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培養延遲滿足的心得

自強不息: 曾錦強

上文談到我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能力是小時候貧窮鍛鍊出來的,但我卻很難製造一樣的環境給孩子成長。即使我創業初期用錢比較謹慎,但也難以用貧窮來形容。不過,我還是花了一些心思去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


任何教育都應該從身教開始。我和太太都不是大花筒,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更節制,而且我仍然維持每天記錄消費的習慣,這都影響着孩子們的消費和儲蓄習慣。

他們小時候,生日或聖誕節都會收到很多禮物,我們規定每個星期只可以拆一份,而孩子們都很習慣這個從小建立的家規。小時候能抵住禮物的誘惑,長大後大概也能抵禦即時滿足的慾望。

我們還有一個家規,他們去主題公園的時候,我們都會預先定下一個消費金額,讓他們玩攤位遊戲和買紀念品,他們知道不是所有慾望都能滿足,要有所取捨,不是每個攤位遊戲都可以玩,而每次也只能買一份小禮物。

到了中學,開始給零用錢的時候,我們不會給予過多的零用錢,僅僅足夠他們吃飯和搭車,有時他們要吃得便宜一點才能掙點積蓄。我們給予零用錢是每個月給一次,讓他們體驗不要成為月光族,月初用多了,月底便沒錢開飯。

另外,為了讓他們體驗延遲滿足的成果,我會把孩子的利是錢和他們額外的儲蓄買入盈富基金,到他們18歲才交回給他們自己打理。兒子出生的時候,恒生指數才14,000點左右,近期即使回落了,仍升了逾倍,這成了他們的一筆小財富。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

【黃國英專欄】恐慌要趁早

不少人都聽過「苦口婆心」的建議,捕捉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非常困難,不如放棄罷了!統計專家Nick Maggiulli原本也深信不疑,不過當讀到不少簡單方法,已可取得不俗績效,便將研究重心改為「要成功捕捉市場時機,有甚麼條件?」

他以199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連股息的回報作分析,得出兩大要點。第一,要成功捕捉時機,得先知道何時市場會大幅下滑,例如跌幅20%或以上;第二是要在頂部的250個交易日內沽售,以及在跌至見底後的250個交易日內買回。做到以上兩點,長期的績效可望超越單純買入及持有。

他的原理非常簡單,假設有完美的預知能力,在科網股爆破前、金融海嘯前兩大高點離場,最低位買回,由1990年至今,1元投資會變成64元;相比之下,買入並一直持有的回報,是1元變成15元。

當然完美預知並不可能,假設距見頂、底後60個交易日才離場,重新進場,績效如何?結果仍能跑贏大市,1元投資會變成31元,約為完美預知的一半。如此類推,當延至250個交易日後才出手,便會開始跑輸買入並持有。換言之,當判定是見了大型頂部,愈快下手,績效愈好,不難明白。

另一方面,定義大跌的幅度愈小,如20%改為10%,捕捉市場改善績效的幅度愈少,而且延誤出手對績效的影響愈大。

當然,近20至30年間大幅度跌市次數並不多見,結果只能作為參考,並非定律。不過如有信心判斷正確,則愈快出手愈好,正如自己的操作格言「恐慌要趁早」,不宜拖拖拉拉。

至於實際判斷頂底的方法,未必太複雜,不過執行卻相當困難。主因是在捉中真正的頂、底前,難免經歷一批小錯誤,損失不大,卻影響跟隨下去的決心,這才是投資人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5/15/010116696.shtml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黃國英專欄】投資者最常見的七種行為偏差

致力推廣檢查表的醫師Atul Gawande,成功以此簡單方法,提升手術時的安全、準確度,卓然有成,後獲聘為亞馬遜(AMZN)、巴郡(BRK.A)、摩根大通(JPM)三方合資醫療保健公司Haven的行政總裁。

眼見醫療界善用此一工具,投資界自然見賢思齊,望以檢查表改進績效。雖不似前者可訂下明確問題,如:「覆檢施手術方向:左/右」,但投資界仍提出不少有用版本,本欄之前就曾介紹,莫布新「15個範疇驗證市場是否還有機會」的檢查清單。

對應投資者常見的行為偏誤,基金經理Joe Wiggins則提出七點檢查清單。有道是投資者的最大敵人,就是鏡中的自己,所以Wiggins所列七點,字首正好串成MIRRORS一詞:

短視損失規避(Myopic loss aversion):我們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獲利;而且過於關注短期表現。

融入社群(Integration):我們會隨眾而行、遵守流行的規範。

「大近視」(Recency):我們太重視剛發生的事件。

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我們不擅於評估風險、衡量機會率。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我們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結果(Results):當我們評估決策質素時,往往過分聚焦於(單次)結果。

故事(Stories):我們常被具吸引力的故事所說服。

就以上數點,投資者不妨定期自問下列問題,觀察自己有否受偏誤影響,盡量減少決策出錯,改善績效:

我是否正就短期失利作出反應?

我是否正在參與「今期流行」的交易?

我有否想過這個決定,最佳和最壞情況會是如何?

我是否被最近發生的重大新聞影響決策?

我是否對自己的預測能力太過自負?有沒有想過一系列其它可能性?

如見到的結果、歷史績效不同,我的判斷會否改變?

我的投資決策,是否正受到一個情節吸引的說法影響?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4/24/010115076.shtml

【黃國英專欄】六大要素了解投資是否適合自己

基金經理Ben Carlson引述業界名宿Ken Fisher的訪問,指以往郵遞廣告還盛行時,最成功的文案,是一個問題:「你確定你的投資適合自己嗎?」Carlson認為這對投資者可謂當頭棒喝,因這是人們最忽視的一環。他列出以下數個重要原素,有助大家了解投資是否適合自己:

1.承受風險的意願、能力與需求

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是非常簡單,但往往為投資者所忽略的第一步。承受風險的意願、能力與需求,三者往往有所衝突,投資者要自行思考及取捨。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不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投資時框與別人不同,就盲目跟隨他人的投資方案。

2.對波動的容忍程度

風險與回報永遠如影隨形。交易的波動程度,包括價格上落、買賣次數,及每次盈虧的幅度,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能否堅持到底。

3.現時處於投資生涯的位置

現時三十多歲的投資者,與六十多歲的長輩,對投資對象應有不同看法,相當明顯。在投資計劃中,年齡、投資時框、人力資本,都應考慮在內。二、三十歲的投資者,最大的資產,應該是時間;六、七十多歲的長輩,最大的則會是金融資產。

4.過去的賺蝕經驗

我們對市場的感覺,會受個人記憶左右;但要預測自己將來的行為,過去的行為會是更好的指標。投資者可回顧上次市場暴挫或熱炒時,自己的行徑,去估計下次同類情況出現時自己的反應。對於投資者的情緒,先作「有罪推定」會是比較恰當。

5.了解自己已擁有甚麼資產的能力

很多投資者倉位非常分散,戶口眾多,久而久之演變成大雜燴,毫無條理,從個別倉位的表現,到組合整體策略、風險,均難以理解。若原有的形勢,也尚未掌握,自然亦無從判斷各項投資是否適合自己。

6.對於後悔的容忍度

投資並非鐵板一塊,沒有一定準則,可精確判定各項投資是否適合自己;很大程度是增長與安全的取捨;比較錯失獲利與損失,哪個相對令自己更為後悔和感到傷害,來作選擇。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3/20/010112528.shtml

【黃國英專欄】15個範疇驗證市場是否還有機會

投資機構研究總監、多產財經作家莫布新(Michael Mauboussin),最近撰寫了一份報告,題材頗為有趣:「誰在(交易的)另一方?」(Who is on the other side?)他指出,想在投資中賺取超額回報,就要回答上述問題,也就是明確找出自己的優勢。據其分類,市場失效,亦即有人犯錯,主要集中在4個範疇:行為(behavioral)、分析(analytical)、資訊(informational)、技術因素(technical)。4個範疇的英文字首,剛如湊成BAIT(誘餌)。

投資者行為失誤,為對手提供最持續,卻又最難掌握的優勢。這類機會多源於決策上的心理偏誤,而要注意的是,當投資者集體出現偏誤,而非個別例子,才能提供機會。

分析能力,包括分析技巧、如何判斷資訊的重要性、能否有效更新看法,又或以不同的時間長度分析,和預期市場看法的變化等。不同投資者的分析能力有別,自然為能力較高者提供機會。

在合法的框架下,獲取相關資訊的能力,亦非人人平等。投入注意力是一大成本,花不起這個成本的投資者,就會處於劣勢。另外,研究指複雜的資訊流通速度會下降,所以有能力快速、全面掌握,並預期訊息影響力的投資者,擁有優勢。

技術因素指當部分投資者被逼賣出或買入(如沽空後被逼倉),他們的對手便擁有一大優勢。利用資金流向,又或是傳統套利者水源緊拙時,有現金、流通性,能填補他們功能的投資者,也同樣擁有優勢。

莫布新在報告中,加入了15點檢查清單,大家可思考一下,現時市場是否存在失效與機會,及集中在哪些範疇:

1,一眾投資者有否過度推演近期業績,引發不現實的預期?

2,有沒有某證券、板塊、資產類別被熱炒的證據?

3,現時投資者情緒的指標,有否指向極度恐慌或貪婪?

4,一眾投資者有沒有高度關連的想法,令市場變得脆弱?

5,你會否以與別人不同的時間長度操作,以從中套利?

6,你的分析能力,是否比對手強?

7,你判斷資訊重要性的比重,是否與別不同,又或更加精細?

8,你能否準確地根據最新資訊,更新自己的看法?

9,你是否有理由相信,某隻股票的「故事」將有所變化?

10,你會否比別人更能理解複雜的投資機會?

11,你能否合法地取得別人沒有的資訊?

12,你有否注意所有相關資訊?

13,你是否正和「焗買焗沽」的對手交易?

14,你能否逆現時的資金流而行?

15,你能否在套利者退場時,取而代之?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20/010110368.shtml

【黃國英專欄】投資策略不追求理性,但求合理就好

任職私募基金的Morgan Housel,曾有機會向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進行訪談,其中一段對話,令他久未忘懷:

話說他問康納曼,經過多年研究,在其思想上,最大的轉變是甚麼?康氏回答,在40年前,剛開始與特沃斯基搭檔時,他們相信強制一己以理性思考,是可行的目標。所以康氏非常熱衷於決策分析、以系統化的方法下決定等題材。

可是最終這些方法,並沒如他所願般世界通行。所以他在這方面比以往悲觀。他仍然相信,其實判斷力和決策的系統,不難改善,不過他已沒那麼樂觀。

Housel也認同,純理性無比困難;比較實際的目標,是「合理」(reasonable)。在投資上,不夠理性但算是合理的例子,有下列數項:

*「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完全理性但極端困難。比較合理的目標,是如著名投資人Howard Lindzon所言:比別人早一點恐懼;大致比別人少一點貪婪。這也是比較可行的目標。

*本土偏好,也就是人們偏好投資本國/居住地的企業,而忽略全球其餘95%以上的選擇。金融學上這當然是非理性,但要明白,投資說白了就是將金錢交予陌生人營運。如只有熟悉的名字,才能令投資人跨越這一步,那也比完全不敢投資要好。不夠理性,但算合理。

*又如即日炒賣,對多數投資者,都不是理性的選擇。但若只是撥出一筆合理的小資金,足以「止癢」,又不致在失利時對整體財務帶來太大打擊,相比於全面戒絕,會是不夠理性,但絕對合理的取態。

相對於理性但執行不到的做法,合理而能實際下手的方案,效應往往更大,值得留意。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12/19/010106087.shtml

【黃國英專欄】哪些要點有助得到理想中的長線回報

市況波動,從事資產管理的業者,除應對價格上落,還要肩負調節投資人心理的職責。投資經理Philip Huber,就趁機整理十多條篤信的原則,讓大家都明白,哪些要點有助得到理想中的長線回報。

1. 保留灰色地帶

被動投資vs.主動投資、傳統投資vs.另類投資、平vs.貴...這類黑白分明的想法,在投資此一複雜的課題上,有過度簡化之嫌。在現實世界,要尊重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

2.市場很聰明

市場並絕對完美地有效率,但起碼有效到可消除唾手可得的機會。作為一個整體,市場比個人聰明,所以操作上要保持謙遜,明白到我們僅有的優勢,數量和程度實際上相當有限。

3.聚焦於因素

如果資產類別是食物,各種驅動回報的因素,就有如各式營養素。宏觀因素,例如息率、通脹、流動性、信貸及經濟增長;與及風格因素,如價值、動力、波動性、市值規模等,都是決定回報的根基。

4.沒有投資是孤島

組合中的資產,並非單一投資,而是像複雜系統中的材料,盤根錯節,互相影響。所以分析一項投資的利弊,不應單獨來看,而要同時觀察,若將其加進組合,與原有資產的互補程度,是否有助穩定回報,還是令風險加劇。

5.留意費用影響

稅負、交易費用及其它會拖累回報的因素,都應減到最低,始終積少成多,而效率提升的部分,能直接轉化成回報。

6.市場會變,人卻不變

經濟、市場都有各自的榮枯周期,每次表面原因都不同,但背後與人相關的因素,卻永遠是相同的貪婪、恐懼、希望、妒忌。市場持續演化,人性卻難以改變。

7. 預期優於預測

「市場總有時大跌」,「與市場來年將大跌」,前者是預期;後者是預測。預期是基於歷史,以機會率的角度觀察;預測則需要水晶球才行。模糊地正確,比精細地犯錯要好。

篇幅所限,下周再續。上周提到,投資經理Philip Huber面對市況波動,趁機整理其深信不疑的投資原則,與投資者共勉,本周繼續餘下數點:

8. 依數據作決定

統計數據往往很非人化,令投資者感到冷冰冰;相比之下,故事則威力十足。然而,如果投資者僅被故事情節說服,完全蓋過數字,則或犯下大錯。最好的投資者,都能比較抽離客觀地作出分析。

9. 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被認為是投資界唯一的免費午餐,投資者可以從多方面對組合作出分散,如板塊、資產類別、地區、風格和策略等。真正妥善分散後,組合不會出現能令整體崩潰的單點故障,在應對未知的發展時,會是非常堅實和具復原力。

10. 沒有投資聖盃

沒有風險或波動性,就沒有投資回報。純粹只有向上空間,永不向下的投資聖盃,只能在幻想中出現。要成功秘訣不在逃避風險,而是明智地冒上歷史已證明可換取回報的風險。

11. 讓複式回報翻滾

被譬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複式回報,威力不容小覷。停留在市場的時間,比單純捕捉時機重要。重要的投資決策,應該以「擁有者」而不是「租戶」的心態應對。

12. 敢於與眾不同

如果始終從眾,就不可能取得平均以上的成果。採取與人們相異的策略,會不時感覺不舒服,但卻是必要之惡。選擇與別不同的成功,優於從眾而失敗。

13. 強大信念,卻隨時可變(strong beliefs loosely held)

對想法有信念,是健康之舉,但不能演化成頑固堅持,會對操作構成很大局限。保留一定程度的懷疑,也是一種美德。最好定期挑戰自己先入為主的信念,適時轉身放棄。

14.站在巨人肩上

業內經歷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際經驗,出現不少創新,並且令投資者對市場的了解更為深入。現在反而是最適合當投資者的年代。

Huber也表明,投資哲學人人不同,對於這十多點,同意與否是個人選擇,然而投資者最好釐清自己的版本,有助自己度過波動的時期。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11/28/010104433.shtml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12/05/010105030.shtml

50歲230萬VS年年去5次旅行 你會點揀?

一則來自網上討論區的熱門帖文,有網友慨嘆由23歲開始,年儲4萬元作一個5%年回報的投資組合,到50歲時只得230萬元,到時根本付不起首期,倒不如每年去4至5次旅行。財經專欄作家窮一生就話,想達到財務自由,一切忌「一紙空談」,要付出努力做好投資理財計劃,先有機會成功啊。

儲230萬元用黎做咩?

首先,當你要開始投資理財計劃,你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係,呢個投資計劃,我係想達到乜嘢目的,個目的年期係幾時?係呢個case,點解係要做到50歲?230萬中間係唔係可以作唔同目的、唔同程度的(資金)動用?你會選擇一年去4至5次旅行,因為呢個目標好具體,「一年,4至5次旅行,4萬蚊預算」。去旅行你就咁有planning,27年的投資理財計劃就一句帶過,公平咩?

切忌非黑即白

27年唔去一次旅行,跟一年去4至5次旅行之間,係唔係有好大思考空間?例如,我頭十年作一個高強度的儲蓄及投資計劃的話,23歲至30歲唔去旅行,30歲有一筆100萬元資金,做一個5%年回報的收息組合,一年股息收5萬元,用5萬元一年去4至5次旅行,都係一個選項啊!

又可能你喜歡細水長流,一年去一次旅行,閒置出來的錢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又得唔得呢?係唔係唔使哂啲錢就代表唔開心,冇娛樂,就冇哂人生樂趣?如果係,你最需要的唔係理財,而係放假靜落黎,諗一諗自己鍾意乜嘢,有冇想努力的地方。香港話衰還衰,都相對比較多工具幫你做到唔同理財效果,點用,如何用,賺咗錢用黎做乜,自己諗啦!

27年後230萬是條假數

另外,如果27年每年投入4萬,總投入金額係108萬,而最後得到230萬,埋單計數係2倍多啲。如果你知道「70法則」,我地假設呢27年平均通脹率為3.5%,即70/3.5=20,即購買力減半的年期係20年。即係唔需要等27年,20年就可以令你筆錢購買力減半,所以如果呢108萬係你所有資產,而你所有資產都打算放入保守的投資組合,而你竟然認為咁就可以令你晚年無憂,咁少年你真係太年輕。

如果財務自由門檻咁底,又只需要俾少少錢,買入保證的投資物就做得到,咁你點解釋香港仲有咁多窮人冇屋住呢?所以點解我地會叫「投資組合」,組合唔係講緊我有買A股票又有買B股票,而係我有作為增長用途的投資物,又有用黎抗通脹的投資物,甚至有筆錢係要黎買入黃金,以防有咩動盪用黎保本。

點解買樓變咗宗教?

因為投資住宅係香港黎講,係同社會實體經濟對沖,係一個保障。樓市上升,你固然可以享受升值帶來的利潤,樓市下跌,實體經濟也下跌。只要你層樓租得出,果筆租都夠支持你日常生活,所以一層自住,一層收租,係一個為咗晚年而建立的資產配置,唔係亂吹出黎的。

睇返之前數十年,香港經濟起飛,機會處處,覺得上一代人成功係理所當然,其實呢個係因為你用咗上帝mode去睇呢個世界。而家你知道有80年代有97危機問題之後會冇事,你知道會有金融風暴,你知道03年有沙士,你知道2000年有科網泡沫,你知道08年有金融海嘯。

命運就是「有行動不代表成功」

冇錯,以前機會多過而家,但係機會一黎,你有冇準備好?你有冇膽係03年入市?Bitcoin係2013年仲係唔值錢,你唔買?股王騰訊係2013年仲未拆細,仲係50蚊樓下,你唔all in?講係容易,但往往成功果班,都係take action果班,而take action果班又有無數係失敗咗,呢個就係人生,呢個就係命運。

自己人生自己負責,錢係你賺,冇人可以話你用得唔岩,除非你欠債唔還。唔努力就想達到財務自由,一係你靠個好老豆,一係,可能真係要靠六合彩了。

【文章來源:窮家有道;獲作者授權轉載】
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2345068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醉心尋找10倍股?

上星期於blog內分享了一篇《10年賺10倍的股票》,討論了一些小弟對尋找10倍股的看法。總結是難度極高,可行性成疑,不如找些切實可行的10年數倍股更可取。

當日文章未有提及的一個點子,其實找這些10倍股票之同時,還要注意其可容許的集中性。

該文章分享了這10年來直至今天還有超過10倍回報的股票清單,絕大部分都並非耳熟能詳的一類,不少是細價股。舉例如清單中的金界(3918)或天虹紡織(2678),大家有何感覺?

假設你今天有一千幾百萬元身家,整幅身家買樓,自住也好,投資也好,加上高成數的槓桿操作,大家都夠膽,亦覺得問題不大。

相反,買金界或天虹紡織這類細價股,入貨一千幾百萬元,夠膽嗎?就算夠膽亦始終有點不智,因為有不少技術性問題。

包括成交量問題,細價股的成交量多不足以支持這樣的成交,隨時有入無出。公司的控制權亦是一大問題,細價股公司的企業管治不及大公司,變質情況可以超出投資者所想。

莊家股,貨源歸邊,莊家要把其股價炒起十倍、百倍,容易之極,難題是如何脫手。倘若每次莊家炒起股價,散戶就自動獻身接貨,十倍回報總是誰的呢?你懂的。

相對之下,物業令人心安。若硬要選擇投資股票,買煤氣(00003)、港鐵(00066)、港交所(00388)之類的壟斷、優質、專利、大大隻的股票,相對亦能給人心安的感覺,成交量等技術性問題也不是問題。

若由於技術問題或信心問題,注碼不能買得大,投資額只佔身家比例一小部分,不能做到'make it count'的出擊,升10倍又有何用呢?

平日專選細價股,不敢大注,或不可以大注。例如,每支持股不能超出組合5%,即需要持有超過20支股票。假設其中一、兩支升值10倍,其餘有升有跌,沒多少起色(其實已經勁到不得了),計計總回報如何。

組合中的10%(兩支佔5%的股票)有10倍回報,其餘90%沒有多少回報。10年後就是190%,整個組合總回報不足兩倍,年回報只有7%,不如把十成功力全買盈富基金算了吧。

如此的成績,倒不如悶悶地找三幾支悶股,優質、壟斷、「阿婆都識」的霸權股。這些股票其實不難搵,而且有一個特性,就是若人家叫你給冧巴、給貼士,你說這些出來會被人話:「你玩我呀!」

之前的10 years challenge系列提過好幾支,10年無10倍,但整體埋單都有3倍、6倍,而且可以放心大大注的一類,其實整體回報可比捉到10倍股還要高。

這還未計及為捉10倍股的辛苦、運氣,而且失敗的例子多的是。話說回頭,現實中的散戶,積極地選出20支股票,有多少個真的能持有兩支10倍股呢?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9/05/10.html?m=0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金融High Tea——升市唔好走得太快

上周五港股升70點,恒指收報29909點,繼續在三萬點上下爭持。美股則大幅造好,杜指升269點,升幅1%;標普500指數升0.7%。值得注意的是,標普500指數重上2900點,是六個月以來首次,收報2907點,距離歷史高位只有1%。

        美股上周五走升,主要是摩根大通公佈的季度業績,盈利好過預期,股價大升4%。市場普遍看淡美企今年首季的業績,只要不是成績太差,就會高過市場預期,在這種市道,淡友也不易玩。美股雖然升得多,港股在美國上市的預託證券卻未有跟足,ADR港港比例指數只較港股收市高0.4%,收30034點,今日開市應有少少反彈。

        高盛話美國經濟回穩

        港股近期給人正在慢慢回調的感覺,但看恒指近三個月的走勢,一級級走上的趨勢明顯,即使未來回落深一些至29500點水平,仍處於一個很健康的上升軌道。

時,美國經濟也有回穩跡象。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Hatzius)周五在一份報告話,今年初籠罩美國經濟前景的下行風險,目前已經減弱,經濟動力增強。聯儲局上周三公佈的3月份會議紀要,顯示多數聯儲局官員認為考慮到經濟前景和風險的變化,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今年內可能保持不變。儘管白宮要求聯儲局放寬貨幣政策,但由於短期內沒有經濟衰退威脅,聯儲局沒有減息動機;而且美國通脹水平溫和,顯示沒有收緊貨幣政策的必要,因此預計聯儲局近期不會調整利息。

        既然美國經濟好番,減息機會下降,那麼會否加息呢?哈祖斯預測聯儲局近期不會調整聯邦基金利率,下一次加息可能在明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哈祖斯認為,聯儲局愈來愈多地被外界置於「政治聚光燈」下,在明年總統選舉前,加息的可能性因此進一步降低,要加都是明年總統選舉之後。

        老曹經驗血的教訓

        周末與散戶朋友吃飯,閒談之間發現升市好像和他們沒有甚麼關係。原來去年第四季港股插至24500點低位,他們見到恒指回升至26000點、27000點水平,很多人已急不及待地大沽手上的貨。見到大市繼續升,手上沒有甚麼貨,又不敢追,只能做塘邊鶴。然而,散戶持貨不多,反而成為大市的利好因素。沒有太多散戶入場接貨,大戶手上的好倉一日未清倉,一日都會留在場內繼續玩,仍然是一個散戶看淡,大戶造好的格局。

這讓我想一位老牌股評家跟我說「不要太快睇淡」的往事。話說十幾二十年前,名股評家曹仁超還健在,有一次我在中環遇見他。他說他最近很「當黑」,他說在兩個月前見到股市有點走樣,經濟又不好,便開始唱淡,殊不知他一路唱淡,大市一路炒上。這種情況下,他收到很多散戶發來「問候他」的傳真,搞得他「搵窿捐」,連傳真機也不敢行近。

        我猶記得老曹當日跟我說,股市一個月,可以等於現實生活十年,很多人炒短線,太早看淡或看好,即使最後睇啱,玩幾個月已經頂唔順。他講到1973年股災的慘痛教訓,當時股市由1700點一路跌至300點,距高位已經跌了八成有多,心想大市已經跌得夠了,見大市略為反彈,以為見底,就大手買入和黃,結果大市略彈之後,繼續深插,直插至150點才真正見底,從老曹的買入位再跌多五成,損失慘重。這就是曹仁超經常說的「不是從12樓跌下來會死,從4樓跌下來,一樣跌死人」的理論。他在1973年就是太快看好,若能夠遲三個月才入市,他不用輸大錢,還可能會發大達。「炒股一兩月,可以等如一世」是至理名言,當年放低5%可以借孖展炒100%,一輸好易破產,這也是老曹「血的經驗」。

        上班一族難以貼市

        講番個市,去年由年頭到年尾都是跌市,無人知今年香港大市會否升足一年,但升得比大家想像的長一點的時間,毫不為奇。當未見到很清晰的利淡因素出現之前,也不用這麼急去清貨。

        我上星期提到可以「揸住間尺做人」,意謂看着大市走勢,劃出上升軌,大市不跌穿上升軌下方,就繼續炒,若見到大市深度跌穿上升軌,就要小心留意大市可能已經轉勢。有網友看完文章之後問我,說他是上班一族,有買股票,但上班時沒有時間看著大市。例如去年頭恒指由近33000點高位回落,跌穿30000點時本來應該要走貨,卻由於要返工對大市留意不足,沒有感覺,應走沒走,反而跌到25000點的時候被震了些貨出來,回頭看,非常揼心。我深明一般打工仔的困局,有興趣投資,但跟市不貼。大市即使跌穿上升軌,應該沽貨,但通常一不留神,就錯過了時機。

        我在這裏教散戶一個方法,透過下一點注去買賣,借此捕捉大市的感覺。先找一些有指標性的股份,例如盈富基金(2800)股價及相關新聞或者騰訊(700)股價及相關新聞。在跌市時,反覆沽出股份,當沽出了買不回來的時候,意味着股份去不到新低價,開始脫離下降軌,大市開始轉勢、由跌市轉升市;反之,在升市時就做相反動作,一見回吐反覆買入指標股份,升到咁下就沽,到股份唔到價向上沽不到,掉頭下跌要輸錢的時候,也是跌穿上升軌,大市轉勢的時候。

        以騰迅為例,此前股價由476.6元高位反覆下跌,先穿400元大關,最後連300元也跌穿了。若在反彈時把手上部份的騰迅沽出,等股價下跌10%就買回,等股價再反彈5%的時候又再沽出,下跌10%又買回;在跌市時,重複上面的動作,就可以把手上的持股成本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當沽出股份之後,股價卻不回落,再不能以低10%的價位買回來的時候,就應該是股份轉勢之時。事實上,騰迅跌到去到10月見251.4元的低位後,已經有點不肯再跌,去年11月底重上300元樓上,也是大市轉勢的時候。

        回吐買入升10%食胡

        反之,如今在升市的時候,整套動作反轉來做。升市時反覆買入上述的股份,等股份回吐3%至5%就買入(保險的,定一個10%止蝕位),到股價升10%就沽出,等股價回吐3%至5%又買回,重複這個動作,直至買入之後,股價不升反跌,最後回落至止蝕位要打靶,大市可能已經轉勢,因為你在高位回落3%買入,股價跌至止蝕位,從高位回落幅度已達到13%,大市很大機會已跌穿了上升軌。

        打工仔上班後沒有時間看著股價,可以在上班前在網上先定好買賣指示,就不用經常看市。以升市為例,股價反覆向上,你在回調時買貨,候高沽出,應該可以賺錢,直到這個操作不靈,等如大市已開始走樣。另一種情況是由升市變成橫行,大市未有急跌。但不能夠上穿此前的高位,不過橫行市走幾個月,可能都會引來一個跌市,所以走了也不可惜。

        在升市時反覆向上買,除了是短線炒方法之外,還是探測大市是否轉勢的好方法。可以小注怡情,加強自己對大市的感覺。當然,有些人會說買股票是想長線收息,不用理會股市的升跌。雖然我不反對這樣做,但是,股市這幾年的走勢都是上上落落,除了個別股份之外,很多股份都沒有出現升過不停的情況,長揸一定不如走吓上落。以港人愛股匯控(005)股價及相關新聞為例,短期在64元至68元之間波動,一年高低位是86.7元和63.5元,波幅只有約13元。股價見高位沒有沽出,之後打回原形,會覺得相當無癮。比較多人買的建行(939)股價及相關新聞都有類似的情況,一年低位6.02元,高位8.5元,股價在這個區間上上落落。雖然匯控及建行都可以收到不錯的利息,匯豐派6厘,建行也派5厘,但在股價升得比較高的時候,不妨沽出,在一年半載之後,在低位再買回不遲。

        總的而言,買賣少量的指標性股份,藉此探測大市是否由好轉壞,如果發現大市開始轉勢,適量減持手上持股。當出現比較大的回落時,再從低位買回,可以增加整體組合的回報。

        陸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