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思考和行為 (未完成)

思考的要點(未完成)

放下自我,達致無我,不要因個人主觀而造成偏見。凡事講求全面客觀的證據和事實,不要着重尋找強化自己立場的觀點,而要找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自己的分析。用科學的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和歸納等,從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過程之中, 要小心不要迷失自我, 要有view, 立場, 宗旨。方法要方法, 不要給方法牽著鼻子走。

事情/現象存在必有其原因,即使未必即時找出原因,也不要逆勢而行,要順勢而行。我們要以解決問題為宗旨,任何漂亮的說話但無助解決問題,或問題持續發生,或依舊,即係廢話

事情發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我們盡量分析必然條件,從而達成或避免。偶然性即是uncertainty,和科學相反,涉及人的事情和活動,不會凡A則B或凡B則C,只能夠說很大機會。因此,自己和身邊人要做一些牌面勝率比較低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否定,因為人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反而分析可能出現的結果,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撤退的止蝕點。

解釋事物的存在,由觀察observation開始,再假設hypothesis,根據自己的知識,作出比較和推論,比較的時候,以歷史(時間)為縱軸,以跨學科和領域為橫軸,最後得出結論。然後通過實踐去證明自己的理論,根據實踐的回饋feedback,補完理論的不足或限制

思考七步曲: 觀察>假設>比較/推論/實驗>結論>實踐>回饋>修正

力量不及別人,就用謀略(智取);沒有謀略,就用時間(忍耐),以時間換空間,待事情有轉機。敵強即屈,借花敬佛。

以慢打快, 以簡勝繁, 順勢而行, 控制風險
Thinking, Fast and Slow; Keep It Simple, Stupid; Follow the Trend; Manage your Risk

生存, 別離, 取捨, 忍耐, 無常(測不準, 勿道必然發生,莫謂絕不可能), 無我(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仍是山;要入世方能出世), 滿損, 謙益(是故虛勝實, 不足勝有餘, stay foolish, stay hunger), 思學, 順勢, 傳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問有如金字塔,要能廣闊要能高。思考時要依從嚴謹的科學方法,有批判性/證偽/破謬立真,在甚麼條件下成立,因時地人制宜,sufficient?(隨機騙局)。放下自我ego, strong belief but loose held,避免確認偏誤,圍爐取暖(快思慢想)。將點串連成線。
決策不是作文或辯論比賽,,將同一立場的觀點堆砌便可。我們要考慮不同結果的機率,和後果的嚴重性,再作取捨。
每個人都有不同能力圈,有擅長快思,有擅長慢想。擅長的領域固然要精進,弱點未必需要完全改變(人力所不能及)。只要知道自己弱點,在遇到能力圈以外的事情,請教擅長的人,攞second opinion,再融入自己決策。結果不如預期,要查找不足,可能方向錯,可能岩邊輸錢。切勿撼頭埋牆,原封不動再用力向前衝。做同樣的事情,寄望不同的結果,是insane.成功是一名糟糕的老師,它誘使聰明人以為自己不會失敗(Bill Gates)。

快思可以看成是一種反射作用, 包含了過往的記憶, 當刻的情緒, 本能等, 因此會出現錯覺/偏誤。和直覺/靈光一閃不同, 這裡我將直覺定義為將過往所學所得(點), 係一刹那重新組合(線), 得出新的答案(創新)。當刻你未必知道答案背後的邏輯/條理, 要事後梳理。這兩者很難完全分離, 但太過依靠快思去解決問題有兩個弱點: 
1. 除了上述的錯覺/偏誤, 還有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問題。
人們的決策選擇受制於其過去的決策,即使過去的境況可能已經過時。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 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因此, 在既定的制度變遷目標下, 要正確選擇制度變遷的路徑並不斷調整路徑方向, 使之沿著不斷增強和優化的軌跡演進,避免陷入制度鎖定狀態。
換句話說, 抱著過去所謂行之有效的辦法, 遲早會發生不可逆轉的錯誤/付出代價, 更加糟糕的是堅持錯誤的方向, 剛愎自用, 自我毀滅。
2. 隨著年紀增長和衰老, 神經突觸/之間的化學物減少, 思路開始變得不清晰/不靈光, 偏誤更多。如果還繼續着重快思, 出錯機會更大。這解釋為甚麼人老了變得頑固/回塘, 而這些人年輕時多數已經有缺點, 衰老只是將問題突顯。
要有check and balance, 就有兩點留意: 1. 你的方法/行為得出的結果, 要和現實搭配, 出現重大偏差時, 要承認錯誤, 觀察和作出改進。2. 結果不似預期, 要停一停, 想一想, 減少注碼。

要在理性邏輯和舒適(個人感覺)取得平衡。相對於理性但執行不到的做法,合理(reasonable)而能實際下手的方案,效應往往更大。有效最重要,效率反是其次。能推動適當行為的做法,即使計算起來並非最有利,總比沒執行要好。
選取(投資)長期策略,應以自己的興趣先行,因為任何策略要有效,都需要一段長時間。加上當中定有令人感覺沉悶、磨盡鬥志的樽頸位,最難的部分,只能靠用家本身的熱情去克服。一個組合或策略,即使不夠理想,如有方法說服自己堅守,得出的結果會比擁有完美組合,但稍有不順便立即拋棄要好。所以非常吊詭、違反直覺的結論,是「感情用事」帶來的堅持,比看似理性的馬上放棄,會得出更理想的結果。簡單來說, 工具除左正確, 用起來要就手, 只要大方向冇問題就OK。

沒有最好的方法/策略, 只有最適合自己, 堅持和發揮得最好的方法。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王道、價值觀。你的選擇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 而非多數人的選擇。當對方用技倆取勝, 不能只用不公義、不道德來推塘。不要覺得自己守(某一套)規矩, 別人唔守同一套。因而覺得自己蝕底左, 忿忿不平, 要求別人和你守同一套規矩。你要問自己做唔做得出咁既事(當然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不包括)。說到底, 成王敗寇, 市場不會有同情分給你。
市場走勢有時不可理喻,重點不是找陰謀論去解釋,而是適應,擁有足夠作戰彈性去生存。

維持和平需要力量,但不要陷入追求力量去展現心中的大義。(宇智波斑)
得到大家的認同才成為火影,而不是成為火影就得到大家的認同。做好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深水埗明哥,陳葒校長)

空閑遊真老爸的三條教訓: 1. 自我保護, 父母無法永遠保護你, 自己盡量想辦法解決; 不要靠近自己擺平不了的險境, 思考如何避開沒頂之災。
2.條條大路通羅馬, 事物總有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 相反有時也會無法可解(暫時性), 不要拘泥於一條途徑。3. 不要以為老爸說的就是對的(證偽)。

明白/體諒每個人背後各有故事, 不要去得太盡。(凡事太盡, 緣份勢必早盡)
任何制度的改變, 都唔會解決個人問題。(上流寄生族)

教育孩子:
禮貌, 禮儀, 自律(誓約與制約)

放下自我, 保持謙卑(不要懶醒、自以為是, 以為自己一定對)和同理心(同理心能夠連繫別人, 不是同情心, 你覺得好的事未必對別人舒適)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看待一個人, 不是他決定有多麼正確, 思維多麼有道理; 而是他處理分歧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將相反意見, 或者和他認知有衝突的人和事, 全都當成攣, 要拗直對方去迎合自己的框架。就如一個人拿著一個錘子, 將所有人和事都看成一口釘。這種人不可重用, 不可親近。 
人不講道理, 是一個缺點; 人只講道理, 是一個盲點。(學識高+好打得+女人=完美風暴)

和優點談戀愛, 跟缺點過人世。

獨立處理事情/獨自生活的能力,適應力,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同理心(包括工作上和家庭)
港女(孩/男)如果在家中打橫行,一旦和老爺奶奶(岳父母)同住,很大機會出現適應問題。

一對一的雙邊主義, 你贏並不代表你對, 可能只是對方怕左你(夾硬來)。一旦成為習慣, 有一天, 一對多的多邊主義, 別人就會聯成一線反撲你。

某些女性經常常要另一半表現愛,說愛,但男人不習慣把愛說出來,或者俟身俟勢,女性因而認為男方不愛她,而出現不同情緒困擾,行為出現問題。但男性怕煩,女性越chur/有問題,男方只會疏遠,這尤其出現在老夫老妻身上。女性應當有良好心態,明白男方,男方亦要把自己感受說出來。
女性應參考瑯琊榜的靜妃

遇到困難想不通時,應該思考如何生存為優先目標(生存其實只需要水、空氣和食物),在追逐物質和名利時,我們往往迷失,其實這背後都為了生存下去。把握現在,生存下去,一直走下去。再昇華到下一層次,我們思考如何讓下一代生存下去,繼承生命的循環往復。能夠明白自身弱小,思考生存下去的人是最強的。
(參考: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孤兒, 火影忍者, 棋靈王)


https://hkstylemen.yahoo.com/post/159444822296/%E7%B4%94%E7%B2%B9%E6%B8%AF%E5%98%A2%E9%81%A9%E6%99%82%E7%9A%84%E9%9B%A2%E5%A0%B4%E4%B9%9F%E6%98%AF%E4%B8%80%E7%A8%AE%E6%84%9B
面對相處唔到嘅母親,阿東雖然堅守左為人子嘅責任,卻逃避無正視自己嘅情緒狀況。人類之所以會有疼痛感,係大自然比我地生之而來的一個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地覺得痛、知道到再落去會有危險時就自然會縮。同樣地當面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時,如果情緒已經就黎到達臨界點時,點解都要逼自己堅持落去?
戲中同住板間房嘅單親媽媽講:「我得一粒仔,我承受唔起任何意外。」呢句說話看似無情但卻很合理,無論一個人背後有幾大嘅苦衷都好,社會上其他人都無義務為你嘅家庭問題或情緒不穩帶黎嘅潛在危機賣單。
但換個角度去睇,面對自己解決唔到嘅家庭悲歌,決定離開唔再比家庭嘅負能量影響到自己,又何嘗唔係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嘅行為?
當面對你能力範圍真係無能力解決嘅問題時,將所謂嘅「責任」外判出去比更專業嘅人士去處理,反而可能係更負責任嘅選擇。
愛一個人嘅方式唔係只有守護,適時嘅離開其實亦是一種愛。而學習愛人的第一步首先係要學懂自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