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英專欄】應對「融漲」的方法 (08/09/2021)
上周提到,面對當下升勢,統計專家Nick Maggiulli將升幅與歷史數據比較後,指現時與最瘋狂的往績相比,尚有一段距離;而單憑累積升幅,就下定論看好或看淡,亦非妥當的做法。
他建議採取一些方案,不論現時在「融漲」(melt-up)的哪一階段(甚至未算融漲),都可安然度過未來一段時間。那融漲途中應如何應對?
Maggiulli的首項建議,是融漲中一定要維持參與,全面持有現金不算好選擇。因為即使價格稍後或重返原地,全程僅得現金,心理上仍會大受打擊。他舉例稱,不妨想像一下,若在科網熱潮的1995年至2000年期間,完全持有現金,會是甚麼感受:身邊所有人不論賢愚,盡皆大發其財,只有自己留在場外,最終一定被惹怒。(很多FOMO的行為,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引起,帶來更大傷害。)
當然泡沫爆破,很多財富也會隨之消失。然而,與一般想像或有距離,其實未必完全打回原形。同樣以科網時期為例,見頂下跌多年後(-48%),至2003年初跌浪終結,與1995年的起點相比,還是高出74%。所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參與,會比全持現金理性。
另一方面,當升勢異常強勁,已很難說服自己安心重倉,其實可預先訂下準則,按計劃縮減曝險程度。當融漲出現,相關資產大升,佔整體組合/身家比例自然隨之向上。如因此感到擔憂,可比平常更頻密地重新平衡組合、局部獲利,回到早前預設的配置比例。Maggiulli指縮注較舒適水平,換來可睡個好覺,亦沒甚麼可議之處。
最後,仍處於資產累積期的投資者,如不想再增加投入於融漲中的資產(如股市),大可留意其它資產類別有否機會。例如Maggiulli會減慢股票的投入,改為留意債券以至其它非傳統的資產。
他最後提醒道,過程中嘗試捕捉頂部,一下子全倉轉入現金,亦未必是一個好選擇,以科網時期為例,途中曾多次出現10%跌幅(一次近20%),稍後即重拾升軌。嘗試捉頂後要一下子全部買回,也不容易,所以用重新平衡的方法,逐步應對會較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