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港嘢:適時的離場也是一種愛
(內含小量劇透)
與其話《一念無明》係一部關於精神病患者嘅電影,不如話呢套戲係一個展示家庭困局嘅故事。
電影圍繞燥郁症患者阿東(余文樂 飾)錯手殺死母親呂婉蓉(金燕玲 飾)嘅故事展開,講述佢係精神病院出院之後,被逼同關係唔太好嘅父親黃大海(曾志偉 飾)一齊係板間房生活嘅情況。
男主角阿東成長自一個缺乏愛嘅家庭,佢不滿父親同細佬對於家庭嘅逃避,所以無論同母親關係幾差都好,都堅持一力承擔起照顧佢嘅責任,甚至為此犧牲左自己嘅工作、愛情同情緒健康。
然而佢所有付出無得到母親嘅一絲體諒或憐愛。
呂婉蓉走唔出自己嘅情緒困局,終日將身體同心理疾病帶黎嘅疼痛,全數發洩係負責照顧佢嘅大仔阿東身上。最終將自己嘅憂鬱化成彼此嘅劫難,令阿東患上燥郁症並係病發時將佢殺死。
有朋友覺得阿東嘅悲劇係父母唔愛佢,或者唔識得點愛佢。但我睇完套戲則覺得佢最大嘅失誤係源於唔懂得愛自己。
面對相處唔到嘅母親,阿東雖然堅守左為人子嘅責任,卻逃避無正視自己嘅情緒狀況。人類之所以會有疼痛感,係大自然比我地生之而來的一個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地覺得痛、知道到再落去會有危險時就自然會縮。同樣地當面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時,如果情緒已經就黎到達臨界點時,點解都要逼自己堅持落去?
阿東堅持唔將母親送去老人院,最後逼到自己情緒失控殺死媽咪內疚一生。黃大海面對阿東病發甚至嘗試自殺,同樣選擇唔將佢送返精神病院,佢自覺終於盡返做父親嘅責任,唔再做一個走左去嘅仆街,但如果下一次,阿東再病發而自殺成功,選擇唔送佢入醫院又真係對個仔嘅生命負責?
阿東相信自己會好返,黃大海相信阿東會好返,導演亦嘗試係電影結束前留左一個較有希望同明亮嘅結局。但現實情況係,當社會越黎越多因精神問題引發嘅無差別殺人,例如台灣嘅「小燈泡案」、香港地鐵嘅自焚案,鄰居們嘅擔心其實不無道理。
戲中同住板間房嘅單親媽媽講:「我得一粒仔,我承受唔起任何意外。」呢句說話看似無情但卻很合理,無論一個人背後有幾大嘅苦衷都好,社會上其他人都無義務為你嘅家庭問題或情緒不穩帶黎嘅潛在危機賣單。
好多人或者覺得片中遠走至美國嘅細佬好不孝,但就算劇中由阿東嘅角度去睇父母有幾偏心都好,相信細佬亦一樣係呢個家庭嘅情緒受害者之一。
對阿東或者好多觀眾而言,佢選擇移民美國係一種逃避方式。但換個角度去睇,面對自己解決唔到嘅家庭悲歌,決定離開唔再比家庭嘅負能量影響到自己,又何嘗唔係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嘅行為?
當佢提出自己老婆生左小朋友,要留係美國照顧佢地所以無力親自返香港,但願意俾錢送老豆去老人院時,作為父親嘅黃大海問左佢一句「係咪所有責任都可以外判?」
但作為呢個家庭裡面,唯一可以逃離出負面情緒,重新開始新家庭新生活嘅細佬,佢嘅結局或者證明,當面對你能力範圍真係無能力解決嘅問題時,將所謂嘅「責任」外判出去比更專業嘅人士去處理,反而可能係更負責任嘅選擇。
愛一個人嘅方式唔係只有守護,適時嘅離開其實亦是一種愛。而學習愛人的第一步首先係要學懂自愛。
純粹思考題:擔心周遭嘅情神病患者會突然情緒不穩引發潛在危險,算是人類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還是歧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