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爭之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上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白話說:百川集海,是因為海位於百川之下,成為百川最後匯流之處,聖人慾得百姓之崇敬,身處上位,定先謙厚以待民。如欲領導人民,要將自身利益擺在人民利益之後。即使身居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領導人民,人民也不覺受到限制。天下萬民欣於擁戴而不厭倦…因他的不爭之心,天下萬物亦不可與之競爭。
《老子》:「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白話說:不自我表揚,反越能顯明自身優點;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自身不偏頗;不誇耀自身功績,反保有功績;不自我驕矜,反能長久受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所謂「不爭」,非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之姿態,反立於不敗之地。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和你爭、想和你爭,反而才是競爭的最高境界、競爭之大智慧,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基礎思想。
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4%B8%8D%E7%88%AD%E4%B9%8B%E7%88%A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