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存活者偏誤 The Survivorship Bias: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我們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解決方式是時常懷疑所謂成功者的故事,因為失敗者不會留下故事。
02 泳將身材的錯覺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類似 「篩選幻象」,忽略兩樣事物中間有一個篩選門檻,而誤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或是搞錯因果關係。大多數廣告都使用此模式、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努力卻忘記自己的家世背景才是最大的因素等。
03 過度自信效應 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我們 系統性地高估自己預測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解決方式是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作出的時候。在籌劃任何事情是都要從悲觀的角度出發,做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04 社會認同 Social Proof: 認為愈多人做的事,正確的機會越大,所謂的從眾心態。艾氏從眾實驗。
05 沉沒成本謬誤 The Sunk Cost Fallacy:習慣追求表面上的和諧穩定,因為恐懼於不確定感。人在某方面付出越多,容易產生反覆無常的衝突,越不願意放棄它。解決方式是不要將「已經投注很多」作為不願放棄的理由。
06 互惠 The Reciprocity: 人在受人恩惠後,會不好意思拒絕對方下次請求,難以抵擋虧欠感。這是演化過程中有用的風險管理和生存策略。
07 08 確認偏誤 The Confirmation Bias:思考謬誤之母,將新的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牴觸既有觀點的資訊都會被當作特例而忽略掉。解決方式是盡量找自己的「反證」而非不斷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
09 權威偏誤 The Authority Bias:我們時常服從權威,當面對權威時我們會喪失獨立思考的精神。例如 Milgram 電擊實驗的人大多服從教授的指示。解決方式是不因權威而感到畏懼。
10 對比效應 The Contrast Effect:觀察事物時,如果有個可供參照的對象,參考對象會影響我們對原事物的判斷標準。例如商品的原價和優惠價。解決方式是盡量避免受到參考對象的影響。
11 現成偏誤 The Availability Bias:借助比較容易取得的現成例證來解釋事情,不管該例證有沒有解釋力。系統性的高估更令人注目的事情的致命風險(例如車禍和墜機),忽略較不被注意的事情的致命風險(糖尿病等)。解決方式是和思考模式完全與自己不同的人共事,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跳脫現成謬誤。
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當專業人士對其專業上的事情一無所知,卻想要試圖裝出很有把握的樣子時經常使用的話術之一。如此一來無論情況更糟抑或好轉,他都可以聲稱在他的掌握之內。
13 故事偏誤 The Story Bias:具有連續性質的故事扭曲且簡化了事實,而我們容易被故事吸引,排斥或忽略藏在底下的抽象事實。廣告使用感性故事包裝比起條列產品優點更加吸引人。解決方式是找出包裝過的故事背後所隱藏的真正訊息。
14 後見之明偏誤 The Hindsight Bias:事後諸葛、馬後炮,所有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事後看來都可以找出合理的必然性或因果關係。會讓人相信自己很有預言能力,解決方式是寫日記紀錄事件當下的預測與感受。
15 司機的知識 The Chauffeur Knowledge:有一些人的行為舉止表現得具有某類知識,但實際上只是虛有其表、類似進行表演,例如部分的名嘴專家公知發言人業餘者和傳播者。辨認的方法:具有真材實料的人最是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到哪裡,不輕易高談自身不了解的議題。
16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處在一種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或影響某些事情的傾向,實際上根本無能為力。寬慰按鈕(placebo buttom)的設置沒有作用但卻能安撫人心。解決方式是專注於少數自己真的有辦法控制的事情。
17 激勵過敏傾向 The 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人們會對激勵有所反應,但是這個反應有時並不符合激勵的意圖。實報實銷付錢給律師建築師顧問往往會製造更多製造開銷的激勵,仲介抽傭金等。
18 均值迴歸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原本處於極端值的自己做了一些行為後回歸正常,便以為是那些事情的功勞。事實是出現極端值之後通常會往平均值靠攏,因為出現極端值的機率本身就很低。
19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共有財悲歌。不能太過相信人的道德理性。
20 結果偏誤 The Outcome Bias:結果論,傾向用「結果」而非「決定的過程」來判斷「決定」,也稱史學家謬誤。解決方式是不要以成敗論英雄。
21 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太多的選擇反而破壞生活品質,因為大量的選項反而讓內心變得茫然、更容易導致不良的決定、更容易因不確定性而感到不滿。解決方式是在檢查選項前先確定自己真正的標準,並不要抱持要挑出最好選項的觀念。
22 討喜偏誤 The Liking Bias: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越有好感,我們越容易向這些人買東西或伸出援手。這裡的好感包含:具有吸引力、與我們在人格興趣或出生背景方面相似、覺得我們對他有好感。利用帥氣美麗的模特兒、楚楚可憐的婦女小孩、令人討喜的動物來行銷。解決方式是在交易過程中不把賣方當作考慮條件。
23 稟賦效應 The Endowment Effect:吃不到的葡萄特別酸、抓住的果實特別甜。當我們「擁有」或「準備擁有」某件物品,我們主觀上會為這件東西加值。解決方式是將擁有的東西當作隨緣,學習放手。
24 奇蹟 The Wonder:接近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雖然極為罕見,但是在整個漫長的時空中,仍然有發生的機率存在,如果自始至終都沒有發生過那才叫人意外。
25 團體迷思 Groupthink:團體構築了某種團隊精神,其中塑造了「不敗的迷信」,其中的成員為了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避免遭到排斥,最終集體做出愚蠢的決策。解決方式是一定需要有人扮演忠言逆耳的角色。
26 輕忽機率偏誤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人們對期待事情發生的規模會有所反應,可是對於事情發生的機率卻近乎無感。發生一次墜機即不敢搭乘飛機,卻忽視墜機的機率極低。
27 零風險偏誤 The Zero-Risk Bias:延續輕忽機率偏誤,只有當風險為零的時候的恐懼才會消失,但為了追求零風險往往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解決方式是學習認知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百分之百確定的。
28 稀少性謬誤 The Scarcity Fallacy:物以稀為貴、機會不多請把握。人們對於具有稀少性的資源更加狂熱。
29 忽視基本比率 The Base-Rate Neglect:忽視一些客觀的統計事實中出現機率就比較高的事物。
30 賭徒謬誤 The Gambler’s Fallacy: 主張由於某事發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來不太可能發生,或者由於某事很久沒發生,因此接下來很可能會發生,也就是說人們相信存在著可以平衡命運的力量。和均值回歸謬誤的差別,在於賭徒謬誤常發生在獨立事件,而均值回歸常發生在非獨立事件上。
31 錨定 The Anchor:利用較為熟悉的事物當作出發點,來推估出未知的事物,當事物愈未知我們就愈需要一項參考事物,儘管可能完全毫無關聯。
32 歸納法 The Induction:從個別的觀察來推得普遍有效的論證,但只要一個反例往往可以推翻前面的所有歸納。
33 損失規避 The Loss Aversion:人對損失的反應大過於得到、壞事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總是強過好事帶來的正面影響、我們對負面的事物比對正面的事物來得更敏感。
34 社會性懈怠 Social Loafing:在團體的保護下,個人會在不被直接看穿的情況下混水摸魚,在團體中還可以規避責任(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人在個人與團體中的行為模式會非常不同。解決方式是讓每個人的績效都可以浮上檯面。
35 指數增長 The Exponential Growth:我們經常可以直觀地理解線性增長,但對於指數增長沒有太大感覺。另外也要注意指數成長可能具有臨界點、極限值。
36 贏者詛咒 The Winner’s Curse:拍賣會中的贏家往往是最大的輸家。由於標的物的實際價值不明確,加上想在競爭中勝出的心態,最後的價格往往高過於實際價格。
37 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過度高估人物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忽略外在情節以及脈絡下的影響。將歷史共業的罪過歸於特定人物、將企業的成功歸功於領導人等。
38 錯誤的因果關係 The False Causality:有些時候因果關係的推論是完全顛倒的,有些時候具有關聯也不一定代表具有因果關係,有些時候兩件事情根本連關聯性都沒有。
39 月暈效應 The Halo Effect:對他人的認知和判斷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以偏概全。或是迷失在某個觀點,只用這個觀點去推斷出事物的全貌。解決方式是忽略可能的明顯特徵,盡量客觀且完備地分析事物。
40 替代路徑 The Alternate Path:在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中,忽略每一條路徑所隱藏的成本和風險。解決方式是看出隱藏的風險,看輕由高風險替代路徑導致的成功。
41 預測的錯覺 The Forecast Illusion:由於專家不用為自己的錯誤預測付出代價,所以可以不斷進行預測,正確機率卻極低。解決方式是用批判的態度來看待預測,確認其中的激勵機制以及預測準確率。
42 聯結謬誤 The Conjunction Fallacy:直觀地對故事的情節做合理化或和諧化的理解(腦補)。直觀的思考無法抗拒合理的情節,速度也比有意識的思考來的快。
43 框架 Framing: 面對同樣的事情,使用不同的陳述方式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儘管描述後的答案跟結果都是一樣的,人們會選擇較有利或順耳的描述作為方案。進階用法為美化修辭。但是所有的陳述必然都出在一個框架下。
44 行動偏誤 The Action Bias:當遇上情況不明的場面,行動的衝動總是優先於思考的過程,儘管行動可能沒有意義,但內心會感到寬慰。解決方式是遇到不明的情況時,別輕舉妄動。
45 不作為偏誤 The Omission Bias: 在無論作為與不作為都能導致損害發生的場合,不作為的選擇對於行為者來說可以減輕傷害。和行動偏誤不同,不作為偏誤中面臨的狀況多半一目了然,雖然能透過作為去避免損害,但避免損害的念頭沒辦法像理性一樣可以強力地驅使我們。
46 自利偏誤 The Self-Serving Bias:不自責現象,成功的話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的話都是外在的因素,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舒服停損。解決方式是有個忠言逆耳的他者。
47 享樂跑步機 Hedonic Treadmill:處於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中,我們也會高估情緒持續的長度與強度,實際上馬上就會回歸平常的情緒。解決方式是盡量避免那些就算長期下來也無法習慣的負面效應、對於物質方面的事物,對它們所帶來的效益抱持稍縱即逝的期待、為生活製造長期的正面影響。
48 自我選擇偏誤 The Self-Selection Bias: 根據自己對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觀點,來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當我們是抽樣裡的一部分時,就要小心自我選擇偏誤。
49 聯想偏誤 The Association Bias:帕夫洛夫的狗。過去的經驗有時候會製造出錯誤的聯結,將沒有關聯的事物連結起來。解決方式是不要盲目跟隨經驗。
50 新手的運氣 The Beginner’s Luck: 與聯想偏誤相似,初期的成功形成的錯誤關聯,讓自己覺得比他人更厲害。第一次賭博就成功的人會以為自己特別厲害而繼續賭下去。解決方式是緊記證偽自己的假設。
51 認知失調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遇到與自己期望不符合的情況時,對自己撒點小謊,讓自己更好過。
52 雙曲貼現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我們對「立刻」有深切渴望,做決定的時點與獲利的時點愈貼近,我們的「情緒利率」(emotional interest)就愈容易跟著調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及時享樂活在當下的概念。棉花糖實驗。當我們愈有能力控制衝動,就愈能避免這樣的錯誤。
文章來源: https://medium.com/@curse1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