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黃國英專欄】恐慌要趁早

不少人都聽過「苦口婆心」的建議,捕捉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非常困難,不如放棄罷了!統計專家Nick Maggiulli原本也深信不疑,不過當讀到不少簡單方法,已可取得不俗績效,便將研究重心改為「要成功捕捉市場時機,有甚麼條件?」

他以199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連股息的回報作分析,得出兩大要點。第一,要成功捕捉時機,得先知道何時市場會大幅下滑,例如跌幅20%或以上;第二是要在頂部的250個交易日內沽售,以及在跌至見底後的250個交易日內買回。做到以上兩點,長期的績效可望超越單純買入及持有。

他的原理非常簡單,假設有完美的預知能力,在科網股爆破前、金融海嘯前兩大高點離場,最低位買回,由1990年至今,1元投資會變成64元;相比之下,買入並一直持有的回報,是1元變成15元。

當然完美預知並不可能,假設距見頂、底後60個交易日才離場,重新進場,績效如何?結果仍能跑贏大市,1元投資會變成31元,約為完美預知的一半。如此類推,當延至250個交易日後才出手,便會開始跑輸買入並持有。換言之,當判定是見了大型頂部,愈快下手,績效愈好,不難明白。

另一方面,定義大跌的幅度愈小,如20%改為10%,捕捉市場改善績效的幅度愈少,而且延誤出手對績效的影響愈大。

當然,近20至30年間大幅度跌市次數並不多見,結果只能作為參考,並非定律。不過如有信心判斷正確,則愈快出手愈好,正如自己的操作格言「恐慌要趁早」,不宜拖拖拉拉。

至於實際判斷頂底的方法,未必太複雜,不過執行卻相當困難。主因是在捉中真正的頂、底前,難免經歷一批小錯誤,損失不大,卻影響跟隨下去的決心,這才是投資人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5/15/010116696.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