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第四篇 軍形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 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於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於進攻的部隊就像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於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於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於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於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

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能主宰勝敗。(弱兵先勝而後求和)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

獲勝的軍隊對於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勝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衝決而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孫子兵法 第十二篇 火攻 (節錄)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慎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 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戰果的,會很危險,這種情況叫做「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好處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氣忿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氣忿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對待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賢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基本道理。



軍爭篇 第七

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守,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用金鼓,視不相見,故用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用兵作戰的法則很多種,從將帥接受國君戰爭的命令時起,動員部隊,集中士卒,與敵人對陣,一直到紮營安置等等,其中最難的,莫過於掌握主動,爭取先機,使自己處於優勢(軍爭)地位了。軍爭之所以難,在於要把迂迴遙遠的路變成捷近之路,把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所以要迂迴地繞過敵人占據或預設的路線,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才可以在落後於敵軍(出發)的狀況下,卻仍然能夠領先於敵軍達到(優勢),取得先機,這就是融會貫通了「迂直之計」(即軍爭)的奧妙了。

所謂軍爭,是為了奪取戰場上的主動或先機之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危險。如果攜帶全部裝備和輜重去爭取有利(之先機、補給或地利),容易因行軍遲緩而不能按時到達﹔如果丟下裝備和輜重去爭利,雖然速度加快了,但(情況一旦有變,)就容易有失去裝備補給的危險。所以捲起衣甲快速行軍,日夜不停,走加倍的路程,遠赴百里和敵人爭利,三軍的將領就可能被擒﹔其原因是,就算精壯的士卒還可以跟上隊伍行進,而疲弱的士卒就往往脫伍掉隊,結果只能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達預定地。趕赴五十里以外和敵人爭利,先鋒部隊的將領可能損傷受挫,因為這只能有半數的兵力到達預定地。即便只趕赴三十里以外和敵人爭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到達。所以說,軍隊沒有輜重就會失敗,軍隊沒有糧秣就不能生存,軍隊沒有相應的物資儲備就無法作戰。

不了解各諸侯的企圖或謀略,就不能預測或輕易地與他們結盟﹔不熟悉山地森林、危險阻礙、濕地沼澤等地形的,就不能夠自在地行軍﹔不用熟悉當地的嚮導,就得不到地利。因此,所謂戰爭或作戰,講究的是詭祕奇詐,根據是否有利益才決定我們該採取的適當行動,而且要適時地分散和集中,靈活多變地運用兵力。所以,軍隊行動的快如迅猛般的疾風,慢的時候像森林一樣徐徐擺動﹔進攻起來,像烈火那樣炙熱不可當﹔防守起來,像山岳那樣巍然屹立﹔隱蔽時,像看不見日月那樣(使敵人對我軍行動無知)﹔動起來,像雷霆萬鈞,使敵人出乎意料而驚愕。在敵鄉掠取糧秣時,兵分多路,奪取土地時,要分別利害,擇要據守,權衡雙方態勢,相機而動。總而言之,能明瞭以迂為直(軍爭)的就會因為能爭取主動或先機,而取得勝利,這就是軍爭的法則。

軍政 〈古代兵書,現已失傳〉上說﹕「(作戰時)言語聽不見,所以使用金鼓聯繫﹔用表情看不清,所以使用旌旗指揮。」所以夜間作戰指揮多用火光和鼓聲,白天作戰指揮多用旗幟,都是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聽能力而達到統一號令的目的。號令既然統一,行動一致,勇敢的將士就不能因勇氣單獨前進,怯懦的也不能因懼怕而單獨後退,這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也因為如此,在夜間作戰時,會有較多的燈火與鼓聲,白天作戰時 ,會有較多的旌旗,這是為了適應部隊在日夜不同的視聽能力。

部隊的士氣是可以被打擊使其低落下來,將領的決心是可以被迷惑而疑慮的。軍隊的士氣,在初戰時往往旺盛,(朝氣)銳不可當,經過一段時間後,往往逐漸怠惰消沈(晝氣惰),到後期,士氣低落甚至衰竭(暮氣歸)。所以善於用兵作戰將帥,總是避開敵軍的銳氣,等到敵人士氣低落甚至衰竭時再攻擊,這是掌握士氣的方法。以自己的嚴整對待敵軍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對待敵軍的鼓噪,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以有利或容易彼此支援的地形陣地等待敵軍的長途跋涉操勞,以充分的休息整備等待對手的疲於奔命,以充足的糧食物資來等待敵軍的饑餓,這是掌握戰鬥力的方法。與敵人抗衡,不要輕易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軍,不要進攻陣容嚴整的敵軍,這是掌握機動應變的方法。

作戰的法則是,如果敵軍居高臨下,不要仰攻他,敵人背靠高地,不要正面攻擊他,敵軍佯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他,敵軍士氣高昂素質精銳,儘量避開而不要輕易攻擊,敵軍用小部隊作誘餌,不要上當,敵軍撤退回國,不要攔阻他,如果圍困敵軍,儘量留個缺口,敵軍處於窮途末路,不要過分追逼他,這些都是作戰的重要原則。

http://blog.udn.com/jasonting/641076


1、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擾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 《始計第一》

2、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 《攻謀第三》

3、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孫子 《攻謀第三》

4、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孫子 《孫子兵法·軍爭篇》

5、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 《虛實篇》

6、 知己知彼,勝乃不怠;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孫子 《地形篇》

7、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武

8、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 《始計第一》

9、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

10、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 《軍形第四》"

11、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 《孫子兵法》

12、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孫武

13、 上下同欲者勝。 ——孫武

14、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孫子兵法》

15、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 《作戰第二》

16、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孫子 《虛實第六》

17、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孫子

18、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孫子 《孫子兵法》

19、 多算勝,少算不勝。 ——孫子

20、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 ——孫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xekjb6q.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