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黃國英專欄】哪些要點有助得到理想中的長線回報

市況波動,從事資產管理的業者,除應對價格上落,還要肩負調節投資人心理的職責。投資經理Philip Huber,就趁機整理十多條篤信的原則,讓大家都明白,哪些要點有助得到理想中的長線回報。

1. 保留灰色地帶

被動投資vs.主動投資、傳統投資vs.另類投資、平vs.貴...這類黑白分明的想法,在投資此一複雜的課題上,有過度簡化之嫌。在現實世界,要尊重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

2.市場很聰明

市場並絕對完美地有效率,但起碼有效到可消除唾手可得的機會。作為一個整體,市場比個人聰明,所以操作上要保持謙遜,明白到我們僅有的優勢,數量和程度實際上相當有限。

3.聚焦於因素

如果資產類別是食物,各種驅動回報的因素,就有如各式營養素。宏觀因素,例如息率、通脹、流動性、信貸及經濟增長;與及風格因素,如價值、動力、波動性、市值規模等,都是決定回報的根基。

4.沒有投資是孤島

組合中的資產,並非單一投資,而是像複雜系統中的材料,盤根錯節,互相影響。所以分析一項投資的利弊,不應單獨來看,而要同時觀察,若將其加進組合,與原有資產的互補程度,是否有助穩定回報,還是令風險加劇。

5.留意費用影響

稅負、交易費用及其它會拖累回報的因素,都應減到最低,始終積少成多,而效率提升的部分,能直接轉化成回報。

6.市場會變,人卻不變

經濟、市場都有各自的榮枯周期,每次表面原因都不同,但背後與人相關的因素,卻永遠是相同的貪婪、恐懼、希望、妒忌。市場持續演化,人性卻難以改變。

7. 預期優於預測

「市場總有時大跌」,「與市場來年將大跌」,前者是預期;後者是預測。預期是基於歷史,以機會率的角度觀察;預測則需要水晶球才行。模糊地正確,比精細地犯錯要好。

篇幅所限,下周再續。上周提到,投資經理Philip Huber面對市況波動,趁機整理其深信不疑的投資原則,與投資者共勉,本周繼續餘下數點:

8. 依數據作決定

統計數據往往很非人化,令投資者感到冷冰冰;相比之下,故事則威力十足。然而,如果投資者僅被故事情節說服,完全蓋過數字,則或犯下大錯。最好的投資者,都能比較抽離客觀地作出分析。

9. 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被認為是投資界唯一的免費午餐,投資者可以從多方面對組合作出分散,如板塊、資產類別、地區、風格和策略等。真正妥善分散後,組合不會出現能令整體崩潰的單點故障,在應對未知的發展時,會是非常堅實和具復原力。

10. 沒有投資聖盃

沒有風險或波動性,就沒有投資回報。純粹只有向上空間,永不向下的投資聖盃,只能在幻想中出現。要成功秘訣不在逃避風險,而是明智地冒上歷史已證明可換取回報的風險。

11. 讓複式回報翻滾

被譬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複式回報,威力不容小覷。停留在市場的時間,比單純捕捉時機重要。重要的投資決策,應該以「擁有者」而不是「租戶」的心態應對。

12. 敢於與眾不同

如果始終從眾,就不可能取得平均以上的成果。採取與人們相異的策略,會不時感覺不舒服,但卻是必要之惡。選擇與別不同的成功,優於從眾而失敗。

13. 強大信念,卻隨時可變(strong beliefs loosely held)

對想法有信念,是健康之舉,但不能演化成頑固堅持,會對操作構成很大局限。保留一定程度的懷疑,也是一種美德。最好定期挑戰自己先入為主的信念,適時轉身放棄。

14.站在巨人肩上

業內經歷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際經驗,出現不少創新,並且令投資者對市場的了解更為深入。現在反而是最適合當投資者的年代。

Huber也表明,投資哲學人人不同,對於這十多點,同意與否是個人選擇,然而投資者最好釐清自己的版本,有助自己度過波動的時期。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11/28/010104433.shtml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12/05/010105030.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