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桃花源——戰場上的仁慈有違多元文化

桃花源——戰場上的仁慈有違多元文化

英國海軍陸戰隊中士亞歷山大布萊曼案件判決,是最近難得一聞大快人心的消息。

  布萊曼六年前在阿富汗戰場上射殺一個塔利班,當時他的部隊遭到塔利班突襲,幾名同袍及指揮官戰死,他和其他兩名士兵奉命搜索敵軍餘孽,結果發現一個重傷倒地的塔利班,布萊曼當場補槍,過程被頭盔上的攝錄機記下,以謀殺罪告上軍事法庭,布萊曼一度被判終身監禁。

  布萊曼妻子為營救丈夫奔走呼籲,加上同袍響應,民意支持聲勢浩大,幾年來籌到近百萬英鎊的律師費,兩度上訴得直:先由終身監禁減為十年,又由謀殺改為誤殺,改判刑期七年,由於布萊曼已經服刑三年半,即將可獲假釋。

  布萊曼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個被判在戰場上謀殺的軍人,最大的罪證是布萊曼開槍時,在錄影中自稱他違反了日內瓦公約,是明知故犯。

  此案最大的爭議之處,在於布萊曼槍殺這個還剩最後一口氣的塔利班,為何一定是謀殺?坐在冷氣室內義正詞嚴指責這名中士,有辱英軍名聲的人,有沒有想過戰場如地獄,而不像辦公室之整潔條理?士兵即使身經百戰,受過嚴格訓練,畢竟都是血肉之軀,在極端情況下,譬如案中士兵剛剛經歷痛失同袍的創傷,出於保衞家園的激情驅使,也會受到刺激,令其判斷力產生偏差?既然許多兇手都能以一時衝動,或者另一個人格上身為辯護理由,為甚麼要一口咬定布萊曼中士有謀殺的動機?

  在戰場上發現一個滿身炮彈碎片的敵軍,到底是眼睜睜看着他活活被折磨死,還是就地結果給對方來個痛快,還是盡可能使用英軍的醫療資源搶救,哪一個選擇才是最符合人性、道義,以及實際效益?而日內瓦公約的許多條文是超過八十年的古董,面世的時候歐洲各國軍隊還是貴族的天下,還沒有見識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極端,以及日後各種游擊戰士之兇猛,何況,日內瓦公約是歐洲文化,不代表普世價值,為甚麼戰場上要恪守日內瓦公約,而不採納一些多元文化,譬如對敵格殺勿論?令一個飽受痛苦煎熬的靈魂早登西天,難道不可以也是出於人道主義的憐憫?

  的確,善待戰俘可以彰顯西方文化的高尚,但是彰顯西方文化高尚,而英國士兵表現得比塔利班仁慈,而不是跟他們一樣兇殘,這會不會是對「塔利班文化」不敬?英國文化的高尚之處,譬如優雅從容,彬彬有禮,講究修養的紳士文化,也因為不免流露出優越傲慢,包括有性別主義之嫌,顯得不合時宜,在年輕一代愈來愈缺乏實踐,有很多寶貴的文化傳統已經失傳了,少一點戰場上的高尚仁慈,又算得甚麼?

陶傑

文章來源: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7/20170330/5541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