了人養車,車主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時下不少年青人因為物業市場「上不到車」,於是就轉向買車,橫豎做不到業主,不如做車主,也算是「上車」吧。

買車養車,對初出來工作不久的年青人來說,支出不算輕。這個動作,似是改善了生活質素,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對自己好一點。可惜的是,座駕始終難以提供正現金流,亦難以升值,在人生早期吸納這些「負債」,這令財務自由目標愈行愈遠。

享樂了,對自己好一點,但反過來看,長遠來說是對自己差了。這個生活平衡是一門藝術,人人處境不同,想法亦不同,還要照顧身邊人的感受,所以不能三言兩語說清。

撰文:止凡
欄名:百萬Blogger (03/09/2018 iMoney)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129988/%E8%B2%A1%E8%87%AA%E7%9B%AE%E6%A8%99vs.%E7%94%9F%E6%B4%BB%E4%BA%AB%E5%8F%97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隱世股神

隱世股神 授發達秘笈 靠供股掘金 收藏數千張股票

【財經人物】寫投資的書,坊間有很多。自稱股神的人,也不少。
但能夠將辦公室改裝成股票收藏室,將數千張股票封箱,再以字母分門別類,方便翻查,相信只此一人。
投資股票三十年的Henry Chan,白手興家,小時候一家八口住板間房,典型的獅子山下故事。由買第一隻股票置地開始,他從較冷門的供股中參透搵錢秘訣,進而在股票市場,以各種投資工具賺錢:藍籌、細價股、莊家股、供股,及近年賺得最多的新股。每一類,他都有自己的獨門理解。
高手藏身民間,Henry不介意分享投資秘笈;因為他認為,年輕人不能成為另一個自己,也應當在這個買不起樓的年代,學識理財為財富增值,作為未來生活的保障。
記者:區嘉儀 余曉芸
攝影:晉平安 鄭佳傑

「滙豐H嘛(編按:Hsbc),要搵下,呢度我哋排字母嘅。」「C就人壽(編按:Chinalife),摷下佢先。」「原來長江實業都喺度……」「招商呢度,慢慢執出嚟,沽咗佢!」眼前是一片股海,Henry也顯得茫然。在他灣仔的辦公室,放滿一個個紙皮箱,內裏是他分門別類安放的股票,「都係多到唔記得㗎喇!」他枱頭另放有一叠厚厚的股息收據,相信去年收息已過百萬元。
Henry是白手興家,住板間房,中學畢業後沒錢,只能日間在會計師樓做學徒,晚間供自己讀大專,無錢交學費時還要搵人借。其間與學校恩師研究炒股心得,「我第一隻買嘅股票係藍籌置地。」戰績慘敗,但從此愛上投資。為他帶來第一桶金的,除了炒股,還有「供股」。
在「供股大王」手上賺錢
話說,早年股壇有種完全合法、低成本及零風險的供碎股方法。有投資者睇穿上市公司的「碎股額外供股可獲優先處理」機制。為方便持碎股的股東在市場買賣,上市公司會額外派發他們足一手的股份。投資者為此「斬碎」股票供股,而由於供股價往往較市價折讓,通常大有斬獲。例如中國財險(2328),因常要湊足資本充足比率而多次供股,曾試過市價10.2元,供股價5.38元,近乎半價。
「幾十年前初出道,供了隻川河,一賺就8萬蚊!當日我第一層三百呎樓,都只係要23.5萬。」手頭的大量股票,日積月累,就是這樣賺回來。現時他仍有做供股,這些公司通常急需資金兼在股價低位,供股價有一定折讓,Henry利用這價格低潮投資有潛質的公司。
對他來說,最刺激是曾在「供股大王」官永義手上賺錢。當年他趁永義實業(616)98%貨源歸邊時跟供,結果股價爆升,回報九十幾倍。「好彩箒,長遠褲都俾佢除埋!」Henry曾在莊友堅的關連公司身上輸過,如當年的福方(885)、合一(913),為此這些「玩家股」,Henry都為自己製作一幅關係圖,從此遠離。

長揸股票要睇揸弗人
他將每次賺回來的股票以實貨持有,因已經是零成本,留來緊貼市場脈搏。而且,「股票放經紀行要畀好貴手續費!尤其滙豐一年派四次息,要存倉費,收股息又要手續費。仲有以前啲H股,用自己名持有就唔使畀10%股息稅。」所以說,有錢佬都是慳回來的。
Henry也長揸有息收的藍籌,揀股秘訣得一個:睇揸弗人。「我睇中就長揸,直至該公司改變策略才再檢討。好似投資和記,因係李嘉誠揸旗,就是買佢眼光獨到睇得準。但李嘉誠離開,時代已經終結,咁落到下一代擔大旗,係咪仲好似李生咁有眼光呢?」(會否沽長實?)「你見我執咗出嚟,準備沽出去!」(你唔信佢個仔會做得好?)「吓!你估得唔得呀?」
AI炒股年代 多程式盤
他補充:「等於佢個仔之前做總經理operate間公司,可以好妥當,但講到要帶領間公司向前行,再創另一新高𥧌,我都想知得唔得。我揸住只當係定息工具,未來動力肯定是改變人類生活的新科技,不是長實。」
2009年,Henry曾與李嘉誠細仔李澤楷交手,當時Henry以電盈(008)小股東身份,在庭上就電盈私有化一事發言。他指:「如果種票無問題,那不如法庭讓我們再投票去種票反對!」惹來庭內一眾小股東拍掌叫好。
近年,Henry覺得股票越來越難玩,「現在市場行得太快,已經進入AI炒股年代,用晒程式盤買賣。大陸資金都係,你一沽佢連質幾個位,一買佢又連掃幾個位等你買高啲。未來市場速度變化太快,跌市三日搞掂。」不過他認為恒指現時市盈率約十二倍,息率三厘多,末來只會大上大落,未必出現崩潰式下跌,除非貿易戰引發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所以需炒股不炒市。近來股市波動,將手頭資金轉買高息債劵,亦是不俗選擇。
Henry有投資內房的企業債,貪其十多厘高息。「好似恒大債券,及以前新世界中國,都十幾厘息。如果你經private bank,唔會介紹呢啲嘢,佢地會話:『呢隻唔好買,會執笠呀!』」但他分析說:「只要識揀,越高息嘅越買!反正Banker都唔會分析到死邊隻先。例如投資五隻,每隻二十萬蚊,頭兩年唔會執笠,收咗息先,之後就算執一隻,已經摸和。肯定唔會五隻執晒,埋單計數,都係賺凸。」精明的他再補充:「仲有債券和藍籌可以借錢,你需要融資時,可以攞去同銀行抵押。」
對於現時年輕人缺乏上流途徑,Henry認為要學懂投資保障自己。「近年向上游機會低咗,職業亦未必咁多位你上,創業發達又難,所以一定要識投資。一個好投資,往往可以改變一生命運。窮唔緊要,窮先會激發鬥志。」他續說:「你第一件事是要武裝自己,學會留意時事,關心財經,最基本條件你要學識。跟着就可實踐,體驗每種投資工具,感受市場。每次失敗會令你加強對投資認識,亦是邁向成功之路的鎖匙。」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80723/20457414
蘋果日報 23/7/2018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八十後投機客:富二代的KPI

「多謝各位今年對公司的努力,今年的appraisal公司一定會為大家盡力爭取最好加幅,大家起筷!」

我叫阿穹,剛在台上講話的正是我,是這間公司的小經理,面對一班剛被人換了新公司簽合約,被人用盡MPF對沖的員工同事們,我都知以上一番說話絕對係戲子之間的對話。

「阿穹,你剛才的speech大致上都不錯,不過有點問題,唔夠PR,學子華話齋,做人冇PR,食屎㗎啦!你要再叫啲同事搏盡,不可以次次計錢,計加幅,要解釋吓喺公司可以學多點東西,這些才是無價,這才夠PR。」

對我說這番話的是我大學的好友榮少,亦正是這間公司的接班人。

「無錯啦世姪,你都要學識,好似阿榮剛回到這間公司甚麼都不認識,又不懂投資,現在他識得和些甚麼ibanker開個甚麼B戶口,我都只是幫他一點,畀一點學費他開個那個甚麼B戶口,今年都回報都做得不錯呀。」

我心想:「Uncle,那個是PB戶口,要成千萬先開到,我知榮少努力完會有你哋一點學費支持,不過我想我都要用成世先找到嗰一點學費。」對住榮少爸爸,以上的說話只會放喺心度,講出嚟佢哋都不會明。

「好似阿榮上次訪問講得對,只要努力一點,多學一點,玩少啲,買樓就好易啦,唔好話買樓,開間公司畀佢玩吓,再介紹投行世叔伯畀佢,上埋市都得呀,最緊要佢勤力啲,儲吓錢,唔好成日去旅行。」

那一刻,我好似明白到原來我同榮少的人生KPI從來都不同。

由小時候喺屋村長大開始,屋企人教緊自己努力讀書去找份穩定的收入,盡量去避開風險,避開重大投資,買股票有風險,會有股災,輸了錢如何照顧屋企,不可亂來,買樓隨時用盡你一生的儲蓄,負資產點算,更加不可亂來,創業手停口停,即係唔穩定,如何照顧屋企,打份工吧啦。係阿穹的世界入面,除咗貢獻予工作的10多個鐘之外,要諗嘅係點樣喺每月有盈餘同赤字之間拎到平衡,由細到大建立的KPI就只係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令戶口有錢剩。

而榮少那一層次的KPI並非要做外界認為對的事,因為由細細個榮少已經意識到,不管多努力,都不及由屋企人推一把來得方便,所以所有外界眼光都不如他們上一輩的眼光重要,由細到大屋企人教落的是要擴大自己的人際脈絡,要識飲紅酒,要買樓買舖投資。到榮少大個仔,學識甚麼是CAPM Model時,原來屋企人係會「支持」佢開個PB戶口投資,到識咗地產發展商朋友之後,原來屋企人係會「支持」佢full paid買樓的時候,透過不斷發生呢個正反饋,更令佢哋相信佢哋的KPI係令屋企人認同,只要屋企人say yes,原來好多嘢係可以快好多。

「阿穹,Dad說得對,你都可以上樓,但專注工作先,勤力啲,學多啲,好似我咁親力親為,而家都開了數間新公司,接Dad朋友的項目做,我開公司時人工得一萬咋,嗱,講定你聽先呀,嚟緊我加你4%,係全公司最高,贏咗通脹㗎,所以話唔好擔心錢,好快full paid買到我層樓㖭。」

Well,我學過馬太效應,2017年樓價升咗13%,當30年之後平均每年升6%,如果我份糧每年都升4%,仲要希望唔好有日我忍唔住爆阿榮少,咁30年之後榮少層樓升咗5.7倍,我份糧先升到3.2倍,而家都要不吃不喝19年先買到樓,到時我要33.8年先full paid到,仲難過而家……呢啲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之後,我好衷心咁多謝榮少。完。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只可以話社會很現實,事實很殘酷。


蘋果日報29/7/2018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中央一手硬一手軟治香港

一手硬: 誅新地貪曾 炮轟李嘉誠
一手軟: 香港團結基金 行政吸納人才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紙牌屋:美國政治導讀

紙牌屋:美國政治導讀
昨天談及Netflix劇集《紙牌屋》的美俄峰會,和現實中「特朗普-普京峰會」的異同;要是我們通過《紙牌屋》了解美國政治,也一定有得著。《紙牌屋》本來就以「嚴謹反映美國政治現實」為賣點,但自從特朗普冒起,《紙牌屋》的受歡迎程度就逐漸走下坡,因為現實已經比劇集更具戲劇性。

在劇集中,陰謀成為總統的Francis Underwood 與女記者互相利用, 團隊安排妓女色誘參議員、並對之加以操控,後來又將涉事者殺害,種種權謀,不堪入目,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白手套」,就是他的幕僚長。在現實政治,每個美國政客都有這樣的心腹,他們不會走上前台被鎂光燈環繞,只是久居幕後,作為「spin-doctor」。喬治布殊時代的羅夫(Karl Rove),就是這角色的典型,有一本書名叫《誰讓喬治布殊像個總統》,說的就是羅夫的故事。但特朗普對依靠任何一個家臣,卻非常避忌,就是曾經的親密戰友「國師」班農,最終也被他辭退,不過要是班農東山再起,正如《紙牌屋》劇情那樣,也毫不為奇。

《紙牌屋》對金錢政治的描摹,也相當真實,例如說巨賈憑藉與總統的私交和雄厚的財力,不斷影響國會立法,中國「紅二代」富豪亦憑藉在高層政治的關係,遊走於中美貿易秘密談判,從而為自己謀私利,這些都足以讓人對號入座。理論上,美國國會對政治獻金有相應法規約束,不過工會、財團及社會團體對競選委員會的捐贈幾乎不設上限,華爾街、矽谷每每成為造王者,這也是特朗普強調「我很富有」的吸引力所在。《紙牌屋》與媒體相關的戲份也十分重要,政客利用「第四權」和權貴結合,媒體也被利用散播黑材料,這已經成為一門專業。特朗普本人深諳此道,乾脆把整個自由派陣營標籤為「fake news」,就是要靠新媒體如 Twitter 另起爐灶,去扶植新利益集團。

《紙牌屋》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情節,是總統夫人發跡前的淨水 NGO,被她用作謀取權力的「白手套」;假如劇集涵蓋到他們卸任後,這夫婦肯定也會成立「基金會」「發揮餘熱」。這對野心夫妻檔,容易教人想起現實政治的克林頓夫婦,而早前《維基解密》曝光的郵件揭露,克林頓基金會收到來自中東國家的大筆捐贈,背後千絲萬縷的延後利益,自可想像。

記得當年所讀的美國政治學課程中,有一門名叫「選舉、金權、媒體三角關係」,就是講述美國政壇潛規則;課堂上的內容,完全就是《紙牌屋》。讀過課程,會明白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一切規則十分清楚,個人意志反而最不重要,很難不變得犬儒。至於國際觀眾通過《紙牌屋》領略到甚麼,特別是在中俄內部,也不言而喻。

小詞典:Francis Underwood

《紙牌屋》主角,由演員Kevin Spacey飾演。他來自南卡羅來納州,傳統精英出身,哈佛法學院畢業,民主黨眾議員、黨鞭,後來設局成為副總統,再通過操控醜聞令總統下台,取而代之。但妻子Claire同樣野心勃勃,先後成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副總統,最終更取代丈夫成為總統。Underwood的下場,將於最後第六季交代,但Kevin Spacey此時卻已因為性醜聞被Netflix開除。

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7月20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8/07/20/%E7%B4%99%E7%89%8C%E5%B1%8B%EF%BC%9A%E7%BE%8E%E5%9C%8B%E6%94%BF%E6%B2%BB%E5%B0%8E%E8%AE%80/

裝堅強很累 示弱卻怕被傷害

別要失意中的我硬去找「堅強」的理由 其實世上沒失敗的「樹窿」

想不辜負別人的期望,那就得先辜負自己?

要活得「真」,從來不易,快樂的時候,能一起瘋的人倒不少,但傷心失意時,能讓你依靠著痛快嚎哭的肩膀,又能有幾個?有時,不因我們不肯放下身段,展示軟弱,只是,軟弱會是再被傷害的理由。

其實,在最失意的一刻,可否貪圖你一絲的溫柔?

有位朋友是一向給人樂觀正面的感覺,無論遇到任何事都是嬉皮笑臉的,不曾見過她傷心或是苦惱。後來才知道,其實正面樂觀的形象都不過是假裝出來。她曾向最信任的人展示最失意、最狼狽的一面,說是尋求慰藉也好,理解也好。但對方卻偏偏放錯焦點,只怪她這刻的不成熟,怪她在瘋言瘋語,散播負能量,卻沒體諒她背後的原因。因此,她只好漸漸把自己藏好。其實她大哭大鬧、甚或不哭不笑,只是想一刻的任性有人理解。有些話只說不做真的很容易,人人都說不怕面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但又有多少人真的不介意你做自己?

要找到想珍惜的人已經不易,我不想再失去你對我的喜愛。

人大了,我們傾訴的目的已經由最初的圖慰藉,到最後只圖別人安心。受傷的時候變得不願被人知道,都是收拾好最差的一面才找人傾訴。是的,一個人的煩惱一個人解決就好了,說出口又未必得到別人的理解。我們明知很多事情自己也不能面對,何況要別人來一同面對?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不能解決,所以把自己當成「金魚」,把傷心放在一旁,繼續過生活,直至對甚麼都不痛不癢。都已經忍下來了,大家的日子還是照過吧。

自以為明白她當刻的感受,但卻不自覺站在道德高地再次把她處決。

誰沒當過安慰者?我們愈想當一個好的聆聽者,卻愈做得不好。自以為明白她當刻的感受,但卻不自覺站在道德高地再次把她處決。

我們都不懂去安慰別人,有時候言語太過冰冷,不足以溫暖人心;過多的慰問又太虛偽;裝作若無其事,又怕被誤會太無情;想給你一些建議,但所有的大道理你都明白。久而久之,我們也不懂做甚麼才好,待你也是很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會再次傷害到你。其實,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令你明白:你不用任何時候都是好的,你也可以是差的,可以是令人失望的。因為你總有站起來的一天,到時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作為一個不合格的「樹窿」,我後來明白,或者世上並沒有最好的安慰。

他們一直都心裏有數,在等一個時機可以讓自己放過自己。他們不曾需要任何安慰,只需要別人長期的關心。所謂的關心需要長期建立,不是有事發生才多加問候,而是有事沒事的時候總會想起對方,問候一下近況,讓他感到無時無刻的支持,甚或不用出聲已經有人來關心,已經是他最大的安慰。

人生最大的禮物,往往是以朋友的名義來臨。

傷心是短暫的,偶爾不開心可以幫助你更認識自己,看清楚未來的路。我們都是傷心的人,不過也曾在很多瞬間成為過別人的希望。

在最失意的時刻,不要拒絕別人成為你的希望,特別是你的朋友。因為人生最大的禮物,往往是以朋友的名義來臨。可以見面就見面吧,可以通一下電話就通一下吧,能夠在最壞的時刻有你出現,真好。

HK01

https://www.hk01.com/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post_link&utm_campaign=life

好人難做

【羅仕揚blog】好人難做

「一百萬嘅問題。你生仔寧願係聰明絕頂,但卻偷呃拐騙,偏偏賺盡大錢;定係平平庸庸,奉公守法,忠忠直直,卻終需乞食?」

世界盃後的首個Happy Hour,趁著大市淡靜到成交只有700多億,未到5時半,大家已急不及待衝到樓下平台先飲為敬。同事們由世界盃講到小米,再由小米講到近期一單有關父子爭樓的新聞。這單可媲美《溏心風暴》的爭樓風波,事緣父親哭訴兩個兒子未經同意下,賣了由他出資購入的物業,兼且不認父;但兒子反指父親爛賭、炒燶過期指、虧空過公款,兼且破過產。互揭瘡疤下,父親表明要入稟控告兒子涉嫌騙取銀行按揭,同為共犯的他,不惜冒著自己可能亦會身陷囹圄的風險,寧願與兒子同歸於盡,也要反擊到底。

「呢單案咁複雜,老豆話兩個仔係逆子,但兩個仔又反指老豆爛賭,我哋啲外人點知咁多?」同事A呷一口啤酒說。「不過老豆95、96年買得起私樓,但之後竟然申請到公屋,如果唔係呃政府,就應該真係好似個仔講咁炒燶咗嘢,個仔未必係好人,但老豆都唔見得係好人。」「唔係喎!09年個仔出身冇耐,用常理推論,邊有百幾萬錢俾首期?舊錢係老豆出,呢樣應該冇疑點。」同事B平時不太看八卦新聞的,想不到連他也對這單新聞略知一二。當然同事B說這話時,未知道記者再三核查後,得知涉事父當時有破產令在身,如他有錢不還而出錢付首期是欺騙政府,沒錢而冒認出錢付首期是講大話,兩者都反映這個父親人格相當有嫌疑。「不過邊個出錢都好,當眾唔認自己老豆,點都係唔啱!」同事B已為人父,對孝順相關議題,遠比對金錢議題敏感。

「姑勿論老豆啱定兩個仔啱,你哋覺唔覺得,呢三父子嘅生活智慧真係好高超?」較年輕的同事C,觀點一向與別不同,眾人一臉錯愕地望著他,期待著他進一步解釋。「你睇吓個老豆,陷入財困夠膽虧空公款,坐監幾年又一條好漢。山窮水盡再申請破產,活用呃同騙呢兩個字,之後公屋、居屋、私樓咁換上去,400萬買千幾萬沽,兼且仲有一間私樓在手,呢個唔係好勵志嘅故事咩?我覺得佢點樣谷底反彈、絕處求生,直情可以出書!就算兩個仔真係唔養佢趕佢出街,佢開班教人點樣走法律罅,肯定大把人報名,佢開Talk我第一個去撲飛!」聽到同事C的論述,眾人不禁連番反白眼、哭笑不得。

「咁佢兩個仔又點樣有生活智慧呢?」這問題是我問的,逆子與否旁人不好說,但驟眼看卻看不到兩人有何精明之處。「我問你一個好簡單嘅問題,一個正常人打份工,去到30歲,有冇500萬?」像你和我做投資銀行的,如果碰上幾年好景,公司肯派B仔,而且不太大洗兼且會儲蓄,應該會有的。「咪就係囉!但有幾多人做到投行?呢兩個仔咁後生,賣咗層樓套現已經有500萬,做生意又好、去玩又好、用嚟食女好、去買舊樓間劏房再錢搵錢都好,30歲仔已經踏出財務自由嘅一大步,試問又有幾多人做得到?」同事C的觀點,一時之間,似乎也難以找出可反駁之處。

「我又問你,你寧願你將來生仔,有能力呃人兼且賺到錢,定係老實人但餐搵餐食餐餐清?」同事A受父子爭樓案啟發,突然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感覺就像要決定吃屎味朱古力、還是朱古力味屎一樣難,這亦是文章開首的問題。包括同事C和我在內的幾個同事,答案顯然是前者,只剩下已為人父、感同身受的同事B在天人交戰。「唔,我寧願做呃人嘅有錢人。」同事B忐忑了好一陣子,終於作出和我們一樣的答案。

「你講原因之前,等我講先,因為你肯定好有深度,我只係諗埋啲膚淺嘢。」同事C阻止了同事B的發言,先自嘲一番,帶熱了圍內討論的氣氛。「好簡單,我將條問題形象化咁套入近期嘅時事入面,就好容易做出決定。你想生個做賣倫敦金呃人嘅妹妹,定係生個因為J痕而俾人呃錢嘅宅男?」同事C環顧四周,先賣一賣關子。「咁梗係倫敦妹好啦!起碼個人夠醒,又明白人性弱點,先有能力呃到人。係就係旁門左道,但起碼有自我保護、自給自足能力。諗歪咗,價值觀唔啱,仲有機會撥亂反正;但人蠢無藥醫,蠢人點都點化唔返做聰明人。」

「做人父母,邊個唔想仔女做好人?有邊個想見到仔女賣倫敦金呃人?」聽完同事C的調笑,似乎到了同事B的真情剖白時間。想不到一個問題,竟然觸動了他的父親身份認同。「問題係,好人難做,香港社會似乎唔太鼓勵勤力人,勤力人通常都發唔到達;反而走法律罅、識搵錢嘅人,先會得到世人歌頒。其實對錢嘅追求,香港人已經入咗血,細個你阿爸阿媽叫你俾心機讀書、將來搵多啲錢,定係叫你做個好人多?」

「叻嘅壞人,總比蠢嘅好人,擁有更高嘅生存能力。既然好人難做,改變唔到呢個社會,就只好適應呢個社會。諗通呢一點,就好易make到decision。」說罷,同事B拿起手中啤酒一飲而盡,只剩下陷入深思的我們。

明報 19/07/201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47417&node=1531998415578&issue=20180719

註: 現在父母成日話贏在起跑線, 入名校, 去外國留學, 學做老實人要咁複雜咩?

要先有能力生存,才談選擇做好人。參考殷海光 人生的意義 生物文化層, 道德層, 發財立品

你以為單憑心意/信念就能夠保護得了甚麼嗎? 高達SEED Episode 17

自來也(對鳴人):但是啊,就算這樣的我,也明白這忍者的世界中充滿了憎恨……但是我堅信總有一天,人們在真正意義上互相理解的時代終將到來。
那個答案,我也沒有找到。但是自來也老師相信會找到,所以我也相信他。我現在才想起,當初竟然沒有理解自來也老師的意思,他是將找尋答案的使命交給了我。我父親也一樣。這就是信任的力量。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段永平: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

段永平: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

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

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保持平常心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选择一家好的公司,拿得住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宁要模糊的精确,也不要精确的模糊,呵呵,真是老巴说的?还是老巴说得清楚啊!我觉得这就是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点精确的模糊的意思。毛估估。意思就是5分钟就能算明白的东西,一定要够便宜。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觉得便宜才买。比方说我认为ge值20,我可能到15才开始买一点,但到10块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重仓买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运气的。天天盯住股市时好像会比较难做到。

反过来讲,比如我投网易这样的公司,这也不是他能够赚得到钱。再比如Google,巴菲特也没买。因为他对这个生意不了解,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你不了解也敢投,第一你也守不了那么久,80块买的,可能100块、120块也就卖了,其实你也赚不了钱;其次如果你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正因为没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企业身上赚到钱,说明你犯的错误少。

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资,好象行业根本不搭界,但是对我来说是相关的,就是因为我能够搞懂它,知道管理层是否在胡说八道,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机制,竞争对手是否比他强很多,三五年内他会胜出对手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看懂了,你就投。

比如我也曾赚过松下股票的钱,7块钱买的,涨到20多块卖了,放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就是因为我是做这行,我做企业的很多理念来自于松下,我也拜访过他们公司,也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再低于7块了,而20块让我觉得可买可不买、可卖可不卖。所以,你作的投资都是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你能搞懂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判断跟市场主流判断没有关系,两者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我判断的是它的未来,而市场是要等企业情况好了才会把价格体现出来。

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我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我没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这么讲过,就是以现在这样的价格,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个上市公司你还买不买?如果你决定还买,这就叫投资;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买了,这就叫投机。

就像我当时买网易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个价格买到(那么多量),因为NASDAQ有个规定,一块钱以下的股票超过多少时间就会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股票卖出来。在一块钱以下就卖了。因为他们怕下市。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怕呢?这就是我投资的道理。我买它跟它上不上市无关,它价格低于价值我就会买。步步高就没有上过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卖了,这没道理啊,很荒唐,你说我创立公司后只是因为它不上市就卖了,那我开公司干嘛?

我自己懂一些基本财务常识,觉得大致够用。本分即自然,道法自然。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如果不玩游戏也会玩别的的。借钱是危险的,没人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向下或向上)。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的差异会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可以看看芒格讲的如何赚20000亿美金的例子。芒格也许真的心里素质好,传说曾经因为用margin两年内亏掉大部分身价(大概70年代的时候)。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说法。芒格大概可以算富过一次半的人了。

巴菲特追求的是产品很难发生变化的公司,所以他买了后就可以长久持有。但他也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会赚到大钱。他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付高一点的价格去买未来成长性好的公司,据说芒格帮了很大的忙。

找到优秀的管理者和企业文化

我非常在乎企业管理层的人品!刚刚进他们网站看了一眼。居然一家中国公司没有中文网站,好像是给投资人设计的。另外,也没找到任何有关企业文化的描述。由于我不太懂这个行业,前面两点看完我就不会再往下看了。我可能又失去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一般而言,太把“华尔街”当回事的公司我都很小心。

好企业在哪儿的经营理念都是很相近的。美国急功近利的公司也很多,中国公司也不都是急功近利。我本人很多年前就很反对没事加班加点的。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的头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呵呵。

我终于找到巴菲特说的傻瓜能经营的企业的说法,其实是Peter林奇说的,巴菲特在讲话时引用过,为的是说明巴菲特投资时还是要买信得过的管理层。江湖传言好厉害啊。

头几年到处讲讲没啥坏处,企业文化是要不停的宣讲才能慢慢深入到大家的骨髓里的。当年尼克松好像讲过类似的话。现在好像马云出来的机会已经少多了。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往往应变能力要强很多。

其实是不是第一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消费者在买东西时一般并不在乎谁是第一,他们在乎的是买的东西是什么(消费者导向)。我记得当年我们买万科时就有人问过我,说万一万科假账怎么办。我说,以我认识的王石而言,他绝不是会关在房间里和财务商量个假账来蒙股东的人。其实那时和王石不熟,现在也不算熟,就是直觉而已。

从做实业与投资是有很大差别的,做事情就是要做对的事情,从做对的事情的角度来看,首先你要确定你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再就是做对一件事情还要看你的能力,但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投资要想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则是做事情不求快,但关键是找到对的事情,把它坚持下去。发现错,马上就改。比如,有的事情现在有钱赚,但本身是错的,那你就得马上改,如果不改,那你赚的越多最后损失也越大。

广告是效率导向的,就是把产品本身用尽可能高的效率传达给你的目标消费群。最不好的广告就是夸大其词的广告,靠这种广告的公司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消费者长期来讲是个极聪明的群体。广告能影响的消费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全靠产品本身。

营销对公司来讲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夸大其作用。怎么打广告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消费群在哪里。其实瞄得最准的广告大概就是搜索类的广告了,阿里巴巴这方面好像现在也挺厉害的。

本分和最大本身并没有任何矛盾!事实上,我们公司做的产品大部分最后都是国内“最大”的,只不过我们罕有提起而已。我们不提的原因是认为这不是我们用户关心的东西,但这往往是我们关心用户而产生的自然结果。

我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的,套用一句俗语叫“童叟无欺”。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眼前是否理性,我们都一定要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不然的话,你经营企业就可能会有投机行为,甚至会有不道德行为。

卖的都是因为对公司还不够了解。买的时候认为至少值得价钱,到了以后应该很认真地再研究一下。创维我们赚到不错利润的原因是因为不太好卖涨的还挺快。现在吸取教训,开始好好研究一下GE和Yahoo,看看是不是可以永远持有的股票。(YHOO换了新的CEO后其实风险增加了,我自己的策略还是继续卖option,但不会增加投入,实际上是慢慢在减少YHOO)

有时买之前花得多时间,有时买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尤其是当目标的已经达到基本目标价以后,对其价值的判断还是挺重要的。比如,我对网易后来的发展就花了很多时间,不然没可能大部分拿到120-140倍才卖。我认真研究了网易,发现它股价在0.8美元的时候,公司还有每股2块多的现金,当然面临一个官司,也可能被摘牌,这里面有些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多做一些咨询。就官司的问题,我咨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问类似的官司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得到的结论是,后果不会很严重,因为他们的错误不是特别离谱。很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在运营上没有大问题。做足功课后,我基本上把我能动用的钱全部动用了,去买它的股票。敢大量买入网易的股票最重要的是对企业花了足够的工夫,对公司、产品都有深刻了解。

投资就是找到一个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钱投入进去。既然你认为最好,不把钱投到这样的公司里,而把钱投到不好的公司里,在逻辑上就是错乱的。投机和投资很大区别就是:你是在动用大笔钱还是小笔钱;其二,当股价下跌时,投机和投资的态度正好相反,投资者看到股价下跌,往往很开心,因为还有机会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而投机者想的是这公司肯定是出什么事情了,赶紧走人。



作者:资本x时代
链接:https://xueqiu.com/3862764140/104361326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Uh, he doesn't know or care who you are; but we've met before. It was a long time ago, I was a kid. Saint Swithin's used to be funded by the Wayne foundation; it was an orphanage. My mom died when I was small; it was a car accident, I don’t really remember it. But, uh, my dad got shot a couple years later over a gambling debt. And I remember that one just fine.

Not a lot people know what if feels like to, uh, be angry... in your bones. I mean, they understand, your foster parents, everybody else understands... for a while. But then they want the angry little kid to do something he knows he can’t do. Move on. So, after awhile, they stop understanding. They send the angry kid to a boys home. I figured it out too late.

You got to learn to hide the anger. Practice smiling in the mirror. It's like putting on a mask. So, you showed up this one day in a cool car, pretty girl on your arm. We were so excited! Bruce Wayne; billionaire orphan! I mean, we use to make up stories about you, man. Legends. And, you know, with the other kids, that's all it was, just stories, but... right when I saw you, I knew who you really were. I'd seen that look on your face before. It was the same one I taught myself.

John Blake  The Dark Knight Rises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Bruce Wayne Batman Be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